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年高中语文单元素质升级检测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一、(12分)
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
..焉耳矣。
B.牺牲
..既成,粢盛既洁。
C.夫然后之中国
..,践天子位焉。
D.丈夫
..之冠也,父命之。
【解析】B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C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D丈夫:古义指男子,今义指女子的配偶。
2.下列句子均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C.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D.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解析】C项与同“欤”,畜同“慉”,A曾同“增”,B慊同“惬”,D无。
3.下列成语,全都出自《孟子》的一组是( A )
A.揠苗助长缘木求鱼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一反三
C.自暴自弃目无全牛
D.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见危授命
【解析】举一反三、见危授命均出于《论语》,目无全牛出于《庄子》。
4.下列有关古代风俗礼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
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灞陵。
灞,即灞河,河上有桥,名灞桥。
因霸
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
灞桥两边杨柳掩映,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D.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解析】“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
二、(9分)
5.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B )
A.起予者商也。
B.贤哉,回也!
C.义,人之正路也。
D.畜君者,好君也。
【解析】B是感叹句,其他的是判断句。
6.下列政治主张不属于孟子的一项是( C )
A.行仁义而王天下B.民贵君轻
C.克己复礼D.与民同乐
【解析】“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
7.下列寓言故事说明的道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C )
A.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的所谓“尽心治国”比邻国强不了多少,对“民不加多”不必奇怪。
B.攘鸡:说明宋国大夫戴盈之如果知道国君征收苛重的赋税不符合道义,就应当请他立刻停止,不能再等待来年了。
C.揠苗助长:不管是种地还是教育孩子,都要顺其自然,不要人为地拔高。
D.齐人有一妻一妾:讽刺批判社会上那些不择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他们无耻之极,连他们自己的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
徽采桑于树上,坐统于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
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
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领南郡太守。
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
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亮留镇荆州。
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
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
先主寻悔,请还。
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
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
”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
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卒:通“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数: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谢:推辞
【解析】“谢”:认错,道歉,谢罪。
9.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B )
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③并使装束,外作归形④先主痛惜,言则流涕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B.②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⑥
【解析】①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恳奉养父母,属于品行端正。
④刘备痛惜流涕是因为庞统为国捐躯,英年早逝。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
D.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不向刘备道歉。
【解析】“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错,原意是曾多次写信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于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
(5分)
译文: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
司马徽感到他非常奇异。
(2)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5分)
译文:刘备认为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
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
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
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感到他非常奇异。
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从此渐渐出名。
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
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
庞统后来担任南郡太守。
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于是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
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
”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
”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
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
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再进军成都,这是中计。
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地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
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
”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
”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
”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
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
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
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
”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
刘备非常悲
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
封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
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
衡阳与梦得①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④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①梦得即刘禹锡。
安史之乱之后,唐政权动荡,国势衰落。
刘、柳二人受政敌排挤连遭贬谪。
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③翁仲:古时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
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刘禹锡曾写诗暗刺朝廷政治危机及得势新贵。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B )
A.首联写两位友人临歧叙别,回望十年宦海沉浮,难料未来艰险。
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述说了人生的艰辛惨淡。
B.颔联借风烟漫漫、草木森森的苍凉再点“憔悴”,又借古代名将自比,悲戚中带有自勉之意。
C.颈联分析了被排挤的原因,但皆是反语,实为调侃与解嘲,暗含愤懑不平与不改节操的坚毅。
D.尾联呼应题目,点明主题。
化用典故,以泪之多述情之深,同时委婉明志,将抒情与明志巧妙融合。
【解析】颔联借哀景写哀情。
既感伤古代贤人不在,又借衰败凄凉的景色喻唐朝国家局势的颓败,抒发作者的悲苦之情,全无积极自勉之意。
(2)有人评价本诗“至怨至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①友人离别,内心悲苦。
友人才得相聚马上又要分离,赠别的泪水足可成河,体现出友人分别的痛苦。
②命运坎坷,前途渺茫。
“十年憔悴”意时间漫长,生命消磨;“谁料翻为”意路途遥远,前途难以预料。
写出了内心的痛苦难熬,命运的坎坷难测。
③英雄失路,报国无门。
表面写自己因懒于疏谏而遭非议,劝诫不要因议政文章出风头,实则表达自己被排挤非议,报国之志不得伸张的苦闷。
④奸佞弄权,国势日衰。
借古时伏波将军陵寝的萧索苍凉暗指安史之乱后国家的衰败。
国家满目疮痍,自己又受到排挤而无能为力,内心悲苦至极。
(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霜重露寒声不起__”两句运用视
听结合手法,描写了战士行军奔赴战场时凄冷、压抑的景象。
(2)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眼前山川,感慨连一代枭雄曹操都已了无陈迹,而自己与朋友只是江边的渔夫、樵夫之类,只能“__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举匏樽以相属__”。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李训,始名仲言,字子训。
擢进士第,补太学助教。
从父逢吉为宰相
..,以仲言阴险善谋事,厚昵之。
郑注佐昭义府,仲言慨然曰:“当世操权力者皆龊龊,吾闻注好士,有中助,可与共事。
”因往见注,相得甚欢。
时逢吉方留守,怏怏不乐,思复用,知与注善,付金币百万,使西至京师厚结注。
注喜,介之谒王守澄。
守澄善遇之,即以注术、仲言经义并荐于帝。
仲言持诡辩,激卬可听,善钩揣人主意,又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
始,宋申锡谋诛守澄不克,宦尹
..益横,帝愈愤耻。
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注阴知帝指,屡建密计,引仲言叶力。
仲言数进讲,至阉寺,必感愤申重,以激帝心。
帝见其言纵横,谓果可任,遂不疑,而待遇莫与比,因改名训。
训本挟奇进,及大权在己,锐意去恶,故与帝言天下事,无不如所欲。
挟注相朋比,
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迁贬无阕日,班列
..几空,中外震畏。
帝为下诏开谕,群情稍安。
训一岁至宰相,谓遭时,其志可行。
训时时进贤才伟望,以悦士心,人皆惑之。
尝
建言天下浮屠
..避徭赋,耗国衣食,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
既执政,自白罢,因以市恩。
始,
注先显,训藉以进,及势相埒,赖宠争功,不两立。
然方事未集,乃出注使镇凤翔,外为助援,内实猜克,待逞,且杀之。
训既败,乃奔凤翔,为盩厔将所执,械而东。
训恐为宦人酷辱,祈监者曰:“得我者有赏,不如持首去。
”乃斩之。
(选自《新唐书·李训传》,有删改)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
B.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
C.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
D.而宪祖之弑/罪人未得/虽外假借/内不堪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宰相是古时辅佐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长官,正式官名在各朝多有不同。
B.宦官是供皇族役使之人,因与权力中心接近,常有宦官专权的情形。
文中的“宦尹”
即宦官。
C.班列,文中指朝议时官吏的行列位次,依资历、声望在位置上有前后左右的区别。
D.浮屠也称浮图或佛图,是梵语(古印度语)音译,可以指佛、佛教徒或佛塔。
【解析】C项,在文中“班列”指朝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C )
A.李训善于谋事,受到逢吉厚爱。
他听说郑注喜好士人,且宫中有人相助,于是前往攀附;李逢吉知道二人交好,送他百万金币,让他以厚礼结交郑注。
B.李训言词中听,切中皇帝心意。
他有诡辩之才,言词慷慨激昂,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时,谈到宦官都会感慨愤怒,借此打动皇帝,从而得到皇帝的信任。
C.李训官至宰相,笼络天下人心。
他常引荐有声望的贤才来取悦士人,人们都受到迷惑;他曾提议让所有浮屠都还俗为民,执政后又主动请求停息此事。
D.李训赖宠争功,与郑注不相合。
他依靠郑注的帮助入宫,二人权力相当后却势不两立;他出于猜忌之心,找借口让郑注离京镇守凤翔,想要杀死郑注。
【解析】C项,说法有误,原文“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只是建议让那些修行道行不高的和尚还俗为民,而不是“所有浮屠”。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
译文:因为他自己是儒士,出身于天下有名望的家族,因此受到赏识提拔后,志向不低。
(2)挟注相朋比,务报恩复仇,尝所恶者,悉陷党中。
译文:李训倚仗郑注,互相依附勾结,致力于报恩复仇,对曾经厌恶的人,都陷害说是朋党。
【参考译文】
李训,初名仲言,字子训。
考中进士科,补授太学助教。
叔父李逢吉做宰相后,因李仲言阴险狡猾善于谋事,厚爱他。
郑注在昭义节度使的幕府中任职,李仲言感慨地说:“当代掌权的人都谨小慎微,我听说郑注喜爱读书人,有宦官做靠山,可以与他共事。
”于是前往拜见郑注,两人相处得很投机。
当时李逢吉正任留守,怏怏不乐,企图重新掌权,知道李仲言与郑注关系好,交给他百万金钱,让他往西到京城送厚礼结交郑注。
郑注高兴,介绍他拜见王守澄。
王守澄善待他,就将郑注的药术、李仲言的经义一起推荐给皇帝。
李仲言有诡辩之才,慷慨激昂言语中听,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又因为他自己是儒士,出身于天下有名望的家族,因此受到赏识提拔后,志向不低。
当初,宋申锡谋划诛杀王守澄没有成功,宦官更加专横,皇上更加感到愤恨耻辱。
而且宪宗被害后,凶手没有抓到,文宗虽然表面上宽容宦官,内心却实在不能容忍,想要将宦官斩尽杀绝,然而在位的大臣只顾保持禄位贪图安逸,没有人愿意为此赴汤蹈火。
郑注刺探到了文宗的心思,多次提出密计,援引李仲言协助自己。
李仲言多次进宫讲习,谈及宦官,必然感慨愤怒,反复申明立场,借此打动文宗的心。
文宗
看到他言论纵横,认为确实可以任用,就不再怀疑,而且享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无人能与他相比,因此改名叫李训。
李训本来就心怀奇计入宫,等到大权在握后,专心致志铲除邪恶,因此与文宗谈论天下大事,无不如愿以偿。
李训倚仗郑注,互相依附勾结,致力于报恩复仇,对曾经厌恶的人,都陷害说是朋党,降官贬职没有停止的时候,朝中大臣几乎为之一空,朝廷内外震惊害怕。
皇帝为此下诏开导谕示,众人的情绪才稍稍稳定一些。
李训一年就做到宰相,认为时机已到,自己的计划可以付诸行动了。
李训也常常引进卓越且有声望的贤才,来取悦士大夫,人们都被他迷惑了。
他曾经建议说天下的和尚逃避徭役赋税,耗费国家的衣食,请求让那些修行道行不高的和尚还俗为民。
做宰相后,自己又禀告停止,借此来求取恩宠。
当初,郑注首先显贵,李训靠他的帮助入宫,等两人势力相当,依赖恩宠争抢功劳,势不两立。
但是谋划的事情还没有成功,郑注就被派出京任凤翔节度使,对他说是为了里应外合,实际上是出于猜忌,等到大功告成后,就杀死他。
李训事败后,逃往凤翔,被盩厔的镇将抓获,带上刑具送往京城。
李训害怕被宦官严刑侮辱,请求监看他的人说:“得到我的首级有奖赏,不如拿着我的脑袋去领赏。
”于是被监看他的人所杀。
六、(15分)
1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4分)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答案】④①②⑤⑥③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调查数据显示:校园送外卖车辆,58%为电动车;41%为自行车。
在食品卫生方面,学生仅关注外卖食品的外包装是否卫生,对于食品原料来源、加工条件、经营单位是否证照齐全却了解甚少。
因此,①________,担心外卖食品安全和扰乱饮食服务市场、影响校园环境卫生以及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更值得关注的是,外卖进校园一定程度上②________,甚至造成有的食堂正常经营难以维持,历史同期营业额下降近半,同时,③______,特别是学生公寓内出现大量饭盒被随意丢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公寓卫生。
【答案】①学校对外卖进校园忧心忡忡__②影响了校内食堂的正常运转__③也增加了校园的卫生清洁压力
20.用下面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
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
(6分)
黄菊倚风月静池塘紫门临水风摇帘幕
村酒熟桐叶影稻花香桂花香
中秋:上联__月静池塘桐叶影__ 下联__风摇庭幕桂花香__
重阳:上联__黄菊倚风村酒熟__ 下联__紫门临水稻花香__
七、(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突围”的意思是“突破包围”,本来是用于军事方面,比如:盟军顺利完成了突围任务。
如果将“突围”这个词移用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它也能很形象地表现我们人生的一个场面、一个阶段或者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突围”,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索和感悟呢?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向】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这样的作文题未必比话题作文难度大。
只是在审读作文材料时,要充分理解材料的主旨,不要偏题离题。
如何才能避免离题、偏题呢?在审读材料时,注意抓材料中的核心内容,而核心内容时常表现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上。
因此,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也就是准确审题的关键。
“突围”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但是,在构思作文时,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如从军事上的突围上升到社会心理的突围、人性弱点的突围、个人困境的突围等等。
【佳作赏读】
人生突围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项羽乌江横剑,一棵伟岸的生命之树瞬间倒下,大写出萧瑟秋风中的悲壮。
我看到,那伟岸英姿掠过滴血残阳,乌江悲鸣,苍穹黯然,楚民哭之如丧父。
然而——
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缘于一个血性男儿对自我认识的太过偏激,在于一个自负的霸王不能在自己心灵的重围中解脱。
当连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
我们的英雄以凋零生命之花来捍卫人活于世的至重尊严。
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千年,不能飞临乌江岸,用我孱弱的手,誓死拽下霸王手中的剑,然后恳切地告诉他:“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后,扶他共上渔父之舟,迎着江东父老们企盼的眼光驶去。
可是,我却被时空的困境包围,我是真的不能从中突围,无法为霸王驱除四面楚歌的凄凉,浇灭霸王心中那缕自毁的火焰。
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使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几近面临灭顶之灾,吐纳珠玑的玉
口在严刑拷打中凄惨哀号;泼墨风流的秀士在长枷铁镣中迎风颤抖,发配蛮荒,风尘满怀,浪迹四野,身如浮萍。
然而——
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居无定所的漂泊;波涛隐隐的故垒边却依然响起你震撼苍穹的凯歌。
东坡仰天一啸,生命之佩瑶瞬时飘溢出盈天漫地的馨香。
我看到那飘飘白衣猎猎于萧萧风中,风度翩翩风华绝代。
这位被林语堂先生誉为“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没有被一生颠沛流离的坎坷命运所困死,他从黄州团练的卑微中突围,他从“人间如梦”的悲怨中突围,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演绎人生旷远豁达之篇章。
所以,失望的东坡没有绝望,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以,困境中的东坡并不悲观,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苦难历程中,对人生的热忱不减,从人性的弱点中突围,尽显男儿本色,造就了东坡浪漫、潇洒的一生。
项羽冲不破被突袭的浮云,以至慧心不明,鸿图霸业转瞬间灰飞烟灭于自我的孱弱,为后人留下了千年遗恨;而傲岸的苏子凭借洒脱、旷达的秉性,最终从诬陷排挤他的人为他设下的重重险隘中突围,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增添了闪亮的一页。
【名师点评】
从作文的标题就能看出,作者并非从表象上写“突围”,而是站在人生的高度来立意的,从中可见作者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深度。
文章构思简单而巧妙。
全文虽然只用了两个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为材料,但是,对材料的引用与分析,不但都能紧扣主题,而且相互构成正反对比,能让读者从项羽因自身狭隘而不能冲破垓下之围的教训中,从苏东坡受害被贬却表现出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中,获取富有哲理性的人生观念与人生启示。
从文章的行文看,作者是一位好读善读的学生。
文章中对诗文的引用,顺手拈来恰到好处,使文章内容充实,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厚度。
全文语言简练隽永,富有表现力。
字里行间,流露着深远的哲理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