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总复习 第1章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化学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考点一物质的量、摩尔质量
一、理清3个概念
1.物质的量
(1)概念: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单位为mol。
(2)数值:国际上规定,1 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概念:1 mol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符号为N A,通常用6.02×1023 mol-1表示。
(2)区别与联系: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与6.02×1023的含义不同;N A为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的准确数目,是一个精准值,而6.02×1023只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一个近似值。
3.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1。
(2)数值:当粒子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3)区别与联系: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1 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是相同的,但含义不同,三者的单位不同。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相对原子(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1 mol物质的质量单位是g。
[基点小练]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aCl的摩尔质量为58.5(×)
(2)1 mol Cl-的质量为35.5 g·mol-1(×)
(3)1 mol O2的质量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4)氦气的摩尔质量(单位g·mol-1)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5)2 mol 水的摩尔质量是1 mol 水的摩尔质量的2倍(×)
2.硫酸钠(Na 2SO 4)的摩尔质量为142_g·mol -1
;71 g Na 2SO 4中含钠离子的物质的量为1_mol ,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_mol 。
二、掌握2种换算关系 1.换算关系
(1)物质的量与微粒数间的关系:n =N N A。
(2)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关系:n =m M。
2.应用
(1)0.1N A 个臭氧分子中的氧原子数与 6.6 g CO 2分子中的氧原子数相等。
(2)8 g 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数是2N A 。
(3)1个NO 分子的质量是a g,1个NO 2分子的质量是b g 。
则氧原子的摩尔质量是 (b -
a )N A g·mol -1。
[注意] 物质的量在各物理量转换过程中起“桥梁”作用:微粒数(N )÷N A
×N A
物质的
量(n )
×M ÷M
物质的质量(m )。
本考点是一些识记性的基础知识,重在理解概念的内涵。
该考点知识一般不会单独命题,常以某个题肢形式呈现在选择题中或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化学方程式进行与物质的量有关的计算。
但作为备考的基础,还需理清以下两题点。
题点(一) 基本概念的辨析与应用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 mol H 2O 中含有2 mol 氢和1 mol 氧(×) (2)0.012 kg 12
C 中含有约6.02×1023
个碳原子(√) (3)NaOH 的摩尔质量为40 g(×) (4)1 mol OH -
的质量为17 g·mol -1
(×)
(5)1 mol H 3PO 4与1 mol H 2SO 4的质量相同,溶于水后电离出的阴离子数目也相同(×) 2.已知16 g A 和20 g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04 mol C 和31.76 g D ,则C 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0.04 mol C 的质量为(16 g +20 g)-31.76 g =4.24 g ,则
M(C)=
4.24 g
0.04 mol
=106 g·mol-1。
答案:106 g·mol-1
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前提条件公式
任意状态的任意物质M=m/n(定义式)
已知一个分子的质量M=m(分子)×N A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M=ρ×22.4 L·mol-1
同温同压下的气体M(A)=M(B)×D(相对密度)
题点(
3.标准状况下有① 0.112 L水② 0.5N A个HCl分子
③ 25.6 g SO2气体④ 0.2 mol氨气⑤ 2 mol氦气
⑥6.02×1023个白磷分子(P4),所含原子个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①>⑥>⑤>③>②>④。
4.计算下列粒子的粒子数目。
(1) 0.3 mol H2O分子中所含氢原子数与________个NH3分子中所含氢原子数相等。
(2) 12 g 乙烷中所含共价键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3)分子数为0.5N A的CO2分子,质量是________。
(4) 9.5 g A分子的物质的量是0.25 mol ,A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N个B分子的质量是m g,则B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24 g O3中的分子数与________g 18O2中的分子数相等。
答案:(1) 0.2N A(2) 2.8 mol (3) 22 g
(4) 38 g·mol-1N A·m
N
g·mol-118
5.最近材料科学家发现了首例带结晶水的晶体在5 K下呈现超导性。
该晶体的化学式为Na0.35CoO2·1.3H2O,若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12.2 g该晶体中含氧原子数为________,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解析:该晶体的摩尔质量为122 g·mol-1,则n=12.2 g
122 g·mol-1
=0.1 mol,故晶体中氧原子数为0.1×(2+1.3)N A=0.33N A,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1.3×2=0.26 mol。
答案:0.33N A0.26 mol
考点二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
一、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
1.在标准状况下,V m=22.4 L·mol-1;在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也有可能是22.4 L·mol-1。
2.标准状况下,水、酒精、氯仿、CCl4、SO3等的状态不是气体,故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知识进行换算。
3.气体摩尔体积与气体分子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n=V
V m
=
m
M
=
N
N A。
[基点小练]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标准状况下, 6.02×1023个分子所占的体积约是22.4 L(×)
(2)0.5 mol H2所占体积为11.2 L(×)
(3)标准状况下,1 mol H2O的体积为22.4 L(×)
(4)标准状况下,28 g CO与N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5)标准状况下, 32 g O2与80 g SO3所占的体积相同(×)
二、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1.阿伏加德罗定律
可总结为:“三同”定“一同”,即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结论
公式语言叙述
T、p 相同V1
V2
=
n1
n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与其物质
的量成正比
T、p 相同ρ1
ρ2
=
M1
M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摩尔
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T、V 相同p1
p2
=
n1
n2
温度、体积相同的气体,其压强与其
物质的量成正比
注意事项(1)n为物质的量,M为摩尔质量,V为气体体积,ρ为密度,p为压强;
(2)阿伏加德罗定律既适用于单一气体,也适用于互不反应的混合气体;
(3)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分子数相等,但原子数不一定相等
[基点小练]
2.(1)等物质的量的C2H4和C3H6中:
①所含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1;_
②相同条件下体积之比为1∶1;_
③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2∶3;
④相同条件下的密度之比为2∶3。
(2)等质量的C2H4和C3H6中:
①所含的分子数目之比为3∶2;
②相同条件下体积之比为3∶2;
③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1∶1;
④相同温度和体积时,压强之比为3∶2。
题点(一) 涉及“气体摩尔体积”的有关计算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任何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都约为22.4 L·mol-1
B.20 ℃、1.0×105 Pa时,同体积的O2与CO2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C.当1 mol气态物质的体积为22.4 L时,该气体一定处于标准状况
D.2 mol气体的体积约为44.8 L
解析:选B A项,没有给出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无法确定气体摩尔体积;B项,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正确;C项,
1 mol 气态物质在非标准状况时,体积也有可能等于22.4 L ;D 项,没有给出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不能计算气体的体积。
2.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如果a g 某气态双原子分子的分子数为p ,则 b g 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V (L)是( )
A.
22.4ap
bN A
B.
22.4ab
pN A
C.
22.4N A b
a
D.
22.4pb
aN A
解析:选D a g 双原子分子的物质的量为 p
N A
mol ,双原子分子的摩尔质量为
a g
p
N A
mol =
aN A p g·mol -1,故b g 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为b g aN A p
g·mol -1
×22.4 L·mol -1
=22.4bp aN A L 。
3.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燃料之一是某液体化合物X 2Y 4。
16 g X 2Y 4在一定量的 O 2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 2Y 4(l)+O 2(g)===X 2(g)+2Y 2O(l)。
冷却后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 X 2的体积为11.2 L ,其密度为1.25 g·L -1
,则:
(1)反应前O 2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为________,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
(2)X 2
的
摩
尔
质
量
为
______
,
Y
元
素
的
名
称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反应生成0.1 mol X 2,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
解析:(1)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O 2的体积与生成的X 2气体体积相同,为11.2 L ,其物质的量为
11.2 L
22.4 L·mol
-1=0.5 mol 。
(2)X 2的摩尔质量为1.25 g·L -1
× 22.4 L·mol -1
=28 g·mol -1
,X 2Y 4的摩尔质量为16 g 0.5 mol
=32 g·mol -1
,故X 为氮元素,Y 为氢元素。
(3)由N 2H 4(l)+O 2(g)===N 2(g)+2H 2O(l)可知每生成1 mol N 2转移4 mol 电子,所以反应生成0.1 mol N 2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4 mol 。
答案:(1) 11.2 L 0.5 (2) 28 g·mol -1
氢 (3)0.4
解答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相关计算时要抓住“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其解题思维流程如下:
题点(二)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应用
4.常温常压下,两个容积相同的烧瓶中分别盛满X和Y两种气体,打
开开关a,使两烧瓶内的气体相通,最后容器内的压强按由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 )
编号①②③④
气体X HI NH3H2NO
气体Y Cl2HCl Cl2O2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解析:选C 设起始状态下,每个烧瓶中气体的物质的量为a mol。
①中Cl2+2HI===2HCl +I2,常温下,碘呈固态,充分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5a mol;②中NH3+HCl===NH4Cl,反应后无气体;③中不反应(光照或点燃条件下才反应);④中发生反应2NO+O2===2NO2,2NO2N2O4,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介于a mol与1.5a mol之间,故C正确。
5.如图有三只气球,其中V A=V B=1.12 L。
(1)A、B中气体的物质的量________是0.05 mol(填“一定”或“不一定”)。
(2)标准状况下,A、B气球中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
(3)相同温度和压强下,A、C气球中气体的质量相等,则V A∶V C=________。
答案:(1)不一定(2)1∶1(3)2∶1
考点三突破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的“五大陷阱”
1.(2016·全国乙卷)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考查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1 mol 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 A[考查可逆反应的特点]
C.1 mol 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 A[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 D.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 A[考查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
解析:选A A 项乙烯和丙烯的分子式分别为C 2H 4、C 3H 6,二者的最简式均为CH 2,14 g 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含有“CH 2”的物质的量为14 g 14 g·mol -1=1
mol ,故所含氢原子数为2N A 。
B 项N 2和H 2合成氨的反应为N 2+3H 2高温、高压
催化剂2NH 3,该反应为可逆反应,1 mol N 2与4 mol H 2反应生成的NH 3小于2 mol ,故生成的NH 3分子数小于2N A 。
C 项Fe 与过量的硝酸反应生成Fe(NO 3)3,故1 mol Fe 参加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3N A 。
D 项标准状况下,CCl 4为液体,2.24 L CCl 4的物质的量远大于0.1 mol ,故含有的共价键数远大于0.4N A 。
2.(2015·全国卷Ⅱ)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60 g 丙醇中存在的共价键总数为10N A [考查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 .1 L 0.1 mol·L -1
的NaHCO 3溶液中HCO -
3和CO 2-
3离子数之和为0.1N A [考查电解质溶液中的物料守恒]
C .钠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多种氧化物,23 g 钠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1N A [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
D .235 g 核素235
92U 发生裂变反应:235
92U +1
0n 裂变,90
38Sr +136
54Xe +101
0n ,净产生的中子(1
0n)数为10N A [考查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解析:选C A 项,丙醇的结构简式为CH 3CH 2CH 2OH(1丙醇)或CH 3CHOHCH 3(2丙醇),60 g 丙醇的物质的量为1 mol ,含有7 molCH 键、2 molCC 键、1 molCO 键和1 molOH 键,故所含共价键总数为11N A 。
B 项,据C 原子守恒可得n (HCO -
3)+n (CO 2-
3)+n (H 2CO 3)=1 L×0.1 mol·L -1
=0.1 mol ,故HCO -
3和 CO 2-
3离子数之和小于0.1N A 。
C 项,Na 与O 2反应生成钠的氧化物(Na 2O 、Na 2O 2等),Na 由0价升高到+1价,23 g 钠的物质的量为1 mol ,充分燃烧时转
移电子数为N A 。
D 项,核素235 92U 发生裂变反应:235 92U +10n ――→裂变
9038Sr +136 54Xe +1010n ,净产生的中子(10n)数为10-1=9;235 g 核素235
92U 的物质的量为1 mol ,则发生裂变时净产生的中子数为9N A 。
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判断一定量物质所含某种粒子数目的多少,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在近几年全国卷的高考试题中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此类试题涉及面广,常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考题有意设置一些易错易混的“陷阱”,考生一不留神便会成为命题设计者的“猎物”。
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题时需留意的五大陷阱及对策
陷阱一忽视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及物质的状态
1.判断正误
(1)(2016·江苏高考)常温常压下,22.4 L Cl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2)(2016·四川高考)标准状况下,5.6 L CO2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5N A(√)
(3)(2015·广东高考)标准状况下,22.4 L N2和H2的混合气体中有N A个原子(×)
(4)标准状况下,80 g SO3中含3N A个氧原子,体积约为22.4 L(×)
陷阱二忽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记“组成”,突破陷阱
(1)记特殊物质中所含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的数目,如Ne、D2O、18O2、—OH、OH-等。
(2)记最简式相同的物质,如NO2和N2O4、乙烯(C2H4)和丙烯(C3H6)等。
(3)记摩尔质量相同的物质,如N2、CO、C2H4等。
(4)记物质中所含化学键的数目,如一分子H2O2、C n H2n+2中化学键的数目分别为3、3n+1。
2.判断正误
(1)(2016·四川高考)氢原子数为0.4N A的CH3OH分子中含共价键数为0.4N A(×)
(2)(2015·全国卷Ⅰ)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3)(2015·四川高考)2.0 g H182O与D2O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N A(√)
陷阱三忽视电解质溶液中的“弱粒子”
审“题目”,突破陷阱
(1)是否指明了溶液的体积。
(2)是否有弱电解质或可水解的盐,如1 L 0.1 mol·L-1的乙酸溶液和1 L 0.1 mol·L
-1的乙酸钠溶液中含有CH
3COO -的数目不相等且都小于0.1N
A。
(3)所给条件是否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如pH=1的H2SO4溶液c(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无关;0.05 mol·L-1的Ba(OH)2溶液,c(OH-)=0.1 mol·L-1,与电解质的
组成有关。
3.判断正误
(1)(2016·四川高考)0.1 L 0.5 mol·L -1
CH 3COOH 溶液中含有H +
数为0.05N A (×) (2)(2015·全国卷Ⅰ)2 L 0.5 mol·L -1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 +
数为2N A (×) (3)(2013·全国卷Ⅱ)1 L 1.0 mol·L -1的NaAlO 2水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 A (×) (4)(2013·全国卷Ⅱ)25 ℃时,pH =13的NaOH 溶液中含有OH -
的数目为0.1N A (×) 陷阱四 忽视物质转化中的“隐含反应”
记“隐含”,突破陷阱
(1)隐含“可逆反应”: 2SO 2+O 2
催化剂
△
2SO 3,2NO 2
N 2O 4,
N 2+3H 2高温、高压
催化剂2NH 3,Cl 2+H 2O HCl +HClO 。
(2)隐含“浓度的变化”:
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 Cu +2H 2SO 4(浓)=====△ CuSO 4+SO 2↑+2H 2O , 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
(3)隐含“钝化”
常温下,铁、铝遇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
4.判断正误
(1)(2015·全国卷Ⅰ)密闭容器中 2 mol NO 与 1 mol O 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
(2)(2015·四川高考)50 mL 12 mol·L -1
盐酸与足量MnO 2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
0.3N A (×)
(3)(2014·广东高考)常温下,56 g 铁片投入足量硫酸中生成N A 个SO 2分子(×) 陷阱五 忽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
抓“反应”,突破陷阱
1.明确三步确定电子转移数目
2.熟记常考氧化还原反应转移的电子数
反应物质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或电子数目Na2O2+CO2
1 mol Na2O
2 1 mol或N A
(或H2O)
1 mol O
2 2 mol或2N A
Cl2+NaOH
1 mol Cl
2 1 mol或N A
1 mol Cl
2 2 mol或2N A
Cl2+Fe
1 mol Fe 3 mol或3N A
5.判断正误
(1)(2016·四川高考)2.4 g Mg在足量的O2中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为0.1N A(×)
(2)(2015·全国卷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3)(2015·四川高考)标准状况下,5.6 L CO2与足量Na2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5N A(×)
(4)(2015·广东高考)3 mol 单质Fe完全转变为Fe3O4,失去8N A个电子(√)
(5)(2014·四川高考)5NH4NO3△,2HNO3+4N2↑+9H2O反应中,生成28 g N2时,转移的电子数目为3.75N A(√)
[综合演练]
1.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28 g N2所含电子数为10N A
B.46 g钠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2N A
C.0.1 mol·L-1 NH4Cl溶液中Cl-数为0.1N A
D.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解析:选B 28 g N2的物质的量为1 mol,所含电子数为14N A,A错误;46 g钠的物质的量为2 mol,充分燃烧生成1 mol Na2O2,转移电子数为2N A,B正确;题目未提供NH4Cl 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溶液中所含Cl-数目,C错误;2 mol NO和1 mol O2反应生成 2 mol NO2,但由于存在2NO2,N2O4,故产物的分子数小于2N A,D错误。
2.(2017·潍坊统考)设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 L 0.1 mol·L -1 NaF 溶液中含有0.1N A 个F -
B .32 g 硫跟足量金属铜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N A
C .48 g O 2和O 3的混合气体中含有3N A 个氧原子
D .1 mol H 2O 中含有2N A 个共价键
解析:选A 1 L 0.1 mol·L -1 NaF 溶液中F -由于发生水解,其数目小于0.1N A ,A 项说法错误;根据反应2Cu +S△,Cu 2S 可知,32 g 硫跟足量铜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N A ,B 项说
法正确;48 g O 2和O 3的混合气体中氧原子数为4816
×N A =3N A ,C 项说法正确;1个H 2O 分子中含有2个H —O 键,故1 mol H 2O 中含有2N A 个共价键,D 项说法正确。
3.(2017·石家庄质检)设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1 mol Cl 2与足量NaOH 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 A
B .常温常压下,11.2 L 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小于2N A
C .1 mol 碳烯(∶CH 2)所含的电子数为6N A
D .t ℃时,1 L pH =6的纯水中含OH -数为10-6N A
解析:选C 1 mol Cl 2与足量NaOH 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 A ,A 项叙述正确;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 L·mol -1,故常温常压下,11.2 L 甲烷的物质的量小于0.5 mol ,则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小于2N A ,B 项叙述正确;1 mol 碳烯中含8 mol 电子,即含8N A 个电子,C 项叙述错误;pH =6的纯水中c (H +)=10-6mol·L -1,而纯水显电中性,故纯水中c (OH -)=10-6mol·L -1,则OH -的物质的量为n =cV =10-6 mol·L -1×1 L=10-6 mol ,OH -数为10-6N A ,D 项叙述正确。
考点四 3种方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守恒法
1.应用原理
所谓“守恒”就是物质在发生“变化”或两物质在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守恒定律,在化学变化中有各种各样的守恒,如质量守恒、元素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
2.解题步骤
[典例1] 现有一块铝铁合金,为测定其中铝的含量,做如下实验:切一小块合金,将其溶于盐酸,然后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待溶液中的沉淀全部变成红褐色时,过滤沉淀物并在空气中灼烧,最后所得红棕色粉末的质量恰好跟原来的合金试样质量相等。
则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为( )
A .25%
B .30%
C .46%
D .70%
[解析] 铁、铝两种元素在整个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转化形式如图所示:
合金⎩⎪⎨⎪⎧ Al Fe ――→盐酸⎩⎪⎨⎪⎧ Al 3+Fe 2+――→过量NaOH 溶液⎩⎪⎨⎪⎧ AlO -2Fe OH 2
――→O 2+H 2O Fe(OH)3――→灼烧Fe 2O 3
根据上图知,最后得到的红棕色粉末为氧化铁,根据题意知反应前合金的质量等于最后得到的Fe 2O 3的质量,因铁元素在各步反应中完全转化,即铁元素的质量守恒,则合金中铝的质量等于Fe 2O 3中氧元素的质量,所以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为铝的质量合金的质量
×100%=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氧化铁的质量×100%=3×16 g 160 g
×100%=30%。
[答案] B
[对点演练]
1.[原子守恒](2015·全国卷Ⅰ)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
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
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
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 )
A .1∶1
B .2∶3
C .3∶2
D .2∶1 解析:选C 根据乌洛托品的结构式写出其分子式为C 6H 12N 4,因为乌洛托品是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而制得的,根据原子守恒可得化学方程式为6HCHO +4NH 3===C 6H 12N 4+6H 2O ,根据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得,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C 项正确。
2.[得失电子守恒]向含有1 mol 的FeCl 2溶液中通入0.2 mol Cl 2,再加入含0.1 mol X 2O 2-7的酸性溶液,使溶液中Fe 2+全部恰好氧化,并使X 2O 2-7还原为X n +,则n 值为( )
A .2
B .3
C .4
D .5
解析:选B 由题意知,0.2 mol Cl 2和0.1 mol X 2O 2-7的酸性溶液,共同将1 mol Fe
2+氧化。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可知,0.2 mol Cl 2和0.1 mol X 2O 2-7得到电子的物
质的量与1 mol Fe 2+
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有0.2 mol×2+0.1 mol×2×(6-n )=1 mol×1,解得n =3。
3.[电荷守恒]有一混合物形成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 +、NH +4、Cl -、Mg 2+、Ba 2+、CO 2-3、SO 2-4,现有三份100 mL 此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向第一份中加入AgNO 3溶液,有沉淀产生;
(2)向第二份中加足量NaOH 溶液并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 mol ;
(3)向第三份中加足量BaCl 2溶液后,得干燥的沉淀6.27 g ,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 g 。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K +一定存在
B .100 mL 溶液中含0.02 mol CO 2-3、0.04 mol NH +4
C .Cl -一定存在
D .Ba 2+、Mg 2+一定不存在
解析:选C (1)说明此溶液中可能含有Cl -、CO 2-3、SO 2-4。
(2)说明此溶液中含有NH +4,且其物质的量为0.04 mol 。
(3)说明此溶液中含有CO 2-3、SO 2-4,n (SO 2-4)=0.01 mol ,n (CO 2-3)=6.27 g -2.33 g 197 g·mol
-1=0.02 mol ,因有CO 2-3、SO 2-4存在,则Ba 2+、Mg 2+一定不存在。
再根据电荷守恒进行讨论,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为0.01 mol×2+0.02 mol×2=0.06 mol ,而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只有0.04 mol ,故一定存在另一种阳离子即K +,且其至少为0.02 mol 。
关系式法
1.应用原理
关系式法是表示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物质的量”关系的一种简化式子。
在多步反应中,它可以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表示出来,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计算。
正确书写关系式是用关系式法解化学计算题的前提。
2.解题步骤
[典例2] (2015·全国卷Ⅱ节选)用如图装置可以测定混合气中ClO 2
的含量:
Ⅰ.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碘化钾,用50 mL 水溶解后,再加入3 mL
稀硫酸;
Ⅱ.在玻璃液封装置中加入水,使液面没过玻璃液封管的管口;
Ⅲ.将一定量的混合气体通入锥形瓶中吸收;
Ⅳ.将玻璃液封装置中的水倒入锥形瓶中;
Ⅴ.用0.100 0 mol·L -1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锥形瓶中的溶液(I 2+2S 2O 2-3===2I -
+S 4O 2-6),指示剂显示终点时共用去20.00 mL 硫代硫酸钠溶液。
在此过程中:
(1)锥形瓶内ClO 2与碘化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得混合气中ClO 2的质量为________g 。
[解析] (1)ClO 2具有氧化性,I -具有还原性,二者在酸性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ClO 2+10I -+8H +===5I 2+4H 2O +2Cl -。
(2)ClO 2、I 2和Na 2S 2O 3间存在关系式:
2ClO 2~5I 2~10Na 2S 2O 3,则有n (ClO 2)=15n (Na 2S 2O 3)=15
×0.100 0 mol·L -1×20.00×10-3 L =4×10-4 mol ,m (ClO 2)=4×10-4 mol ×67.5 g·mol -1=0.027 00 g 。
[答案] (1)2ClO 2+10I -+8H +===5I 2+4H 2O +2Cl -
(2)0.027 00
[对点演练]
4.银铜合金广泛用于航空工业,从切割废料中回收银并制备铜化工产品的工艺如下:
[注:Al(OH)3和Cu(OH)2开始分解的温度分别为450 ℃和80 ℃]若银铜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3.5%,理论上5.0 kg 废料中的铜可完全转化为__________ mol CuAlO 2,至少需要1.0 mol·L -1
的Al 2(SO 4)3溶液__________ L 。
解析:5.0 kg 银铜合金中铜的物质的量为
n (Cu)=5.0×103 g×63.5%63.5 g·mol
-1=50 mol 根据流程图分析可得如下关系
4Cu ~4CuO ~2Al 2(SO 4)3~4CuAlO 2
即2Cu ~Al 2(SO 4)3~2CuAlO 2
2 1 2
所以可完全转化生成50 mol CuAlO 2,
至少需要Al 2(SO 4)3的体积为50 mol
21.0 mol·L
-1=25.0 L 。
答案:50 25.0
差量法
1.应用原理
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有关物理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
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
用差量法解题时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跟实际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
如: 2C(s)+O 2(g)===2CO(g)
固体的质量差量 24 g Δm =24 g
物质的量差量 2 mol 1 mol 2 mol Δn =1 mol
气体的体积差量 1 2 ΔV =1
2.解题步骤
[典例3] 16 mL 由NO 与NH 3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于400 ℃左右可发生反应:
6NO+4NH35N2+6H2O(g),达到平衡时在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变为17.5 mL,则原混合气体中NO与NH3的物质的量之比有四种情况:①5∶3、②3∶2、③4∶3、④9∶7。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由气体差量可知:
6NO+4NH35N2+6H2O(g) ΔV(气体的体积差)
6 mL 4 mL 5 mL 6 mL (5+6)-(4+6)=1(mL)
(理论差量)
9 mL 6 mL 17.5-16=1.5(mL)
(实际差量)
由此可知共消耗15 mL气体,还剩余 1 mL气体,假设剩余的气体全部是NO,则V(NO)∶V(NH3)=(9 mL+1 mL)∶6 mL=5∶3,假设剩余的气体全部是NH3,则V(NO)∶V(NH3)=9 mL∶(6 mL+1 mL)=9∶7,但因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剩余气体实际上是NO、NH3的混合气体,故V(NO)∶V(NH3)介于5∶3与9∶7之间,对照所给的数据知3∶2与4∶3在此区间内。
[答案] C
[对点演练]
5.将标准状况下的5 L CO2气体缓缓通过球形干燥管中的过氧化钠,气体体积变为3.88 L (标准状况下),则剩余气体中氧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解析:
2CO2+2Na2O2===2Na2CO3+O2ΔV
2 1 1
V 5 L-3.88 L=1.12 L
V=1.12 L, n(O2)=
1.12 L
22.4 L·mol-1
=0.05 mol。
答案:0.05 mol
[课堂巩固练]
1.(2016 ·海南高考)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若光解0.02 mol 水,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可生成H2的质量为0.02 g
B.可生成氢的原子数为2.408×1023个
C.可生成H2的体积为0.224 L(标准状况)
D.生成H2的量理论上等于0.04 mol Na与水反应产生H2的量
解析:选D 根据方程式2H2O===2H2↑+O2↑,光解0.02 mol水,可产生0.02 mol H2和0.01 mol O2。
则可得:A项可生成H2的质量为0.04 g,错误;B项可生成氢的原子数为2.408×1022个,错误;C项可生成标准状况下H2的体积为0.448 L,错误;D项,0.04 mol Na 与水反应产生0.02 mol H2,理论上与光解0.02 mol水生成的H2相等。
2.(2017·泰安模拟)如图所示,①和②为两个体积相同的固定容器,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①中的H2为 1 mol,则②中所含原子总数为3.01×1023个
B.①和②中气体的质量之比为1∶8
C.H2、O2均能发生化合反应,但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D.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
解析:选B 根据图示可知,①和②中H2与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若H2为1 mol,则O2为0.5 mol,故O原子数目为6.02×1023个,A项错误;①和②中H2与O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2∶1,所以其物质的量之比为2∶1,质量之比为1∶8,B项正确;H2能发生置换反应,如H2与CuO反应,O2也能发生置换反应,如O2与H2S反应,C项错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①和②两容器容积相同,但气体分子个数不同,所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不可能均相同,D项错误。
3.如图表示1 g O2与1 g X气体在相同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压强(p)与温
度(T)的关系,则X气体可能是( )
A.C2H4B.CH4
C.CO2 D.NO
解析:选C 由图可知,相同温度时,p(O2)>p(X),在同质量、同体积条件下,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与压强成反比,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压强越小。
只有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O2的,故C正确。
4.(2017·长春模拟)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1 L pH =3的硫酸溶液中,SO 2-4的数目约为5×10-4N A
B .1 mol 氨基(—NH 2)中含有电子的数目为10N A
C .一定条件下,1 mol N 2与3 mol H 2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可能为2N A
D .3 mol NO 2和H 2O 完全反应,被还原的NO 2分子数目为1N A
解析:选B 根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可知,c (H +)=2c (SO 2-
4),故c (SO 2-4)=c H +2=
1.0×10-3 mol·L -1 × 12
=5.0×10-4 mol·L -1,则n (SO 2-4)=c (SO 2-4)·V =5×10-4 mol·L -1 × 1 L=5×10-4 mol ,A 项正确;1个—NH 2中含有9个电子, 1 mol —NH 2中含有9N A 个电子,B 项错误;1 mol N 2与3 mol H 2若完全反应时,转移6N A 电子,而N 2与H 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1 mol N 2与3 mol H 2不可能全部反应,故转移电子的数目要小于6N A ,有可能为2N A ,C 项正确;由化学方程式3NO 2+H 2O===2HNO 3+NO 可知,3 mol NO 2和H 2O 完全反应,生成1 mol 还原产物NO ,D 项正确。
5.(2017·龙岩模拟)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室温下,1 L pH =12的氨水溶液中含有0.01N A 个NH +4
B .1 mol FeCl 3与沸水反应生成胶体后,含有N A 个Fe(OH)3胶粒
C .常温常压下,11.2 L O 2和O 3的混合气体含有0.5N A 个分子
D .78 g Na 2O 2固体中含有离子总数必为3N A
解析:选D 室温下,1 L pH =12的氨水溶液中OH -的浓度为0.01 mol·L -1,根据电荷守恒c (OH -)=c (H +)+c (NH +4),c (NH +4)<c (OH -),则1 L pH =12的氨水溶液中NH +4的数目小于0.01N A 个,A 错误;胶体中胶粒是多个分子的集合体,所以1 mol FeCl 3与沸水反应生成胶体后,Fe(OH)3胶粒小于N A 个,B 错误;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 L·mol -1,则11.2 L 气体中分子数小于0.5N A 个,C 错误;78 g Na 2O 2 的物质的量为1 mol ,则离子总数必为3N A ,D 正确。
6.(2016·江苏高考)水中溶解氧的测定方法如下:向一定量水样中加入适量MnSO 4和碱性KI 溶液,生成MnO(OH)2沉淀,密封静置;加入适量稀H 2SO 4,待MnO(OH)2与I -
完全反应生成Mn 2+和I 2后,以淀粉作指示剂,用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测定过程中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O 2Mn 2+,MnO(OH)2I -,I 2S 2O 2-3,S 4O 2-6
(1)写出O 2将Mn 2+氧化成MnO(OH)2的离子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