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点及练习题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
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
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_______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________。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解析:(1)送别;秋季
(2)两句都是想象虚写。
(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分析】(1)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是“送魏二”,第二首的标题是“散花楼送客”,两个标题中都有“送”字,这说明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或词)。
第一首诗歌中,根据“橘柚香”“凉”可知,应该是秋季。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由“忆”可知,这是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意思是“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您将夜宿荒村野店,请笑对夕阳下的村社神鼓”,由“行宿”可知,后面是想象友人旅途之景,作者借助“夕阳村社迎神鼓”所勾勒出的热闹纯朴的景象来劝慰友人要以豁达之心迎接未来的漫漫长路。
由此可知,这两句诗都是想象别后情景,使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送别;秋季;
⑵两句都是想象虚写。
(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点评】⑴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能力。
就本题来说,主要考查诗歌的题材,即内容,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
黄庭坚①
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
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B. “又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C. 月挂山头,三星隐没,表明时已深夜;雪野千里,月光皎洁,意境空明,表明诗人心境闲适。
D. 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
(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C
解析:(1)C
(2)①想象。
想到江南遍地修长的竹子,希望回去砍来做钓竿,表达了对远离、隐逸山林的渴望。
②象征。
用“捎云竹”象征正直、坚韧的节操,表现诗人对高尚志节的追求。
③夸张。
“捎云竹”,拂云的竹子,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竹的修长。
【解析】【分析】(1)C项,“意境空明,表明诗人心境闲适”分析错误,应为“意境凄寒,表明诗人心境孤凉”。
故选C。
(2)本诗尾联“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这两句写的是想象的内容,诗人想到江南遍地修长的竹子,希望回去砍来做钓竿。
“斩钓竿”说明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捎云竹”,极言竹之高,用了夸张的手法;“竹”这个意象具有象征意义,“竹”象征正直、坚韧的节操,表现了诗人追求高尚节操的情趣。
故答案为:⑴C;⑵①想象。
想到江南遍地修长的竹子,希望回去砍来做钓竿,表达了对远离、隐逸山林的渴望。
②象征。
用“捎云竹”象征正直、坚韧的节操,表现诗人对高尚志节的追求。
③夸张。
“捎云竹”,拂云的竹子,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竹的修长。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
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 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 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C
解析:(1)C
(2)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
②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
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
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
【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
(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
【解析】【分析】(1)C项,“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错,诗句“邪佞每思当面唾”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句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
故选C。
(2)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目要求赏析诗歌第二联的写法妙处,其实是考查诗句的表达技巧。
而要赏析此联写法的巧妙之处,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
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
②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
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
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
【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
(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能力。
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ò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B
解析:(1)B
(2)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
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
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
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B;⑵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⑵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各题。
书愤①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③。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三年(1197)春,其时陆游73岁,退居山,南有鉴湖,北有大泽。
②张巡,唐朝将领,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数月之久,最终力尽城破,被俘后嚼齿吞舌,尽忠而死。
③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
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宫殿,当时也在沦陷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写苏武白发苍苍被困鉴湖,只有天地还见证着他的一片忠心。
B. 诗歌颔联借“久”和“空”写苏武和张巡,既有诗人对他们一片忠贞的赞美,又有对英雄难展怀抱的怅惘之情。
C. 颈联描写了细雨中的上林苑和夜月下倾颓的洛阳宫,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铺垫。
D. 本诗笔调雄健,充满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陆游诗歌的特点。
(2)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曾评价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本诗是如何体现陆游“亘
古男儿”本色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A
解析:(1)A
(2)诗人陆游以一颗报国的壮志雄心尽显其英雄男儿本色。
①首联用“孤忠”统摄全诗,直接抒发诗人对国家的一片赤诚。
②中间两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矢志不渝的情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③尾联直抒胸臆,进一步抒写自己年华虽老但壮心依旧,就算死去,也要成为鬼中之雄的豪情,语气慷慨激昂。
【解析】【分析】(1)A项,首联写陆游自己被困鉴湖,依然忠心不改。
故选A。
(2)本诗抒发了自己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理解的愤懑。
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
他想到,光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
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
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
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
此联补足上联之意。
“上林苑”和“洛阳宫”都是代指皇宫所在之地。
首联写陆游自己被困鉴湖,依然忠心不改。
用“孤忠”统摄全诗,直接抒发诗人对国家的一片赤诚。
颔联借“久”和“空”写苏武和张巡,既有诗人对他们一片忠贞的赞美,又有对英雄难展怀抱的怅惘之情。
首二联情绪激昂。
颈联描写了细雨中的上林苑和夜月下倾颓的洛阳宫,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尾联一吐胸臆,直抒胸臆,进一步抒写自己年华虽老但壮心依旧,就算死去,也要成为鬼中之雄的豪情,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的英雄本色。
故答案为:⑴A;
⑵诗人陆游以一颗报国的壮志雄心尽显其英雄男儿本色。
①首联用“孤忠”统摄全诗,直接抒发诗人对国家的一片赤诚。
②中间两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矢志不渝的情怀,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③尾联直抒胸臆,进一步抒写自己年华虽老但壮心依旧,就算死去,也要成为鬼中之雄的豪情,语气慷慨激昂。
【点评】(1)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
(宋)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囹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兴,天留忆戴公。
【注】①黄楼:元丰年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于徐州城东门,称为黄楼。
负山居士:陈师道的友人张仲连的号。
②尾联运用了王徽之的典故,指王徽之居住在山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却在到了后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问及理由,他说:“本乘兴
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二句描绘了一幅雪后黄昏空明澄净的图画。
向晚时分,林中屋舍已无炊烟缭绕,城垣上的积雪,预示一年将尽。
这两句颇切合雪后登楼的情景。
B. “鸟度醉吟中”,似乎鸟之飞来亦属有意入诗,平添了一种奇趣。
颈联雪地里的行人,空中的飞鸟,城楼上的诗人,都被置于同一个画框之中,物我交融,互为映衬。
C. 尾联正用王徽之雪夜访戴的典故,指王徽之因访戴逵而起访问之兴,兴尽之后,忆戴逵的念头亦平息。
而诗人宁可不去拜访张仲连,使自己兴不尽,这样就可长忆友人。
D. 全诗结构谨严,写景则精微细腻,写情则深远绵邈。
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在感情的流露及景观的表现上神韵天然,清新淡泊。
(2)《诗林广记》评“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二句时说“两句如善画,作诗之妙,至此神矣”,还有人认为这两句的写景更表现出陈师道烹字炼句的功力。
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答案:C
解析:(1)C
(2)①这两句的意思是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显得格外明亮;溪水纵横的山间吹进晚风,又带来了阵阵寒意。
②“日”是“云日”;“雪”是“松雪”;“山”为“溪山”;“风”是“晚风”,都力图用最简炼的字句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象。
③这四组景物,两两相对,中间以动词“明”、“进”维系,整个画面便动了起来,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解析】【分析】(1)C项,“尾联正用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错。
陈师道在这里更深一层发掘其意义。
意指王徽之因访戴逵而起访问之兴,兴尽之后,忆戴逵的念头亦平息。
而诗人宁可不去拜访张仲连,使自己兴不尽,这样就可长忆友人。
此二句,既可见诗人冲淡的情怀,又可见其友情的诚笃,把这个用滥了的典故翻出了新意。
而且这里既契合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题,可见陈师道用典的精密。
应是“尾联反用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
故选C。
(2)“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这一联一字一意,绝无冗赘之语。
“日”并非普通的日,而是“云日”,这就将雪后薄云遮日的景象表现了出来;“雪”是“松雪”,具有立体感,使人马上想到那枝头积满白雪的青松,描绘出一幅青白交映的松雪图;“山”,不是孤立的山,而有溪流陪伴,为“溪山”,可以想见此时溪水已经冰冻,洒满白雪,与山高低相间,起伏分明;“风”是“晚风”,自然使人感到阵阵寒意。
都力图用最简炼的字句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象。
这四组景物,两两相对,中间以诗眼“明”、“进”维系,整个画面便动了起来,好像都变活了,令人如见雪景,如闻风声。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这两句的意思是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显得格外明亮;溪水纵横的山间吹进晚风,又带来了阵阵寒意。
②“日”是“云日”;“雪”是“松雪”;“山”为“溪山”;“风”是“晚风”,都力图用最简炼的字句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象。
③这四组景物,两两相对,中间以动词“明”、“进”维系,整个画面便动了起来,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点评】(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
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节选)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诔议送书信,白领斜封三道印①。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②否?
【注】①斜封三道印: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
②苏息:困乏后得到休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二句送茶军将的叩门声,惊醒了诗人日高丈五时的浓睡。
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B. “闻道”二句言采茶人的辛苦,意思是听说每到新年茶农采茶进山里,蛰虫都被惊动春风也开始吹起,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
C. 本诗的节选部分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收到友人所送新茶,第二层写采茶人的辛苦,第三层用奇特比喻寄托诗人心志。
D. 诗人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盂简所赠新茶之后写下这首即兴作品。
全诗句式长短不拘,错落有致,行文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C
解析:(1)C
(2)①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互相尊重与怀念的感情。
包裹用白绢斜封加三道印,足见友人对诗人的尊重,诗人打开书信宛如见了谏议的面,表现对友人的怀念。
②表现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茶叶,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
③对朝廷的不满。
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何时才能走到终点?诗人为茶农呼喊,对当时朝廷的课税制度的不满。
【解析】【分析】(1)C选项“第三层用奇特比喻”错误,第三层没用奇特比喻。
故选C。
(2)头两句写送茶军将的叩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
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
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
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
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
卢仝除了着重强调品茶的审美、功能和愉悦外,更把品茶的境界放眼到饮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与同情,放眼到天下百万茶农的艰辛劳作。
天子杯中茶,却为茶农汗。
在此卢仝质问有二:一问统治阶级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