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言学读后感(共5则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语言学读后感(共5则范文)
第一篇:对比语言学读后感(共)
对比语言学课程论文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浅谈对比语言学
——读《对比语言学综述》的感想
《对比语言学综述》一文是王利众副教授的文章。

文章的作者的研究方向是俄语语法学、对比语言学等,有感于自己的研究以及对比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紧密关系,因而写出了这篇文章。

文章全篇比较系统地、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对比语言学的前世今生,为刚刚接触对比语言学学科的人提供了便利,便于他们对于学科的情况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文章分为三部分来介绍和展开。

第一部分是“对比语言学的产生及发展”。

通常接触某一个学科,就应当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杰出人物,从而对学科有一个历史纵深的印象,也能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脉络。

文章开篇提到:“‘对比语言学’这一术语是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于1941 年首先提出来的”;“美国语言学家拉多(R1Lado)在其1957 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步骤。

”作为一个语言学的学科,它自己学科名称以及关键术语的提出,对于学科的独立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对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这两个比较密切、有一定联系的学科的区分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来说,语言学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时,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之一,当然也离不开比较,只不过这个分支中的“比较”和其他分支的“比较”有着不一样的含义。

下面这个四象限图就比较完美的诠释了语言学研究的分支与各分支之间的不同。

在这里只简单论及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就位于象限Ⅲ,这一象限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是对不同语言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
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进行比较。

因为它的学科性质,使自己成为了现代语言学研究领域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

而对比语言学——我们今天论及的重点——则位于象限Ⅳ,它的研究方向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静态的(主要是现时状态的)比较,以便找出不同语言之间在形式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关系相近、有不少相似的研究,但是它们的学科性质和最终的研究方向还是不同。

在论述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之间的关系之后,文章简单介绍了语言对比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能够让大家了解这一学科在中国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和其他学科相似,本学科也是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学著作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文法要略》中比较系统的运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为我国这个学科的发展
有着激励作用。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比语言学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俄语和汉语为对比的主体变成汉语和多种语言对比的蓬勃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的语言对比研究则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更多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之后,文章则论述了学科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语言对比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为一个学科,它的存在和发展总是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或者说是它对人们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对比语言学也不例外。

文章通过两个方面来阐述了对比语言学的意义。

1、汉外对比是当代语言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可以说,通过汉外对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外语的语言特点,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学习到先进的外语理论,进而提高我们相关的汉语理论水平,促进汉语研究的发展。

语言的对比研究也可以开阔我们自身的眼界,得到更多的视角和研究方向来审视与研究我们自身的语言,从不同的、更多的角度来解释、阐释某一语言现象的存在或者不存在的语言事实。

2、语言对比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语教学的推动,并为外语教学服务。

比较分析这一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也大多数服务于外语教学,也促进了相关外语教学的发展。

吕叔湘曾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一文中说: “我们教外国学生,如果懂得他的话,在教他汉语的时候,就能了解他的需要,提高教学的效率。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母语的特点以及其对学生学习的语言的影响,有什么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更好的习得语言。

在文章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则阐释了“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及原则”。

一个学科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要有自己研究方法和相关的研究原则,这样这个学科才能有资格得以存在并能够进一步发展。

但是,对比语言学的情况比较特殊——正处在形成、塑造过程中,它的对象、范围、概念、术语机制还没有完全定型,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产生和制定出比较很彻底地属于自己学科的研究方法。

对于对比语言学这一正在发展中的学科,我们应该给予其时间让它更好的发展。

不过,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也不代表对比语言学没有合适的研究方法,文章中提出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相关的方法和原则进行研究。

方法和原则有共时对比原则、同语体对比原则、理论对比与应用对比相结合的原则和数量统计法。

我们应当审慎地利用相关方法来促进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得到更多的研究成果以促进语言学的发展,让人们对语言和语言学有更好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应当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科的整体体系、研究方法和原则,促进对比语言学学科自身的发展。

第二篇: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 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 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
响和借鉴意义。

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

但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

实施消极面子的方略主要有: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选择的余地。

比如向别人建议时,可能会说“I’d enjoy going out for coffee,but I imagine you are very busy.”实施消极面子的所用方略的关键是不强加于人,使对方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

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行为大都是威胁面子的,有时威胁积极面子,比如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表示反对,抱怨或指责他人工作干得不好,有时说不敬的话或忌讳语电是对积极面子的威胁,这是因为说话者不顾及他人的社会价值。

有时一些行为会威胁消极面子,比如命令、请求等,如果对方按照命令或请求去做,就等于他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了阻碍,受到了别人的强加。

为了避免或减少对面子的威胁,并使正常交际进行下去,说话者要为自己和对方的面子做出一定的努力,这就是礼貌。

2.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许多中国学者对礼貌现象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
论。

顾日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礼貌”包含四个基本概念:尊敬、谦虚、热情、文雅(respectfulness,modesty,attitudinal,warmth and refinement)。

尊敬是个人积极肯定别人的面子、社会地位;谦虚可以被看作是贬低自己的另外一种说法;热情是个人对别人表现出友好、关心;文雅是选用雅语,禁用秽语。

何兆熊认为与B&L的面子相比,“尊敬”概念相当于尊重列方的积极面子;“谦虚”概念广义上来讲在不同文化里都蕴涵有此含义,但如把它解释为“贬低自己”则只有在中国文化里独具;“热情”概念在Brown&Levinson看来侵犯了他人的自由,并威胁他人的消极面子,但在现代汉语里却并不被认为是威胁面子;“文雅”概念代表的是礼貌的规范性,尽管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他们并没有提到“文雅”这一概念。

在这四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再结合Leech的礼貌原则,顾先生提出了适合于现代汉语的几条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宏观比较
礼貌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这种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它分为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而后者则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

英语文化似乎更加偏重于个人主义、独立、隐私,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预自己的生活,而这种文化氛围使英国人或美国人更加在意自己的消极面子。

在中国,我们则强调集体主义、合作精神。

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实现合作或团结,称赞对方屡试不爽。

因此积极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更为盛行。

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较好地解释了语义与语力之间的关系。

但Leech认为,这种做法无法说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何要在语言表达中采用间接方式。

于是他提出“礼貌原则”(Polite.heSSPrinciple)来拯救“合作原则”。

(1)策略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3)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加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诚然,Leech的礼貌原则之精神是建立在以英语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之上的,忽视了东方礼貌文化的特殊性。

的确,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十分注重礼貌,但伴
随礼貌,中国人特讲究“客气”一番,或贬低自我褒赞他人。

西方人,尤以英国人为代表,似乎无暇“客气”。

所以中国的礼貌源远流长,颇具有中国特色。

顾日国曾经撰文归纳了五个中国式的礼貌原则:
(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
(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三、中西方礼貌的文化差异
1.中西方礼貌内涵的差异
从传统意义上说,中国社会是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礼”的基本精神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

不论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必须以“礼”为标准,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礼”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可以说“礼”是维系“上尊下卑”等级秩序和亲疏关系的根本。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社会中,作为“礼”的衍生物——礼貌原则,与西方的礼貌原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社会的礼貌原则如同“礼”
的基本精神一样,强调“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等级差别的标志。

2.礼貌准则选择侧重上的差异
在Leech的礼貌原则中,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是人们交际时最经常采用的准则,它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

在西方社会,个人利益、个人权力、隐私等都被当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人们之间,哪怕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实施“指示性”言语(诸如请示、命令、警告、建议、劝告等)行为时,人们必须遵循策略准则以减少对别人消极面子的威胁,或尽量减少语气的强迫性。

然而,中国的传统来看,人们的行为是受社会期望所制约的。

有些人有权力,或适合向别人提出命令、要求、建议、劝告、提醒、威胁、警告等等;而有些人只能处在无条件地接受或完成这些行为的地位。

正所谓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

譬如,通常只有长者对幼者,上级对下级,教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老板对雇员实施“指示性”言语。

反之则不妥,被当成不礼貌的表现。

3.中西方表达礼貌的方式上的差异
(1)恭维与应答。

恭维语是一职多能的社会言语行为,即在日常生活交往的不同社会环境中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英语恭维语除表示欣赏外,其主要的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关系的“一致性”,交际者采用积极礼貌的方略。

而汉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

(2)邀请与接受。

中国人通常采用螺线型思维模式,话语整体结构包括多次话轮转换,经过谈话双方多次协商之后,才能完成一个交易。

这种情况在邀请与接受邀请的礼貌会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邀请人往往三番五次地邀约,以示真心实意,这体现了
中国传统礼貌的热情准则。

而受邀请人推三托四,邀请人一再坚持。

一方面,受邀请人要一再试探对方是否真心,是否只是礼节性的邀请,而非真实邀请。

过早接受邀请则会有失于礼节;另一方面,只有一再坚持,才能体现自己的诚意,因此邀请方和受邀请方经常要经过屡次协商才达成一致。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大变革,随着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中西
方礼貌文化差异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礼貌是一面镜子,反映了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如何有效地运用礼貌原则达到成功的言语交际和沟通,取决于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

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具有成功地与其他文化成员交流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进而剔除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文化重组。

第三篇:对比读后感[范文模版]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快来参考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比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比读后感1
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应有尽有,“对比”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话题。

比如像是物质与精神的比较,幸福与悲惨的比较,外表与内在的比较……
“一个胖老人,一个瘦老人;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


世人的追求各不相同,有些人沉溺于物质上的丰富,有些人则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当然也有人同时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美。

如果单单只拿物质与精神这两方面比较的话,我更倾向于精神上的慰籍。

因为即使一个人拥有数不尽的物质财富,可他永远满足不了他内心最深处的那份需求,他的心灵是空虚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得到了他在精神上的追求时,他会觉得物质对他来说是可有可无的。

像哥白尼所研究的日心说,备受教会迫害,到晚年困顿于城堡中双目失明,举步维艰,但他终于完成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

到去世前一刻,他摸了摸,这本刚出版的新书欣然离开了人世。

这时他在天文世界里已获得了最大的精神自由。

物质与精神并存是最理想的境界,若只能二者取其一,也许精神能带来更大的动力。

“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

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人类也一样,没有绝对的正面,也没有绝对的反面,都要进行比较才能知道。

也不能说正面就一定是好的,
反面就一定是坏的,也许他们都有各自美丽的地方,都有各自不足的地方。

虽然他们背道而驰,互相斗争,但只有他们在一起才能算是完整的一体,谁也离不开谁。

人的缺点和优点刚好是正反两面,一个再好的人也会有缺点在身上,一个再坏的人也会拥有优点,其实我认为只有同时拥有缺点和优点的人才是完美的。

“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


物理学中,若要说一个物体在运动,则一定要为它找一个参照系,而且也只能说成是物体相对于参照系在运动;若把物体作为参照系,则变成参照系相对于物体在运动。

所以在对某一事物下结论时,肯定会有一个比较对象。

像我妈她常常对我说:“你怎么这么笨,看你们班***,###怎么就会这么聪明。

”而我听得不爽,所以就想出了一段让她无法反驳的话:“你知不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你知不知道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我的笨,何来他们的聪明,也许当他们遇到更聪明的人时,他们就变成笨,当我遇到比我笨的人时,我就变成聪明。

一个人的笨与聪明,要看和谁比,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没有人是绝对笨的,也没有人是绝对聪明的。

”虽然我说的只是一时气话,但我觉得也不无道理。

现在的人老是喜欢比较,比帅,比美,比聪明,比金钱,比权力,比地位,其实有什么好比的呢,我认为有句话说得特有道理“人比人比死人”。

当你想和别人比较的时候,也许是因为你发现了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优秀,或者说你有什么过人之处需要展现出来,可你是否想过,被你比的人他的感受,你是否想过可能有些人比你优秀,只是他们不愿表露。

事实上,当每个人都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时,比较也就会慢慢地无立足之地了。

对比读后感2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地心情读了《中国少年报》上的《强烈的对比》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写了“黑脸叔叔”和“漂亮阿姨”靠自己一技之长取得了很多收入。

税务局的叔叔阿姨们通知他们于某日8点准时到税务部门缴税。

那个“黑脸叔叔”被车撞了,还坚持来纳税;而那个“漂亮阿姨”虽然外表美丽,但内心非常丑陋,她竟然不顾国家利益,不尽公民的义务,偷税、骗税和抗税,而那位“黑脸叔叔”的外表虽然算不上漂亮,可心灵却很美。

他遵纪守法,认真履行纳税义务,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这种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我国宪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任何公民心爱那个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五十六条规定:“公民依法纳税义务。

”国家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国家把这些钱都用来修大楼筑桥,搞科研等等,使人民得到益处。

我以前总认为外婆是退休教师,拿的工资是退休金,很自然。

至于工资是哪里来的,我不知道。

读了这篇文章,听了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我才知道了工资的来源——税。

我一定要向那里的那个“黑脸叔叔”学习,长大了做一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

对比读后感3
读过本书后,我通过书中内容对中西方的体育文化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以下是我读过以后的一些体会和总结,希望能记录下来对自己对体育文化的认识有所提高。

一、中西体育文化演变背景对比: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位于亚洲东部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相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

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折旧决定了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

中国的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它是由中户个民族、各地区交流、融合产生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和”与“合”二字是我国体育文化固有的特质的深刻内涵。

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因而很少有激烈的运动项目及方式,大体都是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淡化了身体外形的锻炼。

其目的是为了健身、养生、益智。

中国古代人人为运动要适宜,量不可大也不可小,运动量大了会伤身,反之小了就达不到修身养心的目的了,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
居这些方面。

所以中国体育发展的背景是以整个中国的文化为背景。

西方竞技体育发祥于古希腊,希腊文化对西方近代竞技体育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希腊三面临海,境内多山。

大多数地区不宜农耕,但宜海外贸易,因此希腊人养成了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善于竞争的民族性格。

希腊文化经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冲上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性文化。

西方人更重视身体外在的塑造以及竞争的能力,崇尚“力”与“美”的体现,通常都是把最强健的一面展现出来。

他们的体育是一种竞技体育,以异常激烈的竞争为体育的过程,以体育比赛的输赢为目的。

因此,西方经济体育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竞争性、功利性的特点。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理念对比:
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是“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恪守中道”的人文精神,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也是“重文轻武”,重精神轻身体的选择意趣。

例如中国传统体育典型项目太极拳,其特色是以柔克刚、动静结合、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并且要有良好的心态,不急不躁、静观其变。

中国体育文化旨在突出和谐。

西方的人文精神以突出“个人中心”、“崇尚竞争”,以自己为中心,重视个人能力的发展。

要想突出个人,就必须要在竞争中赢得胜利才会“鹤立鸡群”“独领风骚”成为霸主。

西方体育还极力推崇超越自然、征服自然,向自然挑战,在挑战和超越了人的生理极限后,就要开始挑战超越自然。

所以竞争是西方体育的核心理念,“更高、更快、更强”的经济体育是西方体育的主流。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竞技观对比:
中国体育以心为本,崇尚超人的智慧和完美的贤德。

中国体育以心为本,以身为标,在心的统摄下,通过身体的整体锻炼,达到身心健康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一大特点。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内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修养,把人的身体视作是寓精神之舍。

因此,中国传统体育主张通过身体锻炼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有形的身体活动,促进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

在体育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