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24《水调歌头》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同时代的评论家这样评价。
为什么呢?今天试着走进大师的心灵,感受他伟大的人格。
学生说。
东坡公园。
学生介绍苏轼。
屏显:苏轼介绍。
2、初读
初读诗歌,完成以下任务: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生自读。
学生代表朗读。
学生评价。
生字正音:阙、绮、婵娟。多音字:胜。
节奏出示: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
课题:水调歌头
教者: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水调歌头》,能读出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依据相关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诗中所表达的思念之情。背诵。
难点:能依据相关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搜集苏轼的有关资料。
2、朗读《水调歌头》
板块
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串设计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1、导入
今年中秋,皓月当空。同学们,这轮皎洁的月亮,让你想到了什么?
诗人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借月抒怀,表达了对今天我们来学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介绍苏轼,苏轼与某某的关系。
小结:
5、你对苏轼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学生代表回答。
老师提供背景。
学生代表回答。
投影:热爱生活,洞察人生哲理,心胸豁达宽广,心系天下。
小结:苏轼面对政治失意,兄弟别离,没有一味地陷入悲观消极的情绪之中,而是以达观的思想排除了忧患,表现出对人生的热爱,对哲理的洞彻。
清代学者王国维评价: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之。
小结:他读出作者的心声,读出对这首词的理解。我们要想读得和录音一样好,还要进一步研读这首词,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共鸣。
2、理一下作者赏月的过程,词上下阕所写的内容。
学生概括。学生评价修改。
老师投影:
上阕:把酒问天、起舞弄影
下阕:质问明月、翘首祝愿
3、作者赏月的过程,让你联想到了哪些的画面?你对哪个画面感触较深?请你选择一幅,以“我透过……画面,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在……,看出了作者一个……的心理”的句式表达对作者的理解。
思考这部分该怎么读呢?
学生评老师的示例。
学生依据所选画面,想象画面具体情境。
各小组交流后选出代表发言。
学生评价。
老师示X:透过“把酒问月”这个画面,我仿佛看到了作者一袭素衣,独立庭院,在静谧的月光下,在习习的秋风中紧握酒杯,高举过顶,仰面苍穹,长叹:苍天啊,这么美好的明月何时开始朗照大地?皎洁的月宫今夜是什么日子?我好想驾一缕清风,回到九天仙境,可是那广寒宫的清冷,我一个人怎么能够忍受?
6、作业
1、搜集课文以外的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再读
1、有感情地朗读,
听名家朗读,说说他得朗读好在哪里。
听读,说说录音好在哪里。
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学生评价。
放录音
学生发言: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要注意字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声调的抑扬。
我看出了作者向往仙境又矛盾的内心世界。读的时候先读出向往之情,再低回读出矛盾心理。
指导:我从作者的衣着、动作、神态,作者所处的环境,想象联想,
4、我们小结一下,从这些画面中看出作者的情感是有起伏的,你能把他情感的变化过程理出来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老师投影:
向往仙境 →内心矛盾 →自我陶醉 →怨恨月圆→豁然开朗→真诚祝福
由此,这首词成了中秋词的绝唱:“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北宋文学评论家胡仔。
4、美读
在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我们再次跟着音乐深情朗读课文。放录音
有感情朗读、诵读全诗。配乐朗读。
评出最佳朗读的小组。
学生发言
学生投入地朗读。结束课文。
5、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水调歌头》,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中遇到挫折,心里彷徨时,一定会想起那句名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苏轼的乐观精神激励我们,积极地走在人生路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