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土壤和固体废物监测技术

合集下载

4. 土壤和固体废弃物监测技术

4. 土壤和固体废弃物监测技术
1.高频发生器 • 高频发生器是一个高频功率源,通过同轴电缆向 耦合线圈提供高频能量,在耦合线圈中产生一个 高频的交变电磁场 • 组成:电源部分、电源配电系统、高频部分、控 制系统、自动功率控制系统 • 原理:由三根同心的石英玻璃管组成的等离子炬 管置于耦合线圈中,石英玻璃炬管中通入氮气, 用Tesla线圈使管内少量氩气电离,电子在高频电 磁场作用下碰撞气体原子并使之电离,形成更多 的电子和离子。这一过程连续下去,就可在锅台 线圈中形成一个等离子炬。一般具有10000一 20000K的高温,被分析样品通过等离子炬激发
– 等离子体光源的工作温度比其他光源高,可以 激发那些难激发的元素 – 在这样的高温且又是惰性气氛条件下,几乎任 何元素都不能再呈化合物状态存在 – 原于化条件极为良好,谱线强度大,背景小, 可使测定的检出限降低 – 试样中基体和共存元素干扰小 – 分析结果再现性好、准确度高
4.1.3 ICP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结构原理
• 固弃物是指被丢弃的固体和片状物质,包括从废 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污泥等简称固弃 物
– 利用发射光谱分析手段主要是监测工业固体废弃物中 的汞、镐、砷、六价铬、铅、镍、铜、锌、锰、钠、 银、钡、铵、硼及其它天机污染成分
4.1.2 发射光谱(ES)的基本原理
•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简称为发射光谱。它是利用物质发射 的光谱而判断物质组成的一门分析技术 • 发射光谱分析法就基于不同的元素(原子)能产生不同的特 征光谱 • 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都基于一共同的基础——原子外层 电子的跃迁。但是两者是相反的过程 • 谱线的强度是发射光谱分析的定量的依据。要使试样中的 原子激发发光,首先就要将它们转化为气态原子,即蒸发 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质处于等离子体状态。在蒸气云 中心部分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浓度几乎是相等的。整个 蒸气云接近电中性。在一般光源条件下,蒸气云中的粒子 主要处于不规则热运动和相互碰撞状态。原子或离子在蒸 气云中,依靠粒子间碰撞而发生能量传逐,并以此获得能 量而受激发

环境检测事业单位的土壤及固体废物监测与分析方法

环境检测事业单位的土壤及固体废物监测与分析方法

环境检测事业单位的土壤及固体废物监测与分析方法一、引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环境问题。

环境检测事业单位肩负着监测和分析土壤及固体废物的责任,为保障环境安全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环境检测事业单位常用的土壤及固体废物监测与分析方法。

二、土壤监测方法1. 采样方法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监测的首要环节,合理的采样方法可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常见的土壤采样方法包括整层切割法、分层采样法和定点采样法等。

整层切割法适用于土壤层次简单且不需分析含混的情况,分层采样法适用于土壤层次复杂且需分析含混的情况,定点采样法适用于研究具体位置或深度的土壤属性。

2. 检测参数土壤监测的目的包括评估土壤污染程度、了解土壤特性和评估土壤适宜性等。

根据监测目的,常见的土壤检测参数有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养分含量等。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化学分析、物理分析和生态毒理学等方法进行测定。

三、固体废物监测方法1. 样品采集固体废物的监测需要根据废物类型和处理方式选择适当的采样方法。

常用的固体废物采样方法包括分层采样法、随机取样法和比重采样法等。

分层采样法适用于分层结构且不需要处理的废物,随机取样法适用于均匀分布的废物,比重采样法适用于密度不均的废物。

2. 检测指标固体废物的监测指标根据废物类型和特性有所不同。

常见的固体废物监测指标包括重金属含量、有机物含量、毒性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和毒理学分析等方法进行测定。

四、检测仪器与设备环境检测事业单位需要配备一系列的仪器与设备来进行土壤及固体废物的监测和分析工作。

常见的仪器设备包括土壤采样器、离子色谱仪、质谱仪和光谱仪等。

这些仪器设备的应用可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五、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作为环境检测事业单位,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是保证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第4部分:土壤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第4部分:土壤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ICS 13.080 CCS Z 10
DB4401
广州市地方标准
DB4401/T 102.4—2020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第 4 部分:土壤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质量保
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ຫໍສະໝຸດ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land for construction— Part 4: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4.1 现场监测人员............................................................................................................................................ 3 4.2 实验室分析、校核人员............................................................................................................................3 4.3 报告审核人员............................................................................................................................................ 3 4.4 报告签发人员.............................................................................................................................................. 3 5 仪器与设备.......................................................................................................................................................3 5.1 采样设备.................................................................................................................................................... 3 5.2 现场快速检测设备....................................................................................................................................3 5.3 实验室检测设备........................................................................................................................................ 4 6 样品采集...........................................................................................................................................................4 6.1 点位布设.................................................................................................................................................... 4 6.2 采样孔位置与深度....................................................................................................................................4 6.3 采样............................................................................................................................................................ 4 6.4 样品保存和流转........................................................................................................................................ 5 6.5 现场记录.................................................................................................................................................... 5 6.6 现场质量控制样品....................................................................................................................................5 7 实验室分析.......................................................................................................................................................6 7.1 设施和环境条件........................................................................................................................................ 6 7.2 分析方法.................................................................................................................................................... 6 7.3 样品制备.................................................................................................................................................... 6 7.4 试剂和材料................................................................................................................................................ 6 7.5 样品分析.................................................................................................................................................... 6 7.6 实验室质量控制........................................................................................................................................ 7 7.7 记录与报告................................................................................................................................................ 8 8 质量监督计划...................................................................................................................................................8 9 质控数据统计...................................................................................................................................................9 附录 A(资料性) 主要检测分析方法测试精密度和准确度允许范围.......................................................10 附录 B(资料性) 质控数据统计表............................................................................................................... 11

第四章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监测

第四章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监测
样。如果了解土壤污染深度,则应按——分层取样。 15cm左右耕层土壤 耕层以下的15~30cm 土壤剖面层次 3、土壤蛇形采样法适用于——。 面积较大, 地势不太平坦, 土壤不够均匀的田块 4、土壤棋盘采样法适用于——。 中等面积, 地势平坦, 形状开阔,但土壤较不均匀的田块 5、土壤梅花形采样法适用于——。 面积小,地势平坦,土壤较均匀的田块 6、土壤对角线采样法适用于——。 用污水灌溉的田块
无机化合物
镉(Cd)、铬(Cd)、铜(Cu)、 汞(Hg)、铅(Pb)、锌(Zn)
砷(As)、氰化物、氟化物、硫化 物等
苯并(a)芘、三氯乙醛、油类、 挥发酚、DDT、六六六等
我国土壤常规监测项目
4.3 土壤样品采集
(1)污染土壤样品采集 ① 污染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①自然条件。②农业生 产情况。③土壤性状。④污染历史与现状。 ② 采样点布设
(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
含量 来源 作用
土壤有机质绝大部分集中于土壤表层(0—15或 0—20cm),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之间
植物的根茬、茎秆、落叶、土壤中的动物残骸 以及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等
土壤有机质主要以腐殖质为主,它作为土壤有 机胶体来说,具有吸收性能、土壤缓冲性能以 及与土壤重金属的络合性能等,这些性能对土 壤的结构、性质、质量都有重大影响
原子吸收法 原子吸收法
Hg
H2SO4-KMnO4
HNO3-H2SO4-V2O5
冷原子吸收法 冷原子吸收法
0.002
0.25
1.0 1.0 0.007 0.002
Mn
HNO3-HF-HClO4
原子吸收法
5.0
Pb
HCl-HNO3-HClO4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周次:第8周教学时数:4[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定义,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特性、定义和标准;理解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了解固体废物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和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本章重点为固体废物的采集、制备和生活垃圾的分类以及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本章难点为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ppt课件辅助教学[考核目标]1.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定义;2.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3.生活垃圾的特性、处置方式及其监测重点;4.垃圾渗沥水的主要来源和主要成分;5.毒理学试验对评价固体废物毒性的意义。

[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复习:空气和废气监测引入:请大家谈谈对固体废物的了解?第一节概述一、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定义: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及生活过程中丢弃的固体物质和泥浆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

分类:按化学性质分为:有机废物、无机废物;按形状分为:固体、泥状物按危害状况分:有害废物、一般废物按来源分: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包括下水道污泥)、农业废物、放射性固体废物在固体废物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

固体废物在处理、贮存、运送、处置或管理不当时,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引起各种疾病增加,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严重导致死亡率增加;对环境影响主要是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水体和大气。

二、危险废物的定义和鉴别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危险特性通常指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浸出毒性、极性毒性等。

我国对危险物的鉴别、分类分为两个步骤:(1)将《名录》中所列废物纳入危险废物管理体系。

(2)通过《鉴定标准》将危险性低于一定程度的废物加以豁免。

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具有易燃性、腐蚀性、放射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包括口服毒性、吸入毒性、皮肤吸收毒性)以及其他毒性(包括生物蓄积性、刺激性、过敏性、遗传变异性、水生生物毒性和传染性)等特性。

2《固体废物监测》课程实施方案

2《固体废物监测》课程实施方案

《固体废物监测》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名称:固体废物监测适用专业:三年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制订时间:2014.02《固体废物监测》课程实施方案1.课程性质和地位本课程是环境监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根据企业对固体废物监测人才专业水平与能力的要求,主要研究固体废物中各种污染物的分析和测定,借以评价环境质量。

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突出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固体废物监测的技能,达到从事相关工作的上岗要求。

2.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为主旨”的课程理念,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项目课程体系。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固体废物监测》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以固体废物监测具体指标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了具体的学习项目。

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固体废物监测》课程一方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固体废物监测技术方面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同时根据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考虑来选取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设计上,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以真实监测指标为基础,设计了固体废物试样的采集和制备、固体有害物质的监测、生活垃圾的监测、土壤监测四个模块,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达到知行合一,做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3.课程能力目标3.1 课程核心能力目标(1)能采集和制备固体废物样品(2)能鉴别固体废物的毒害性(3)能对固体废物的腐蚀性进行辨别(4)能测定固体废物中重金属含量(5)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能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分析、检测(6)能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7)能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3.2课程通用能力目标(1)培养规范、整洁、有序的工作习惯(2)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及与人沟通能力(3)具有安全、节约、环保意识(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5)能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

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

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

(一) 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由岩石经风化而来的,一般占土 壤固体部分质量的95%~98%。矿物质直接影响土 壤性质,又是植物矿质养分的主要来源,故同土壤 肥力有密切关系。
1、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 (1)原生矿物质:岩石经过物理风化后形 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次生矿物质: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 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 改变。
是判断土壤质量的依据。
我国颁布的这类标准有: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l5618—1995) 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
(GB/T 18407—2001) 无公害农产品茶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指标
(NY 5020—2001)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l5618—1995)规定,土壤 常规监测项目主要包括:
在耕地上采样,应了解作物种植及农药使用情况,选择不施或少 施农药、肥料的地块作为采样单元
2、样品采集
土壤剖面挖掘示意图
土壤分层
淋溶层(A层) 过渡层(AB层) 淀积层(B层) 过渡层(BC层) 母质层(C层)
土壤剖面A、B、C层示意图
土壤背景值样品采集原则
在每个采样点均需挖掘土壤剖面进行采样。我国环境背景值研究协 作组推荐,剖面规格一般为长1.5m、宽0.8m、深1.0m,每个剖面采
适用于地形平缓的地块。农用化
学物质污染型土壤、土壤背景值调
放蛇网射形格状布布布点点点法法法
查常用这种方法。
对于综合污染型土壤,还可以采 用两种以上布点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3、采样深度
采样深度视监测目的而定 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
了解土壤污染对植物或 农作物的影响
了解污染物质在土壤中 的垂直分布

固体废物及土壤污染监测

固体废物及土壤污染监测

第四章固体废物与土壤污染监测§1 土壤污染监测一、土壤的组成和土壤污染土壤是指地球陆地地表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能为植物提供水、空气和养分。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地,是动物、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发展。

1.土壤的组成(略)2.土壤的污染和土壤背景值土壤污染的来源:⑴化肥、农药污染: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许多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并累积起来。

⑵污水灌溉:污灌有许多好处,可充分利用污水的营养成分。

但污灌也使一些有害元素进入土壤,并在土壤和作物中累积,危害人体。

⑶大气和水体污染物经迁移、转化进入土壤,而造成土壤污染。

⑷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和污泥堆积,经雨水浸泡后污染物进入土壤。

土壤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有害微生物土壤污染的判断:土壤与水和空气不同,水和空气是通过饮食和呼吸直接进入人体的物质,一旦受到污染,就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危害比较明显;而土壤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则往往是通过农作物间接发生。

土壤污染的判断比较复杂,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判定标准。

因为土壤中污染物质含量与农作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因果关系十分复杂,有时污染物的含量超过土壤背景值很高,并未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有的是植物生长已受影响,但植物内未见污染物积累。

所以,对于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既要考虑土壤中污染物的测定值与土壤本底值作比较,还要考虑农作物中污染物的含量,同时要观察农作物生长发育是否受到抑制,只有这样综合考虑才能全面评价土壤污染。

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是指在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尚未或轻微受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

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1.土壤样品的采集采样点的布设:为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在采样布点前,首先要对监测地点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情况、土壤性状、污染历史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代表一定面积的地区或地块布置一定数量的采样点。

例:受大气点污染源影响的地段,以污染源为中心,根据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方位布点,烟云落地区域应多设采样点;受污灌影响的区域,应考虑水流途径和距离,同时选择对照地区布置采样点。

《环境监测》课程复习

《环境监测》课程复习

环境监测课程习题.思考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2、环境优先污染物3、环境标准4、环境优先监测二、填空1、按监测目的可将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2、环境监测的特点有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三、思考题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可分为哪几类?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3、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4、我国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哪几类?5、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发展方向是什么?6、试分析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特点。

6、为什么要分别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7、既然有了国家排放标准,为什么还允许制订和执行地方排放标准?10、制订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11、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各是什么?12、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什么?、13、简述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14、简述优先污染物筛选的原则。

、15、简述环境监测的过程。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一、名词解释1、水质污染2、水体自净3、水质监测4、瞬时水样5、混合水样6、流速仪法7、湿式消解法8、干灰化法9、富集或浓缩10、混合水样11、综合水样12、凯式氮13、化学需氧量14、高锰酸盐指数15、生化需氧量16、总需氧量17、平均比例混合水样18、酸度19、PH值20、酚酞酸度21、碱度22、臭阈值23、总残渣24、总可滤残渣25、悬浮物(SS)26、地下水27、离子交换法28、共沉淀29、细菌总数30、污泥体积指数31、溶解氧32、真色33、表色二、思考题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2、如何制订水污染监测方案?以河宽< 50m 的河流为例,说明如何布设监测断面和采样点?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和采集有代表性的水样?工厂废水采样点应如何设置?4、解释下列术语,说明各适用于什么情况?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平均混合水样;平均比例混合水样。

土壤及固体废弃物监测解决方案

土壤及固体废弃物监测解决方案

土壤及固体废弃物监测解决方案在“气十条”和“水十条”相继出台后,“土十条”终于落地。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总体粗放,产业结构和布局仍不尽合理,污染物排放总量较高,土壤作为大部分污染物的最终受体,环境质量受到显著影响。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又进一步加重了环境土壤的污染。

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

针对有机污染物,涉及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三氯乙烯等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有机农药类等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

天瑞仪器致力于为你提供专业的土壤及固废行业解决方案!1.土壤及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测定方法概要参考标准《HJ 805-2016 土壤和沉积物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萃取、净化、浓缩、定容,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根据保留时间、质谱图及特征离子进行定性,内标法定量。

测试方法检测仪器:GC-MS 680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kyray Instrument)色谱柱:DB-5MS,30m×0.25mm×0.25μm(Agilent)柱流量:1mL/min柱箱升温程序:50℃(1min)25℃/min 200℃8℃/min 300℃(8min)进样口:300℃,EI源:280℃,气质接口:300℃,进样量:1.0μl,不分流进样,不分流时间1.2min,分流比20:1溶剂切除时间:5min,扫描模式:SIM图1. 18种多环芳烃SIM图1.萘 2.苊烯 3.苊 4.芴 5.菲 6.蒽7.荧蒽8.芘9. 苯并[a]蒽10.屈11.苯并[b]荧蒽12 苯并[j]荧蒽13.苯并[k]荧蒽14. 苯并[a]芘15.苯并[e]芘16.茚苯[1,2,3-cd]芘17.二苯并[a,h]蒽18.苯并[g,h,i]苝本方法采用GC-MS 680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试土壤及沉积物中的18种多环芳烃,各物质分离效果良好,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测试结果准确可靠。

(完整word版)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

(完整word版)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行业保护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般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备排放口采样。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放单位的排放口取样。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一节水体污染和监测一、水体和水体污染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水及其它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系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二、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监测目的:(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资源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技术—土壤污染监测(教案

环境监测技术—土壤污染监测(教案

环境监测技术—土壤污染监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环境监测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土壤污染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土壤污染监测的原理、方法和技术,重点探讨土壤污染监测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污染的概念、分类及特点,掌握土壤污染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运用土壤污染监测技术,分析实际环境问题,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土壤污染监测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重点:土壤污染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土壤污染监测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投影仪、实验器材(土壤样品、试剂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土壤污染导致的实际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对土壤环境保护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土壤污染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土壤污染监测的原理、方法和技术;(3)土壤污染监测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分析;(2)学习并掌握土壤污染监测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4. 例题讲解:讲解土壤污染监测的经典案例,分析监测方法的选择依据。

5. 随堂练习:针对土壤污染监测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土壤污染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 土壤污染监测的原理、方法和技术;3. 土壤污染监测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某地区土壤污染案例,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进行监测,并提出治理措施。

2. 答案:(1)土壤污染案例:某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2)监测方法: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重金属含量分析;(3)治理措施: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土壤污染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1)研究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2)探讨新型土壤污染监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参考答案目录《环境保护概论》部分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9)第三章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17)第四章环境与人体健康 (22)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26)第六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35)第七章土壤污染及防治 (42)第八章固体废物污染及防治 (49)第九章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54)第十章环境管理 (59)《环境监测》部分第一章绪论 (66)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69)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 (75)第四章固废和土壤监测 (80)第十章噪声监测 (82)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自然环境: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3、聚落环境:人类进行聚居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生存环境。

4、人工环境: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5、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6、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特定的环境或一个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7、环境自净:正常情况下,受污染的环境,经一些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都具有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称此能力为环境的自净作用。

8、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9、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10、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与改善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1、A2、B3、B4、D5、A6、B7、B8、C9、A 10、C11、A 12、A 13、D 14、C 15、B16、B 17、A 18、D 19、D 20、A三、简答题1、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固体废物监测技术路线

固体废物监测技术路线

固体废物监测技术路线1、技术路线采用现代毒性鉴别试验与分析测试技术,以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厂、焚烧厂等重点处理处置设施的在线自动监测为主导,以重点污染源排放的固体废物的人工采样-实验室常规监测分析为基础,逐步建立并形成我国完整的固体废物毒性试验与监测分析的技术体系,使我国环境监测系统具备全面执行固体废物相关法规和标准的监测技术支撑能力。

2、监测内容2.1 危险废物的毒性试验鉴别危险特性的必测项目包括: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放射性。

选测项目为:爆炸性、生物蓄积性、刺激性、感染性、遗传变异性、水生生物毒性。

2.2 固体废物的监测分析必测项目包括:As、Be、Bi、Cd、Co、Cr、Cr(VI)、Cu、Hg、Mn、Ni、Pb、Sb、Se、Sn、Tl、V、Zn、氯化物、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硫化物、硫酸盐、油分、pH;卤代挥发性有机物、非卤代挥发性有机物、芳香族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1,2-二溴乙烷/1,2-二溴-3-氯丙烷、丙烯醛/丙烯腈、酚类、酞酸酯类、亚硝胺类、有机氯农药及PCBs、硝基芳烃类和环酮类、多环芳烃类、卤代醚、有机磷农药类、有机磷化合物、氯代除草剂、二恶英类。

3、监测频次固体废物的常规监测频次为2次/年。

特殊目的监测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监测频次。

4、监测分析方法4.1 无机污染成分无机污染成分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分光光度分析技术(SP)、离子色谱法(IC)、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技术(FLAAS)、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技术(GFAAS)、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技术(HGAAS)、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技术(HGAFS)、ICP发射光谱技术(ICP)和ICP-MS技术。

分析溶液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高压釜酸分解技术和微波辅助酸溶解技术,试液主要采用单酸或混酸消解的前处理方法并结合其他分离富集技术来获得。

4.2 有机污染物成分有机污染成分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气相色谱技术(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

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共77页文档

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共77页文档
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2004)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起草。 本规范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
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
区域内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不受或未明显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 有的化学组成和元素含量水平。但实际上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不受人类活动和污染影响的土壤, 只能去找影响尽可能少的土壤。不同自然条件下发育的不同土类或同一种土类发育于不同的母 质母岩区,其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有明显差异;就是同一地点采集的样品,分析结果也不可能完 全相同,因此土壤环境背景值是统计性的。 3.4 农田土壤 soil in farmland
4.3 现场调查 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4.4 采样器具准备 4.4.1 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4.4.2 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4.4.3 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4.4.4 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4.4.5 采样用车辆 4.5 监测项目与频次
等类型的监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规范中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本规范出版时,所示版
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6266 土壤中氧化稀土总量的测定 对马尿酸偶氮氯膦分光光度法 GB7859 森林土壤 pH 测定 GB8170 数值修约规则 GB10111 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GB13198 六种特定多环芳烃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1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14550 土壤质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17134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17135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17136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7 土壤质量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8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0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KI-MIBK 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1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JJF105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NY/T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GHZB XX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采样方法导则(报批稿) GHZB XX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制样方法(报批稿)

5-土壤、底质、固体废弃物监测

5-土壤、底质、固体废弃物监测

第三章土壤、底质、固体废弃物监测本章基本要求(一)土壤部分1. 掌握土壤样品的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设置。

2. 了解土壤样品的采样、布点、样品制备和保存的方法3. 掌握土壤样品的消解方法及测试方法。

4. 了解土壤样品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的基本内容。

(二)底质部分1. 掌握底质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方法。

2. 掌握底质样品的消解方法。

3. 掌握底质样品的分析方法。

(三)固体废弃物部分1. 了解固体废弃物的特性、种类样品采集、试样制备和保存方法。

2. 掌握固体废弃物的测定方法。

第一节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A类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采集污染土壤样品,首先要对调查地区的、、、以及现状等进行调查研究。

答案: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情况土壤性状污染历史2.一般了解土壤污染情况时,采样深度只需取和的土样。

如要了解土壤污染深度,则应按分层取样。

答案:15cm左右耕层土壤耕层以下的15~30cm 土壤剖面层次3.土壤的蛇形采样法适用于。

答案:面积较大,地势不太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田块4. 土壤的棋盘式采样法适用于。

答案: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开阔,但土壤较不均匀的田块5.土壤的梅花形采样法适用于。

答案:面积小,地势平坦,土壤较均匀的田块6.土壤的对角线采样法适用于。

答案:用污水灌溉的田块7.土壤中有害元素的自然本底值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的基本资料,是的重要依据。

答案:环境质量评价8.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组成的疏松多孔体,固相物质包括、和。

答案: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9.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和的残体。

经生物分解形成各种。

答案:动植物微生物有机化合物10.对需要较长期存放的土壤样品要入库贮藏管理。

样品仓库,一般应选择、、、的地点,防止及其他污染。

答案:干燥通风无污染交通便利霉变、鼠害11.土壤样品基体各异,成分复杂,各成分含量,高低浓度可差数量级,即使是同一成分在土壤中赋存的形态也多种多样,不同的化学预处理方法所得结果。

答案:相差悬殊7~8个差别很大12.土壤铜污染主要来自、及的施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土壤和固体废弃物监测技术崔兆杰4.1土壤及无机固体废弃物监测分析技术4.1.1 用等离子发射光谱(ICP)测定的项目土壤是指陆地上能生长作物的疏松表层,它介于大气困、岩石团、水团和生物团之间的环境中的持有组成部分土壤监测是查情本底值预报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的组成很复杂,利用发射光谱分析手段监测土壤矿物质及其无机成分固弃物是指被丢弃的固体和片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污泥等简称固弃物利用发射光谱分析手段主要是监测工业固体废弃物中的汞、镐、砷、六价铬、铅、镍、铜、锌、锰、钠、银、钡、铵、硼及其它天机污染成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简称为发射光谱。

它是利用物质发射的光谱而判断物质组成的一门分析技术发射光谱分析法就基于不同的元素(原子)能产生不同的特征光谱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都基于一共同的基础——原子外层电子的跃迁。

但是两者是相反的过程谱线的强度是发射光谱分析的定量的依据。

要使试样中的原子激发发光,首先就要将它们转化为气态原子,即蒸发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物质处于等离子体状态。

在蒸气云中心部分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浓度几乎是相等的。

整个蒸气云接近电中性。

在一般光源条件下,蒸气云中的粒子主要处于不规则热运动和相互碰撞状态。

原子或离子在蒸气云中,依靠粒子间碰撞而发生能量传逐,并以此获得能量而受激发1. 谱线强度(I)与激发能(E i )的关系对给定元素,当原子总数(N 。

)和气体温度(T)固定时,该元素的激发态能量(E i )越小时,处于这种E i 态的原子数目(N i )就越多,谱线强度就越大。

每一元素的共振线为最强线也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不同的元素而言,谱线强度则与它们各自的激发电位有关2. 谱线强度(I)与气体温度(T)的关系随之弧焰气体温度的升高,蒸气中所有粒子的运动速度也随之增加,粒子间的相互碰撞以及原子被激发的机会也就增加。

因此,谱线强度一般随温度的继续增高而不断增强。

因为更高次电离的离子将会出现。

因此,对于每一条谱线来说,都有一个强度达到最高值的温度点,故提高诺线强度,不能单独地靠提高光源的温度来实现3. 谱线强度与试样中元素浓度的关系当其它因素固定时,谱线强度与该元素在蒸气云中的原子总数成正比。

原子数越多、谱线强度越强。

又经实验证实:在固定了分析条件的情况下,谱线强度与该元素在试样中的浓度成正比。

但当浓度较大时、由于自吸现象严重而使谱线强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变得缓慢特点: 灵敏度高、精密度高、基体干扰少、线性范围宽、可以作多元素同时分析的优点作用: 可作环境本底值(背景值)调查监测和土壤固弃物无机污染监测组成:高频发生器、炬管室、分光仪、测光系统和计算机系统1.高频发生器高频发生器是一个高频功率源,通过同轴电缆向耦合线圈提供高频能量,在耦合线圈中产生一个高频的交变电磁场组成:电源部分、电源配电系统、高频部分、控制系统、自动功率控制系统原理:由三根同心的石英玻璃管组成的等离子炬管置于耦合线圈中,石英玻璃炬管中通入氮气,用Tesla线圈使管内少量氩气电离,电子在高频电磁场作用下碰撞气体原子并使之电离,形成更多的电子和离子。

这一过程连续下去,就可在锅台线圈中形成一个等离子炬。

一般具有10000一20000K的高温,被分析样品通过等离子炬激发2.炬管室及其机理炬管室由阻抗匹配器、耦合线圈和循环冷却水系统、炬管及炬管调节机构、气路系统等部分组成炬管是由石英制成的三层同心管组成工作原理:ICP的工作原理如同高频感应加热金属一样,只是它加热的是石英管内流动的气体。

当高频电流通过感应圈时,感应圈中的炬管内即产生轴向的交变磁场。

由于磁通量的变化。

管内气体产生垂直于磁场平面的循环闭合感生电流,气体被加热并发生电离,从而产生等离子体。

开始时.因气体不是导体,高频磁场不能立刻产生等离子体.需要点燃这一手续。

这时用一个高频探漏器对准炬管发射,一些气体原子被电离后生成载流子,这些载流于在磁场的作用下运动,又与气体的其它中性原子碰撞并使它们电离。

中性原子继续电离的结果,使气体产生足够的电导率,在垂宜于磁场方向的截面上形成闭合环形路径的涡流,瞬间电流强度可达100一1000A。

因为高频磁场的方向和强度随时间变化、环形路径D上的离子和电子也同样受到磁场的加速运动。

此时若高频探漏器离开炬管,等离子体也能自持“燃烧”载有试佯B的载气具有一定的流速时,就能穿进等离子体温度较低的中心,使等离子体形成中心通道E。

经过通道的试样在周围高温加热下,温度可达6000一7000K。

在等离子体F 中发生原子化和激发特点:等离子体光源的工作温度比其他光源高,可以激发那些难激发的元素在这样的高温且又是惰性气氛条件下,几乎任何元素都不能再呈化合物状态存在原于化条件极为良好,谱线强度大,背景小,可使测定的检出限降低试样中基体和共存元素干扰小分析结果再现性好、准确度高3.分光仪分光仪位于主机机拒的上部,由聚光镜、入射狭缝、光栅、出射狭缝、光电倍增管、分光室、机内恒温系统等组成聚光镜置于分光室外,入射狭缝、光栅、出射狭缝、光电倍增管置于分光室内;机内恒温系统是内部热风循环系统4.微机测光系统测光通道数一般为50道左右,每一通道设一放大器.分段积分测量组成:低压电源、高压电源、微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电路和积分电路低压电源是由市电220v电压经变压器降压后通过双桥进行整流,经电容滤波为稳乐器提供+-15v串型稳压电源。

高压电源是由市电经整流、滤波和稳压变成直流高压电源(一1000v,20A,稳定度0.05%)供光电倍增管电源。

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主机、软盘驱动器、打印机、显示器、软件操作系统等接口电路包括总线缓冲驱动、命令译码、多路选择控制、中断及定时、A/D及D/A转换、显示及过程控制电路5.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进行控制和数据处理,机型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计算机系统应包括主机、软盘驱动器、显示器和打印机等1.检出限的测定首先建立每一个元素的工作曲线,由此求出灵敏度S 。

利用光谱仅自捡程序测定11次空白水溶液背景,求出空白水溶液背景的标准偏差S b 。

连续作五次,取五次结果的平均值S b -。

根据C =2Sb -/S 求出检出限2.精密度的测定 利用已建立的工作曲线,用光谱仪自检程序,取被侧元素所选用分析线检出限的1000倍的该元素溶液,做11次测定,求出精密度RSD 。

每小时测定一次RSD 连续作4h ,共5次。

取其平均性3.长期稳定度的测定4.1.5 发射光谱与元素在周期表位置的关系同一周期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外层价电子数逐渐增加,其光谱也逐渐变得复杂,而谱线强度逐渐减弱对于主族元素来说,大部分具有s、p外层的电子排列,所以它们的谱线数目较少且谱线强度较大,同族元素的光谱性能也比较相近对于副族元素,情况较为复杂。

Cu、Ag、Au、Zn、Cd、Hg的原子其内层d电子数都已饱和,外层为s电子排列,故其谱线较少,激发电位一般也比较低。

而其他副族元素,由于它们具有众外层电子排列,它们的谱线就相当复杂了就整个元素周期表来看,左下角的元素,金属性强,共振电位及电离电位都低,其相应的共振线波长长.处在近红外区;而左上角的元素,非金属性强,共振电位及电离电位则高.相应的共振线波长最短,处在远紫外区4.1.6 定量分析方法光谱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三标难试样法、持久曲线法及控制试样法等分析方法。

但都是以三标准试样法为基础演化出来的三标准试样法: 按照确定的分析条件,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含有不同浓度的被测元素的标准样品摄谱,测定分析线对的强度比R,以lgK对lgC作图,未知样品也摄在同——光谱板上。

根据测得未知样品中被测元素含量的lgC ,从而求得C值4.1.6 定量分析方法ICP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1)分析速度快,能够同时将试样中许多被测元素的特征光谱一次记录下来,同时对多种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分析灵敏度高,直接摄谱法测定,一般相对灵敏度为10-6级;绝对灵敏度可达10-8-10-9。

如果再通过富集处理,相对灵敏度可达10-9级,绝对灵敏度可达10-11g(3)分析堆确度较高。

它可以较好地克服人的主观误差、准确地进行定量分析,尤其是被测组分的含量比较低(<1%)时。

(4)测定范围厂,可以测定紫外和可见光区的谱线,被测元素的范围大,一次测定几十个元素4.1.7 光谱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度1. 灵敏度光谱分析的灵敏度是指用光谱分析的方法能可靠地测定的最小含量,所谓“可靠”是指有99 7%的把握能将谱线同背景区分开来绝对灵敏度是指能检出某元素所需要的该元素的最小重量 相对灵敏度是指能检出某元素在样品中的最小的浓度2. 准确度光谱分析的准确度是对光谱分析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一个总的估量光谱分析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可通过与其它标准测定方法的测定结果柑比较来检查,或者用标准样品来检查。

如果没有标准样品,又找不到其它的标准测定方法相对照,亦可用标堆加入法来检查4.1.9土壤及无机固弃物的样品处理4.1.10 用其它方法测定的项目4.2 塑料及有机废弃物监测分析技术4.2.1 用红外吸收光谱法(IS)测定的项目红外光谱,除一些同核分子外,大多数有机和无机分子都在红外区有吸收。

因此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的范围要广很多此外,红外光谱对于分析性质相近的多组分混合物具有独到之处红外吸收光谱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特征性,除光学异构体外,每种化合物都有自己的红外吸收光谱,因此红外光谱法特别适于监测有机物、高聚物,以及其它复杂结构的天然及人工合成产物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振动光谱,是分子中的原子或基团吸收了光子之后进行振动或转动红外辐射吸收主要限于那些在振动转动运动时会引起偶极矩净变化的那些分子红外吸收谱带的强度决定于偶极矩变化的大小,分子振动时偶极矩变化愈大,吸收强度愈大振动吸收光谱机理: 分子有3n个自由度,其中基谐振动3n-6个(线形分子3n-5个),各种振动均在红外光谱的特征频率上分别进行吸收,有些振动不产生偶极矩,在红外光谱中找不到吸收带吸收谱带的数目比披3n-6计算的要少。

这是因为:(1)不是所有的简正振动都是红外活性的。

(2)有些对称性很高的分子,往往几个简正振动频率完全相同,即能量简并的振动只有一个吸收谱带(3)有些吸收谱带特别弱,或彼此十分接近,分辨不开,仪器检测不出来。

(4)有的吸收谱带落在仪器检测范围之外。

1. 色散型双光束红外分光光度计由光源、单色器、检测器和放大记录系统等基本部分组成如果样品光路上没有放置样品,或样品光路和参比光路吸收相同时,检测器上就没有信号产生。

当有样品吸收红外光时,使得到达检测器上的样品光束减弱.两光束不平衡,检测器就有信号产生,使信号经放大后驱动衰减器(为梳状光栏或双向剪式光栏)、A1衰减参比光路的光束,直到参比光路的辐射强度和样品的光路辐射强度相等为止,即为双光束光路中的光学零位平衡系统,衰减器和记录笔属同一个驱动装置,当衰减器A1移动时,记录笔同时进行绘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