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5,路程、时间与速度,︳人教新课标(20__秋),(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5,路程、时间与速度,︳人教新课标(20__秋),(2)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四年级刘静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正确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 梳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难点:能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播放学校运动会百米比赛场景。
师:同学们,百米比赛如何论输赢。
学生:看谁跑得快。
跑得快的胜,跑得慢的就输了。
师:跑步有块有慢,坐车、走路、做作业也有快有慢,我们说的快、慢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速度。
比如说,某某同学写字速度快,某某同学总是磨磨蹭蹭的,速度
慢。
《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灰太狼常常乘风而来,速度快。
慢羊羊一步一个脚印,速度慢。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简短的谈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知识。
二、合作探究新知 1、感知和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三个概念。
(1)课件出示(2)学生独立观察表格,比较谁快谁慢。
(3)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发现,松鼠比猴子快,因为同样的时间,松鼠走得路长一些,小兔也比猴子快,因为它俩走的路一样长,小兔只用了3分钟。
(4)追问:怎样比较小兔和松鼠谁更快?与同桌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说:可以算一算小兔和松鼠1分钟各自能走多少米。
指名学生上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完成后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小兔:240÷3=80 松鼠:280÷4=70 猴子:
240÷4=60 (5)讨论、小结:
小兔平均1分钟走80米,就是说小兔的速度是80米每分。
(边说边在上述算式后添上单位米/分,表示每分钟走多少米。
(6)理解“速度、路程、时间” (a)师:其中“240米、280米”在数学上叫什么?(路程)“3分钟、4分钟”是指用去的时间,“80米/分、70米/分、60米/分”叫速度,表示每分钟走的路程。
教师边引导边在上述算式下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b)教师举例说明,帮助理解。
师:老师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面,这段距离叫——路程;
用了大约10秒钟,这是时间;
老师走得不够快,表示速度慢。
(再加快速度走一遍)这回用的时间少了,大约只要5秒钟,速度变快了。
请同学们各举一个例子,说说路程、时间与速度。
课件演示以下画面,感受速度快慢与单位不同。
小结:像这样4千米每时、12千米每分、340米每秒、30万千米每秒,速度快慢不同,所以单位不同。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讨论、比较,给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学生也能互相学习彼此的方法,开阔了思维。
2、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1)观察板书,回顾:怎样比较小兔和松鼠谁更快。
根据学生回答,路程÷时间=速度。
(2)教学“试一试”第1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试一试”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理解题意,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独立计算、填空。
完成后与同桌说一说。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在学生讲解时,教师适当点拨:
140千米、每时行70千米分别表示什么?求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请学生用运算符号将“时间、路程、速度”连成等式:时间=路程÷速度。
运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路程=速度×时间”。
回顾这三个数量关系,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如何记住它们。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3、探究“总价、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1)、教学教材第80页“试一试”第2题。
买东西时都要比比哪个便宜,哪个贵。
便宜就是指价格低一些,在数学上叫单价;
买了多少叫数量;
付的钱数叫总价。
(2)、根据教材情境图,说说图中的信息,哪个数据是总价,哪个数据是数量,要求的是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汇报,全班汇报。
板书:总价÷数量=单价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了策略意识。
三、巩固深化 1、独立完成教材第80-81页“练一练”第1、3题。
先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有没有将单位写错或将数量关系式弄反。
完成后同桌交流,指名汇报或板演。
2、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说说“7.9千米每秒”是什么意思,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表示翟志刚在太空每秒“行走”7.9千米。
师:相当于每时行走多少千米?学生回答。
用计算器计算:7.9×60×60=28440(千米)。
师生对话:感受科技的神奇、祖国的伟大。
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4题。
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后,先独立想一想,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一定要让每位学生正确表述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如果学生说不准确或说得不够简洁,教
师可以板书一句作为例句,让学生照样子仿说,重在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全课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一、巧妙的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数学教学要尽可能构筑在现实生活中。
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
因此,从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就显得即熟悉又自然,并且也充满情趣。
二、足够的空间是学生发展的必要保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交流探索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探索、创造并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不仅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通过交流,相互间的意见、见解得以“碰撞”和“启迪”,构建起对问题的更新、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终实现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探究中升华、情感在合作中融通的目的。
三、现实的生活是数学的生动再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应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
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行程应用题”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又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在数学中除安排解决“他会超速吗”问题外,还安排学生感受各种速度,使学生充分感觉到数学中的生活,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
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充分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
四、恰当的课件是教学的点睛之笔夸美纽斯说过:“数学艺术的闪光点就是注意”。
多媒体教学正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而进行的有效教学活动。
把学生往往不易把握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生动、形象、有趣展示,能使学生在快乐积极中简单明了地分辨它们间的变异,轻松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突破重点,对帮助学生掌握巩固本节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