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理性思维过程的教学方法——关于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实验性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理性思维过程的教学方法——关于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
的实验性实践
崔轶
【摘要】文章结合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介绍了改革的具体方法以及所获得的成绩和发现的不足,指出对于设计过程中理性思维的培养是改革的基本思路.%The article combines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second grade of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of NCUT, and introduces the methods.achievements and shortages of the reform, points out that the training on the rational thinking process is the basic route in the reform.【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1(029)010
【总页数】4页(P171-174)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训练体系;理性思维设计过程;评图机制
【作者】崔轶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的建筑教育面临来自各方的挑战。

基于更多理性的、考虑更多客观因素的建筑设计和教育的原则及方法日益受到重视。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在满足专业评估的基本要求这个前提下,努力创造自身的教学特色,针对以往教学过程中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不足,以及课程整体系统性的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从教学模式、教学训练体系多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理性分析思维能力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在设计创作中的创新能力。

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训练内容的针对性,同时满足各教学班级的教学特色与个性,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各自研究领域的特长,对传统的全年级学生和指导教师共用一个任务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修正。

在设计完善阶段的“案例分析2”环节和设计深化阶段的“专题训练1”环节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由教师分组负责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跨班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沟通与协调的能力,也可促进教与教、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多向互动。

通过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对设计课过程进行分阶段控制,将建筑设计过程划分为“调研环节”、“设计构思阶段”、“设计完善阶段”、“设计深化阶段”以及“设计总结与评价”等前后相继的五个模块,通过穿插于其间的一系列专题作业,在设计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理性的设计方法(表1)。

在模块一调研环节中,注重训练学生获取知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其中的“分组讨论1”,学生被分成3~4人的工作组。

以餐馆设计为例,每组成员分别担任业主、顾客和设计师的角色,在同一任务书的基础上,需要针对设计项目编写详细的设计报告,其中包括业主对建筑的详细定位(例如餐馆的风格、外部形象等)、使用者对建筑的具体使用要求(例如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塑造),以及设计师的解决对策等。

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
能动性,为了更好的提出问题(业主和使用者)和解决问题(设计师),学生有针对性的去查阅相关的设计规范和参考资料,印象会比传统教学方法上由教师单向灌输更加深刻,提高了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

讨论和报告编写的过程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对后续的调研、设计阶段起着指导作用,各组学生将围绕本组的讨论成果,对设计进行调整和深化(图1)。

模块二设计构思阶段要求学生通过手工模型对设计构思阶段成果进行抽象地、总体地、概念性地表达,寻求多样性的解决途径(图2~3)。

模块三设计完善阶段中
的“分组讨论2”环节,学生每4~6人为一组对“调研环节2”的任务要求进行
讨论,确定案例分析的对象。

这一环节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图4): ·研究技能,即用资料搜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来理解设计过程的各个方面的能力。

·批判思考的能力,即对一个建筑、建筑综合体或者城市的空间进行综合分析与评
价的能力。

·通过手工模型制作,有效地理解和操作三维空间,完成从抽象的二维图纸到直观
三维形象的转换。

·对模型材料的选择、运用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在后续设计阶段中对研究成果进行应用、发展与创新的能力(图5)。

模块四设计深化阶段除了训练学生基本的设计技能(应用基本的、内在的、空间的、结构的原理于建筑室内外空间及建筑要素的组织能力)之外,还增加了一个专题设计环节“专题训练1”。

这一环节采用了开放式教学模式,任课教师自拟题目,学生可自行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跨班合作。

以“展示器具设计”为例,学生每4~6
人为一组进行讨论,结合给定的展示空间的尺寸,进行展示器具的功能、形式、材料、稳定性和经济性等细节任务的制定和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创造性思维、对材料及其连接方式的设计与表达的能力,为深化阶段的设计奠定一定的思考和实际操作基础。

模块五设计总结与评价增加了学生答辩的环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需要对本人设计的各阶段成果——包括图纸、模型和思维过程(包括过程模型和分析图),进
行总结性陈述。

此环节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用口头表达出一个建筑方案的能力(图6)。

传统设计课的教学效果评价都以设计作业为主, 造成学生为追求分数只重视最后的图面效果,而忽略对于设计思维过程的关注。

在近几年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改革里,引入了新的评图机制, 在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上都做出较大的改进。

评价形式从以往单纯由任课教师在期末给出结论性的评价成绩,改为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分别由学生之间互评、任课教师评价、其他年级教师评价和校外专家评价多重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也从单一的图纸评价,转变为对调研报告、专题训练成果、设计的各个阶段性成果(包括模型和图纸)、学生答辩的多元化评价。

模块五的“观摩交流”环节在学院公共空间对全年级的设计成果(包括模型和图纸)进行展示,并抽取部分优秀学生做公开宣讲,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提供平台, 也为成果的客观评价提供保证(图7~8)。

在过去六年的改革中经过建筑系老师们共同的努力,学生对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老师的教学热情也被激发起来,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效果良好。

2005年~2010年六年间有四份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作业在全国大学生建
筑设计作业观摩与评选中获得优秀奖,2008年获得北京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从某种程度上讲,最大的收获是学生理性思维方式和注重过程的学习习惯的初步养成,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理性思维过程的教学方法在获得成绩的同时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建筑设计课缺少相应的综合教学环节,建筑技术等课程与设计课程的衔接有待加强;设计课教师自身将工程技术与设计结合的水平有待提高;各教学模块中穿插的专题设计内容、教学目的和手段仍不完善等。

建筑设计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

在改革的过程中虽然仍存在一些争论和疑虑,但无论如何,建筑设计教学改革所引发的关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多的思考和尝试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邮编 100144
电子信箱***************
【相关文献】
1 仲德昆,屠苏南.新时期新发展——中国建筑教育的再思考.建筑学报,2005(12):20-23.
2 与建筑设计整合的建筑技术教育初探——以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为例.新建筑,2004(4):65-67.
3 刘抚英,金秋野.国内高校建筑教育发展现状探析.华中建筑,2009(3): 235-240.
4 鲍家声.建筑教育发展与改革.新建筑,2000(1):8-11.
5 丁沃沃.建筑教育随笔——建造与设计教学.时代建筑,2001(增刊):29-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