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作者:宿铮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6期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劳动价值论包括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二因素理论、价值量理论、价值规律理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理论等多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18-02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价值量及其变化规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等多个方面的关系,形成了劳动价值的系统理论。

劳动价值论对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必须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基础。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1劳动二重性理论。

马克思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劳动力一般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或消耗,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所掩盖的社会生产关系,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1.2商品二因素理论。

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明确地论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互为对立统一关系,并在考察交换价值的过程中抽象出价值的概念,他指出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能力的属性,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范
畴。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1.3价值量及价值规律理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按照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商品的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市场中的自发运行,使得市场能够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从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不断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与此同时,价值规律在市场中的运行必然将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

价值规律的这一作用是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来实现的。

1.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理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和社会劳动性质。

由于社会存在分工,使得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每一个生产者的劳动都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

同时,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是私人的事情,劳动因而也就有私人劳动的性质。

这就要求商品生产者在生产之前或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劳动生产率,使得私人劳动能够等同或优于社会劳动,进而使得自己在私人劳动的成果转化为社会劳动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2.深化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基本理论,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理论,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必须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2.1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

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面对新的情况,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认识:一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二要深化对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三要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四要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2.2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科学技术还是生产力水平上都与资本主义初期天差地别,由此而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如无人工厂、机器人和工作时间的大为缩短等现象的出现,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
须在实践中扩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在坚持的基础上继承、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这是当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舒宏伟.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重要现实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8(25)
[2]李素珍.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现实意义的思考[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4(04)
[3]童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出发点[J].党建研究.2001(10)
[4]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动态——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4次年会学术观点综述[J].经济经纬.2007(01)
[5]张科.论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转变——从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向赞成者的转变[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