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模板(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模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模板第【1】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读准节奏,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会认“畦”“闼”。

2.背诵全诗,并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知识积累和生活实际,理解诗意。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感悟《书湖阴先生壁》的写作特点。

4.借助搜集的作者资料,知人论世,品味诗人的高雅志趣,感受自然山水的美丽。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能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了解描写景物景象诗歌的意思。

学习难点: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感悟《书湖阴先生壁》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01
解诗题,知作者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浩瀚的中华文化星海中,古诗词始终是
一颗璀璨的星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的第三首古诗,请大家齐读课题:《书湖阴先生壁》。

2.首先,我们先来回顾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品意境;悟情感,背古诗。

3.这首诗的诗题可理解为?(明确:书……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诗题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4.湖阴先生是何人?(杨骥,字德逢,一位很有学识的隐士,也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

)你是从哪了解到的?(引导学生明确:看注释了解内容也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5.关于题壁诗,我们还知道?(学生自由列举,教师进一步补充:题壁诗始于两汉,盛于唐宋。

唐宋时期,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供过往行人题诗。

题壁诗往往有感而作,有所寄托,大体分为:讽刺时政类,如林升《题临安邸》;抒情哲理类,如:苏轼《题西林壁》;伤逝悼亡类,如:陆游《沈园题壁》;抚今追昔类,如:崔颢《黄鹤楼》。


6.关于作者王安石,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介绍一下?(学生根据预习介绍,教师补充出示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这首诗是王安石因两次变法失败被贬至金陵(今南京)时所作。


02
明诗意,品意境
1.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点名读,相机指导“畦、闼”)
2.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通过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味。

教师示范朗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请同学们放慢朗读速度,在停顿的地方注意像老师一样“声断气连”。

4.同学们的朗读有歌的味道了,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句一景。

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相机板书:院里:茅檐花木院外:一水两山)
5.我们先来读第一句: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①茅檐是谁家的?干净到什么程度呢?诗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

(无苔)
②“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我们知道苔藓生命力强,繁殖旺盛,古代诗人对“苔”字也情有独钟。

这“苔”,是胡应能笔下的——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这“苔”,是叶绍翁笔下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这“苔”,也是王维笔下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苔”,还是刘禹锡笔下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现在在王安石的笔下它却变得与众不同,请同学们再来读这句诗: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④这就奇怪了!当时是初夏时节,南京多雨,十分有利于青苔的生长,而且我们知道青苔多生长在阴冷僻静的地方,不好清除,诗人是如何让院子“净无苔”的呢?(时常打扫)
⑤想象情境,教师引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春天,细雨过后,地上苔藓滋长,湖阴先生会怎么做?(齐读);
夏天,微风卷起漫天柳絮,湖阴先生会?(女生读);
秋天,落叶纷飞,湖阴先生仍会?(男生读);
冬天,大雪过后,花木凋零,湖阴先生依然在会,(再读)。

6..院子里不仅无苔,非常干净,还有什么值得欣赏的?(课件出示:花木成畦手自栽。


①畦的意思?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花多、整洁有序不单调)
②成畦的花出自谁之手?(湖阴先生)
7.初夏时分,雨过天晴,当你踏入这样的茅草庭院,你会有什么感受?请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给大家: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8.从中你感觉王安石的邻居——湖阴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勤劳质朴、情趣高雅)
9.王安石写的诗中有十几首与湖阴先生有关,其中他曾在《示德
逢》诗一开头就说:“先生贫敝古人风,沔想柴桑在眼中。

”(柴桑是陶渊明隐居之所,从中可以看出在王安石的心中,湖阴先生是和陶渊明同一类型的人)
10.院内之景清洁幽雅。

院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课件出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①谁来说说你的理解?(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环绕着农田。

推开门,两座青山送来青翠的山色。


②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笔下的“一水、两山”有什么特点?
③根据学生回答,过渡引导:同学们在体会山水特点时都关注到了诗的两个关键词--“护田”“排闼”。

④这两个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大家明白了,其实这两个词在写景中还暗藏了典故。

(课件出示)
“护田”出自《史记》中的“因置使者护田积粟”,指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

“排闼”出自《史记》的“樊哙乃排闼直入”,说的是汉高祖刘邦称病不理政事,并下令群臣不经许可不得擅闯宫禁。

樊哙为劝说刘邦竟无所顾忌,推门而入。

11.诗人用“护田”的西域使者形容河流,用“排闼”而入的樊哙形容青山。

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和这一方山水的感情如何?
1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情境,朗读品味: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①师:山水本是无情物,此时水却变得含情脉脉,那环绕的水仿
佛伸出有力的臂膀将绿田拢在怀里,在水的呵护下,田里的庄稼长得翠翠的,绿绿的,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男生读)
②师:护中有情,绕中有意,水呵护着庄稼,仿佛母亲呵护着孩子。

(女生读)
③青山把门推开了,主动将一派青绿送到湖阴先生家,让我们读出水的柔情,山的殷勤。

(齐读)
13.再读这句诗,你会发现除了拟人手法,还有什么修辞?(对仗)
①教师补充:像这样字数相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作成的对偶语句叫做对仗。

你还知道有哪些?
②学生列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03
悟情感,背古诗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句诗短短是四个字,用了三种修辞手法,堪称“神来之笔”。

这里的一山一水富有情意,正是因为主人对这山水也充满了喜爱。

请大家再读古诗。

2.王安石和湖阴先生是隐居于此的好邻居。

其实他在隐居之前还有一段故事。

(课件出示:熙宁三年,王安石官至宰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被罢免。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王安石,不久又被罢免,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
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隐于钟山。


3.一生的报复,满腹的才华,但却接连被贬,最终只能“郁然隐于钟山”。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王安石和湖阴先生虽然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却都能在山水间得到快乐。

①让我们再读全诗,读出王安石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与赞美。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②让我们再读全诗,读出对湖阴先生勤劳高尚生活情趣的赞美。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课外拓展:《书湖阴先生壁》是一组诗,除了课文外,还有一首,课下请大家运用本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品析感悟:
04
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院里:茅檐花木勤劳质朴
院外:一水两山情趣高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模板第【2】篇〗
【教材简析】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 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 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 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 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

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5. 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6. 再次,感情朗读。

7. 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教材简析】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
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读题。

2、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3、师小结并介绍作诗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二、诵读,明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全诗大意、初步掌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3、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

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帘。

4、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初步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三、精读,悟诗情。

1. 默读,抓词感悟,说说你新的体会。

(侧重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体会与感悟)
2. 汇报交流:
(1)湖阴先生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2)湖阴先生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 带着新的体会感情朗读。

4. 描写景物,赞美主人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操。

你感受到了吗?说说吧!(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5. 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6. 再次,感情朗读。

7. 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那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相视的莞尔一笑,是一杯饮了半盏的酒,沉香在喉,甜润在心。

红尘中,我们会相遇一些人,一些事,跌跌撞撞里,逐渐懂得了这世界,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内心,使它柔韧,更适应这风雨征途,而不会在过往的错失里纠结懊悔一生。

时光若水,趟过岁月的河,那些旧日情怀,或温暖或痛楚,总会在心中烙下深深浅浅的痕。

生命是一座时光驿站,人们在那里来来去去。

一些人若长亭古道边的萋萋芳草,沦为泛泛之交;一些人却像深山断崖边的幽兰,只一株,便会馨香满谷。

人生,唯有品格心性相似的人,才可以在锦瑟华年里相遇相知,互为欣赏,互为懂得,并沉淀下来,做一生的朋友。

试问,你的生命里,有无来过这样一个人呢?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于千万人群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四目相对,只淡淡的问候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这便足够。

世间最近与最遥远的距离,来自于心灵与心灵。

相遇了,可以彼此陌生,人在咫尺心在天涯,也可初见如旧,眼光交汇的那一刻,抵得人间万般暖。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模板第【3】篇〗
——《书湖阴先生壁》诗词鉴赏3篇
《书湖阴先生壁》诗词鉴赏1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意思
其一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翻译:
其一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其二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

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

第二首的佳处,乃在作者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都被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

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

“桑条索漠”犹王维《渭川田家》所谓的“蚕眠桑叶稀”,指桑叶少而显得冷落无生气,属枯寂之静态,“柳花繁”者,犹晏殊《踏莎行》所谓的“春风不**杨花,乱扑行人面”,属缤纷之动态:此一句诉诸视觉。

“风敛余香暗度垣”乃写嗅觉而兼及触觉,不但花香入鼻,连微风送爽也写出来了。

第三句写午梦初醒未醒时偶然听到鸟啼,则在写听觉时兼涉愈觉。

最后一句点明身在何处,却从反面说开去。

这末一句不仅写出作者同杨德逢彼此不拘形迹,而且连宾至如归的情意也和盘托出,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了。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巷)人。

庆历二年(1042)进士。

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其文雄
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