2020年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艳阳下
①临近开学,突然看见一个吐蕃展,是国内第一个以吐蕃文化为专题的展览。

但是,只在敦煌展出。

怎么办?九月、十月,新学期的无数事情黑云压城一样就在眼前。

跟朋友提了一句,她立刻回:机票只剩六张了,下手吧!好吧!立刻买了机票。

②飞机的舷窗下,祁连山触目可及,雪白的山头与苍黑的山脊一路延伸,无穷无尽。

地面一片苍黄,都是戈壁。

当飞机降落在敦煌时,西北的艳阳扑面而来,真是艳阳啊!那种强烈,打得人一闭眼,感觉身心都暴露于这通亮的澄澈的热烈的阳光下。

那几天,觉得自己像是被充电了一样。

③敦煌,这两个字在口腔中发声的时候,就有一种煌煌阔大的气息。

许多年前,看见井上靖的小说《敦煌》,意识到东瀛对大唐对西域的那种迷恋,持续了上千年。

敦煌,本质上来说,已经是礼失求诸野,但这是文明的交汇点。

对于爱好历史的人而言,再多的书籍研究,都不及文明的现场感。

④不是第一次来,车过戈壁,远方的山崖上陆陆续续出现一排排石窟的小黑洞时,我还是屏息沉默了。

天蓝得仿佛蓝琉璃一样,洞窟山崖是砂砾岩的黄色。

莫高窟前的沙河一如既往,只有河底断断续续一点细流,还在枯水期。

在这样的风沙偏远之地,穷尽心力、智慧与财富,为佛兴建一千年的洞窟,真是人类近乎疯狂的行为。

但也正是这样的疯狂,使得姚蝉一样的微末生命建构出了伟大的文明遗迹。

⑤上次来敦煌,就听说要逐步实现数字化观看。

果然,这次数字观看已经是很重要的一环。

即使如此,还能够实地再看10个窟。

这种机缘真是来一次少一次的福分,应该敛容珍惜。

壁画最畏惧的是光照,所以洞窟常年处于自然黑暗中。

推开石窟的门,游客按照要求分列两边,会有自然光打在主座的菩萨脸上。

这个小细节让我有点出神。

千百年来,跟我们一样有幸造访的人们,光线缓缓照亮佛陀面容的那一刻,心中刹那升腾的应该是无与伦比的敬畏与惊叹。

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漫天漫地的经变故事,都化身为超然美妙的恢弘画卷。

经历千年岁月风沙,壁画雕塑早已斑驳褪色,然而光照处依然摄人心魂,令人心醉,不知身在何处。

不知自己的来处,何以明了自己的现在与存在?人类文明的庄严璀璨向我们打开的应该就是这种神游古今、与古人劈面相逢的快感。

⑥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的故居和办公室,就在莫高窟最负盛名的九层楼对面。

这位上世纪40年代从法国来到敦煌的画家,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给了敦煌。

他的办公室和故居都是意想不到的清寒。

床和书架都是土坯的,几张木质桌椅,一个灶台,一直到1982年他离开敦煌,都是这样。

许多代学人和艺术
家就是在这里默默无闻度过大半生。

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也是如此,60年代北大毕业后即来到敦煌,先生远在万里之外的武大工作,孩子也是在武汉长大。

分居数十年,最终还是先生追随她,在敦煌会合。

她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是敦煌成就了她。

⑦吐蕃展就位于敦煌研究院内,一个不起眼的二层建筑。

一到展馆,视线与内心一下子沉入历史的情境。

古格、象雄、吐蕃,藏文化真是太深邃迷人了。

展不大,却集中了许多国内外大牌博物馆的名品以及私人收藏。

一个6-8世纪吐蕃贵族小孩的丝质外套和软靴,样式像唐装,而织物图案又是带着中亚波斯风格的连珠立鸟纹。

吐蕃文化展,有一种特别的混合的气息。

这也是这个展一定要在敦煌的原因。

季羡林说过,中国、希腊、波斯和印度四大文明的交汇点就是敦煌和新疆。

的确,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的了。

⑧在展览的最后,我看到了基金会创始人及主席玛格和汤姆·普里兹克夫妇充满深情的回顾资料,他们回忆自己因为对印度、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文化的强烈兴趣而结缘,甚至他们的儿子也继承了这种激情,获得了藏文文献与喜马拉雅研究的博士学位。

也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们拜访中国国家文物局,促成了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总共有20余家国内外的考古文博机构将其收藏的吐蕃瑰宝借展。

如此,像我一样的爱好者,才有机缘目睹来自全球的吐蕃艺术精品。

⑨在敦煌,时时觉得,激情真是人类心灵最可宝贵的东西。

⑩为什么来到敦煌?当然是为了它迷人的历史与文化光影。

它的阳光与星辰,曾照耀无数杰出的艺术家与虔诚信众的心灵,给予了他们坚定的力量。

在敦煌看见的一草一木,都令人浮想联翩。

这里既是陈寅恪所谓“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地,也是千年来伟大平凡兼具的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生命构建的时间之流。

面对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泪与血,留下光荣与梦想,留下不朽艺术的古人,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11)我更觉得,来到敦煌,是为了与自己相遇。

短短几天,敦煌的艳阳,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光影都犹如神迹。

夜晚在极致的安静中入睡,清晨又在极致的安静中醒来。

这样的旅程,仿佛出世了一趟。

(12)人类文明的宝贵遗迹,此生此世,也许只有这一次机遇相见。

除了珍惜,还是珍惜。

(取材于朱丽丽的同名散文)
1. 下列对文中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舷窗:“舷”读作xuán
B. 屏息:“屏”读作bǐng
C. 微末:平凡渺小
D. 敛容:庄重严肃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③段所说的“文明的现场感”,既指参观者身处文明现场,也指实地观看带来的直接、深切和独特的体验。

B. 第⑤段由光线打在菩萨脸上的细节,联想到千百年来造访者的感受,进而突出了庄严璀璨的文明的震撼力。

C. 第⑦段通过对展品的细致描写,表现出吐蕃文化的深邃迷人,而这也正是吐蕃展一定要在敦煌举办的原因。

D. 开篇写诸事繁忙但仍来敦煌参观,结尾部分说特别珍惜与文明遗迹相见的机会,文章首尾照应,圆融自然。

3. 作者在第⑨段说“激情真是人类心灵最可宝贵的东西”。

从全文看,“激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 文章题目“敦煌艳阳下”含义丰富,综观全文,简要回答其含义和文章以此为题的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移动社交是指用户以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为载体,以移动网络为技术支撑,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来实现社交应用功能的产品形式,社交内容形式覆盖图文、语音、长短视频、直播等。

这种社交与传统的PC端社交相比,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创造并分享内容,玩法多样且不断创断,让网络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个人的现实生活。

目前我国移动社交行业格局暂时稳定,平台型应用用户活跃度高,移动社交与泛娱乐产业的联结更紧密,用户进一步向三四线城市下沉,整体移动社交用户仍以年轻人为主,长尾市场[注]体量大。

(选自《我国移动社交行业现状浅析》)[注]长尾市场:所有非流行的市场累加形成的比流行市场还大的市场。

材料二:.
(选自《2019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专题报告》)材料三:
随着未来技术发生变革,社交产品结合视频发展将成为行业大趋势。

而随着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用户逐渐成为移动网民中的重要群体,对该部分人群的需求满足成为社交平台获得发展空间的重点。

娱乐是年轻用户的核心需求,移动社交平台将结合更多的泛娱乐内容,以此带来用户规模的增长,带动平台商业价值的提升。

在即时通讯类社交应用中,腾讯系产品微信和QQ短期内仍将维持对竞争者的绝对领先优势。

微信已成为移动端最大的社交平台,它利用订阅号、小程序、移动支付等向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服务。

但腾讯系产品目前存在大量问题,实行变革势在必行,微信在2019年初的大改版已显示出其变革决心。

未来微信将发挥流量优势,进一步渗透至用户生活各方面;另一方面,往结合视频发展方面布局,抢占视频社交市场也是微信变革重要方向。

目前泛娱乐社交平台中,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将是该领域的领跑者,在产品用户技术和发挥社交连接属性方面均占有优势。

未来短视频社交应用要角逐出头部平台,社交软件属性决定其在资源和用户上需要做到一家独大才能发挥优势。

(选自《中国移动社交行业发展趋势预测》)材料四:
传统大众媒介主要以公共服务方式为不同群体提供交流,更加注重大制作、大篇幅、大视野、大深度的“巨内容”。

而移动社交媒介则与此相反,它“补救”和“补偿”了传统大众媒介在建立、维系社会个体关系功能上的不足,更加注重人们的交流和互动需求,并突出了生活化、个性立、维系社会个体关系功能.上的不足,更加注重人们的交流和互动需求,并突出了生活化、个性化特征。

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交往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社会交往的语境。

从社交方式上看,它由共同的爱好聚合成,虚拟社区、由平等地位确保互动共享、由多个体支持单双向交叉;从社交内容上看,没有大众媒介的限制、没有长短的要求、形式上可简可繁、语言上可雅可俗,一张图片、一段微视频、一段语音,甚至一个简单的表情符号都可以用于个体之间的社交表达。

这既是社交平台微介质的技术架构使然,也是人们社交行为圈子化、小众化、精准化的要求。

这样,那些内容短小、形式活泼、表达幽默的内容往往成为社交文化产品的主力,人们也从中进一步固化了短(简短)、直(直白)、快(快速)、多(多语言)、视(视频)的文化体验,而这种文化体验,既是当前社会文化消费的基本心理。

也是对自我个性的强化,同时也是对传统积淀式、总体式文化固有路径的否定。

(选自《论移动社交媒介的文化特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动社交是借助终端、网络技术、应用程序等来实现社交功能的一种产品形式。

B. 目前我国文字社交领先于其他移动社交方式,有近六成的网民选择熟人社交。

C. 腾讯系社交产品虽存在许多的问题,但短期内其地位在即时通讯类社交应用中不容动摇。

D. 移动社交媒介与传统社交媒介相比,满足了人们在生活化、个性化方面的需求。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下,我国移动社交总体状况良好,行业格局暂时稳定,用户活跃,市场容量大,三四线城市的用户逐渐增多。

B. 从调查情况看,我国网民使用移动社交软件的目的多样,获取信息和满足生活需求方面占比较高,满足工作需要的占比较少。

C. 短视频社交应用平台在产品用户技术和发挥社交连接属性方面拥有优势,它将成为未来泛娱乐社交平台的头牌。

D. 人们所喜欢的移动社交文化产品具有内容短小、形式活泼、表达幽默等特征,其文化体验是对传统积淀式等文化固有路径的否定。

7. 请结合材料,分析今后我国移动社交的发展要从哪些方面突破。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金观涛先生发表了题为“反思‘人工智能革命’”的文章,文中表达的结论大致是今天面对信息文明高度繁荣的学者们的共识:科学与人文的隔阂甚至对立,对人类科技进步中社会性因素的忽视,导致了技术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退化。

这个视角,从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来看却似乎不成立。

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人们对智能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是比较重视的,也有过多次重大的争议和讨论,不同研究领域具有强弱各不相同的立场,从而反映出它们在智能基础问题上的重大差异。

人工智能具有工程和科学两种不同的维度,前者并不以理解人类智能为前提,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数据等资源通过算法加工来完成人类实践生活中的任务;后者则需要从人类智能原理出发来实现人工智能。

例如当前的类脑计算研究,是放弃传统的计算机,改为从结构上模仿人脑来开发芯片,从而希望从结构仿真的功能涌现中来产生智能。

对人类智能的认识是科学家当今面临的难题,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原理的不了解,不得不在工程上进行简化,即不对智能做任何明确的定义,而是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为机制的过程中来逐步了解和解释智能的本性,这是任何具有工程和科学双重性质的技术性科学中不得不采取的务实态度,没有这种务实态度,简单地将工程实践和原理在认识论上对立起来,可能会对知识的进步产生不利影响。

人工智能虽不是理论物理学那样高度成熟和形式化的科学,不具有严密的理论形式,但是其经验性定律及其使用的概念框架、假设也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

因此当这些定律和概念框架与常识知识中的表述不一致时,往往会形成冲突,但这种冲突可以通过对其定律、理论假设和模型的科学解释,来弥补表达日常经验的常识语言与其定律解释之间的差距,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学科理论的成熟。

问题是对于经验定律或理论模型的科学解释是依赖于语境和具体实践的,这种语境反映了解释者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金先生就是从传统控制论的背景出发,将当前人工智能和社会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还原到了错误的概念辨析中,而忽视了在人工智能历史的实证研究中,智能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维度和演化过程。

从早期人工智能研究中对“智能”概念的朴素性认识开始,经过长期的争论以及工程实践后,科学家已经对“智能”概念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不仅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智能的重大影响,而且也意识到当前人工智能所面临的重大困难,认为实现人工智能的目标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因此,现在我们对“智能”的认识
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可能比历史上更加成熟和完整。

(摘编自陈自富《我们对“智能”的认识退步了吗?——与金观涛先生商榷》)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天,有学者认为技术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退化,使得科学与人文隔阂甚至对立。

B. 人工智能的工程观以完成人类生活中的任务为前提,其科学观以理解人类智能为前提。

C. 对人类智能的认识至今是个难题,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为机制中必须务实。

D. 在研究中由于对人工智能的科学原理的不了解,对智能无法做出任何明确的定义。

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的多次争论,以及人们对智能基础问题的不同认识,来质疑金先生的观点。

B. 文章用当前的类脑计算研究为例,论证了人工智能科学维度的实现需要从人类智能原理出发。

C. 文章分析了科学界对“智能”概念的认识是有发展变化的,批评了金观涛先生依赖具体实践的研究方法。

D.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以立为主,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类脑计算研究,从结构上模仿人脑开发芯片,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因此,传统计算机终将被取代。

B. 人工智能现在虽不具有严密的理论形式,但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在实证研究中.终将获得成熟的学科理论。

C. 人工智能的经验性定律及其概念框架与常识知识有时会形成冲突,这种冲突可以通过科学解释来解决。

D. 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对人类智能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的目标实现也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

”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
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12.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

《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 足下,敬词。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

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认为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D. 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

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张贴时,一要按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贾极具政治才干。

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 陆贾游说技巧高超。

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C. 尉佗自傲自大。

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D. 尉佗亦能审时度势。

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14.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荆轲刺秦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贺新郎【1】
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2】,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樽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3】沉酣【4】求名者,岂识浊醪【5】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释:【1】据本词序,辛弃疾独坐停云堂,欣赏着美好的水声山色,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填写此词。

【2】妩媚:姿态美好。

【3】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

【4】酣:酒喝得很畅快。

【5】浊醪(láo):浊酒。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吾衰矣”,源于《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辛弃疾借用此句,表达了与圣人一样的感慨。

B.“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同用来强调“零落”二字。

表现了词人知交渐少的境遇。

C.“一樽”三句,由借酒浇愁引出陶渊明,写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境遇和陶渊明写《停云》诗时类似。

D.“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借古讽今,旨在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狂傲自负的个性。

16.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庄《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

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