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盛宴》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
第一篇:《迷失的盛宴》读后感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
在刚来到大学,开始学习保险这个专业的时候,确切来说,对于保险这个行业,我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在接触到保险专业知识后,对于保险也有了自己初步的了解,但是也并不多。
特别是对于中国的保险业的发展,并不是特别清楚,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过程。
在看完这本陈恳编著的《迷失的盛宴》之后,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脑海中呈现除了一个详细的框架。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于保险业的发展,以及对于一些保险公司的发展历程,我都有了自己的看法。
众所周知,保险业的最初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盛行的。
当保险在西方国家渐渐趋向大众化的时候,我们国家对于保险仍然是一无所知,更别谈及发展在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还只知道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但是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人们开始有了思想上的变化,所以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而我们中国的保险业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起步。
在鸦片战争之后,现代保险的鼻祖—海上保险已经开始引入中国。
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就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中最大胡经济实体—轮船招商局开办的。
在经过90年的历史长流中,保险公司陆续崛起,在中国扎下了属于自己的客户网。
这过程中,保险很艰难的越过道道坎坷的沟渠,也曾以为就在中国绝迹了,但是经过20年的沉淀,保险又以飞快的速度迅速成长。
虽然道路非常坎坷,充满荆棘,但是却在日益健壮的中国金融经济中,完成了它的蜕变。
在保险这个行业中,我想没有人是不知道AIG的吧,虽然它现在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是它的传奇色彩,它曾经造就的成就,是不可灭失的。
而为AIG在中国的辉煌历史埋下伏笔的,正是史带—一个在当时只有27岁的年轻美国小伙子,一个会成为庞大金融帝国的缔造者的白人青年。
他紧随在战争的脚步,迅速中国、日本、欧洲大陆等市场发展起保险,并且在美亚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等的基
础上,组建起了美国国际保险公司,这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皆知的AIG。
但是,这些都只是中国保险业的小开端。
根据当时中国的经济、国力与国民思想素质,保险在中国的发展还是不能一帆风顺的,也有一定的限制。
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有人戏称保险公司就是剥削公司。
可见当时,保险在中国是不被认可的,所以才有了1958年—1978年这20年的保险空白期。
就在1978年—中国蜕变的一年,中国的金融终于开始破茧而出,拉开了经济变革的序幕。
在中国进行经济变革之初,已有一些有志之士开始虎视当当,蓄势待发。
在1979年4月,当国务院批准摘掉压在保险头顶胡政治帽子时,宣布可以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之后,停办了12年的上海国内保险业犹如获得重生。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动作迅速的正式复业,从最初的一间小公司,连办公室都不像样的公司,开始经营起他们的业务来。
在经历过各自为政,股份制改革,放权让利,再又收回部分权限,中国人民保险经过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前进的螺旋式过程,慢慢成长为中国保险行业中的一个巨头。
而在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步伐中,不得不提及的就是AIG。
前面我已经说过,史带将为AIG在中国的成长埋下了伏笔,那么他的继承者格林伯格则是名动保险江湖,将AIG带向中国市场,带向国际市场的掌门人。
1980年,被成为“中国真正的好朋友”的他,联手当时中国惟一一家保险公司—人保,成立了“中美保险公司”。
但是到最后,它遗留给中国保险业的,是一笔长尾的坏账,直至2006年,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才真正的算是结束了。
在外国投资者虎视当当中国这块肥土地的时候,国内也逐渐掀起了一阵保险风潮。
在经过波折的游说过程后,终于取得了经营保险的牌照的马明哲,开始了现在在国内属于第二大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的起步。
在以马明哲为首的经营班子带领下,平安从一家仅有13名员工胡小保险公司,发展成为资产规模达万亿元、员工50万人的综合性金融集团。
2003年2月,在马明哲的指挥下平安集团分业重组落幕,正式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拖四”框架便完全显现。
集团控股设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
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公司、平安信托投资公司。
我们都知道,寿险的保费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才能够精确的算出,而在中国,这样的人才并不多,导致了寿险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僵持局面。
1992年,AIG的全资子公司友邦保险,开始在中国经营寿险业务,从此打破了中国内地寿险市场的坚冰。
自此,中国保险市场真正意义上发展起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平洋保险公司迅速崛起,中国人寿重组,代理人的制度出现。
一直到了现在,保险开始疾驰于中国金融行业的道路上。
随着马明哲建立的集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于一体的金融体系,还有去年平安吞并了深发展,中国的金融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金融行业,而是各种行业相互交集,一起成长的综合金融。
在经过一波又一波的挫折之后,保险行业也凛然屹立于这样一个综合金融中,茁壮成长,甚至于成为了中国金融行业中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行业。
在我看来,在不久的将来,保险业势必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看着保险在中国的发展,看着各个保险公司在中国的经济潮流中或消失,或成长,逐渐壮大,感触是颇多的。
我觉得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其实就跟我们中国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是一致的。
从一开始的不接受,百般阻拦它的到来,到最后成功进驻中国。
虽然遇到很多荆棘,有很多的阻碍,但是它并没有就此陨灭或者退出,反而越挫越勇,百折不挠,最后终于成功完成了在中国的蜕变。
其实,如果没有老师的介绍,自己大概也是不会知道有这么一本书的。
不过看过之后,真的发现是一本不错的书,或许我没能够很详细、很清楚的表达出我的想法,不过却真的受益匪浅。
我会继续投身于保险这个行业中去,与保险一起成长。
第二篇:迷失的盛宴读后感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
在刚进入大学时,就看到有的师兄师姐拿着《迷失的盛宴》这本书在读,本身我就是读保险专业的,所以对有关保险的东西比较敏感,虽然学了保险两年多了,但是对于保险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对于中国
的保险业的发展,更不是很清楚,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过程。
这几天都在抱着陈恳编著《迷失的盛宴》在“啃”,在看完这本的《迷失的盛宴》之后,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脑海中呈现除了一个详细的框架。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于保险业的发展,以及对于一些保险公司的发展历程,相应的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我国保险相对于西方来说落后很多很多年,虽然我们保险业这些年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差距还不是一般的大。
当保险在西方趋向大众化的时候,我们国家对于保险仍然是一无所知,更别谈及发展在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只知道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在那时起
我曾经听过有同学评价过经济与政治是命运的双生子,互相依赖,彼此共生,并举了很多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听了他的评价之后,觉得好像是这么一回事,在看了《迷失的盛宴》之后,我就不赞同了,在保险的发展史上他的评价就不是太准确。
在保险的发展史上,不同的政治虽然不断地左右着保险的发展,有时还会阻碍保险的发展,但我觉得他们的关系不像是双生子,而更像是父子,儿子的发展要在父亲的应允下才能进行。
从清末的保险招商局开始就一直因为政权的变更、局势的动荡、政策的严谨,保险的发展都是断断续续,困难重重。
不说由“官督商办”到“官办”的保险招商局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官僚主义”结束,不说民国初期的成名于政经又失败于政经的华商,更不说1930年盛极一时却最后被逼移师海外45年的太平,单单是人保的轮回的“四起三落”足以就可以说明问题。
保险业的起点是因为鸦片战争后的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而保险业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迎来的第一个春天的民族工业而发展,但到了从日本侵华而导致政权**到内战爆发的通货膨胀,保险业几乎处于瘫痪的状态。
虽然一九四九年后保险跟着经济一起复苏,但因为“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外资被撤,而最严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财产保险被看成是封资修,即使是人保也被被逼精简到寥寥几人,人员配置也要按照党的原则组成。
那时保险业几乎全都停办,成了保险历史上的一片空白。
即使是改革开放时期,保险的发展依然
被政策管的死死的,计划性很强,甚至保险公司只是国有银行的下属机构,要受到保险总公司和人民银行的领导,幸好后来的保险像其他行业一样,渐渐脱离计划的影子,开始由市场领导,但即使是这样政策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如1997-1999年央行的七次降息就让众多保险公司的“利差损”成为一大毒瘤,甚至影响了保险市场的大洗牌。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无论任何的行业只要一分摊到全国人头上就马上变个巨大的销售量和营业额。
中国这块大蛋糕是谁都想分一杯羹的,保险行业当然不例外。
《迷失的盛宴》介绍了早在二十世纪的时候,外国就想介入中国市场,英国能够找到鸦片打开中国紧闭的市场,而史带就找到了水险和火险的业务,同时也成立了中国第一间外资保险公司,或许中国保险业真的不太成熟,给了史带很大的机遇,他创建的保险公司也迅速占领了中国保险业三分之一的市场。
虽然他后来因政局的原因而退出了中国市场,但他的后继人格林伯特却在1980年卷土重来。
他代表的AIG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合作成立了中美保险公司。
但这只是他想再次打开中国市场的一个棋子,最后中美都是无疾而终。
而就是借着这个跳板,AIG公司的美亚、友邦如愿的进入中国市场,而且还占领了不小的市场份额。
但这也只限于AIG而已,其它国外的保险行业巨头,却在中国市场碰到灰。
虽然“532”这个特别的门槛没法阻碍身价显赫的巨头,其中不乏像安联、安盛、荷兰国际这样世界排名前十的保险公司,但他们与国内保险公司合资,看似“强强联合”,但后来就像美亚一样,无疾而终。
其中一个重要的数据就是,2008年,30多间外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下降到只有5%,虽然国外保险
巨头的财力雄厚,但也经受不住中国市场如黑洞般的吞噬。
不过令人费解的就是像高盛这样的投资方投资平安却赚到大钱,这其中自有它自己本身的优势和策略。
从事保险或学习保险的对于代理人制度一定不会陌生。
这一制度让中国保险业又爱又恨。
友邦公司率先引进代理人制度,这一举措改变了中国保险的历史,更给中国的保险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代理人制度让保险公司的业绩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利润更是像火箭一样
飙升,同时也让代理人的提成塞爆了他们的荷包。
但随着保险公司的无限制拓宽代理人的规模,保险代理人由高素质人才的形象变成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甚至让客户认为“只要是人就可以做保险”而这样低水平的代理人直接就导致了买前服务质量和售后质量巨大差别,而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更似让人“闻保险色变”。
而最严重的是恶性循环---形象越差越招不到高素质人才,越招不到高素质人才,形象越差。
代理人制度的危害还不仅仅对于保险公司,对代理人本身更是如此。
代理人的形象之差,代理人数目之多,行业竞争之大让许多代理人很难获得好的收入,或许这么说,如果你不耍手段卖保险你很难生存。
同时因为代理人的数目如此之大,让保险公司不愿为他们提供保险,他们是“卖保险的却没有保险”,他们是做着保险公司员工的工作,却没有保险公司员工的待遇,这样的待遇又导致了他们为提高提成而不择手段的卖保险,让保险公司的形象几乎和骗子挂钩,而这都得益于代理人制度。
虽然在我国很多人的保险意识还不是很强,但我相信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人们会更加重视保险的,让保险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更好的体现保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
读了《迷失的盛宴》让我受益匪浅。
第三篇:迷失的盛宴读后感——原创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
大约晚上十点钟时,我的一个舍友终于看完《迷失的盛宴》时,不禁抛书长叹一声,良久无语,或许我能够理解他的心情。
中国有着十多亿的人口,经济正在飞速的发展,而现在中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都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无论是对于国内还是国外的利益追逐者来说,中国的保险市场真的犹如一块鲜美的大蛋糕,人人都想要吃一口,所以说是“盛宴”实不为过;另外,因为中国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的特殊因素,中国的保险市场混乱而无序,其崎岖发展跌宕起伏又让人觉得悲哀,所以说,作者陈恳先生给这本书命名为《迷失的盛宴》实在是非常贴切的。
他用编年史为主线,以故事性的手法,大致给我们勾勒出了中国约九十多年来的保险历史,谢跃先生评论这
本书是说其是“一级半”史,既比较好看,又比较严谨,讲得真是恰如其分。
从这本书中,我们都能够读出中国保险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我国曾长期以来处在封建社会时期,而且多朝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民间的商业保险基本没有发展,但是,我国的大家族制也可以说有一种朦胧的保险思想在里面,而国家通过实行强迫粮农缴纳粮食进行储备,在荒年或者灾害之年给予救济,更是我国古代保险思想的萌芽。
从这样一个历史文化背景下,大多数国人,尤其是农村家庭的人的根子里,是没有保险意识的,或者说不会很积极地去参加商业保险,或者他们更愿意(更习惯)养儿防老和进行储蓄以防范风险。
可见,在我国保险的市场虽然很大,但是阻力也不小,那就是大多数的人,并不想要买保险。
随着中国改革开发,我国经济得以快速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明显得到提高,人们开始有点闲钱在身上,可以做点温饱之外的东西了。
而我国的保险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开始追逐保险这一块蛋糕,于是,保险市场硝烟弥漫,各个公司手段各出以取得市场。
其中,友邦保险公司作为于1992年第一家获许在中国经营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凭借其深厚的经营历史和超前的理念,在中国保险市场上掀起一阵狂风,他们采用的人才培训手段和一些经营程序,为后来很多公司做了模范,当时最为创新的是把寿险营销员制度引进中国的保险市场,拓宽了营销渠道,对于保险业务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平安呢,他似乎可以算是本土保险公司“创新”的代表,通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引进西方国家的保险,而且还不断用高薪聘请外国人员担任高管,如在本书中说,“彼时,国内保险业90%的外籍专家在平安”,“目前,平安集团和寿险公司高管层面,外资团队占60%”这些经验丰富的高管为平安做出的成绩是斐然的,如平安马明哲说:“他们为平安带来的受益够平安为他们发500年工资”。
而同时呢,随着保险新牌照的派发,许多新保险公司的成立,平安也遭受了人才的被挖,如新华人寿、泰康人寿、生命人寿等。
当然,保险公司的人才流动,并不只限于平安,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保险公司之间。
他们热衷于挖和被挖,当然是有原因的,一方面,被挖的往往薪水会
得到提高,傻子才不走;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挖一个经验丰富、有经营头脑的经营,不仅会让公司带来新的发展动力,随之而来的,还有大批的客户和其优秀的营销队伍。
而泰康不注重保费的市场份额,而注重利率,通过承保“合格”的保单,泰康取得的收益是惊人的。
如,2007年,泰康人寿总资产近1400亿元,净资产增长率超过270%;净利润在连续四年翻番基础上,同比增长3.3倍;而华安更是在走一步险棋,通过投入巨款,五年内铺设万家门店,终于失败,此时华安疲惫不堪……可见,或许可以说,平安走的是“外国”路线,泰康走的是小而精,精而全以利润为目标的路线,华安走的是“连锁超市”妄想全覆盖式的路线……
除了文化、经济和保险公司自身的努力外,我觉得另外一个影响保险公司经营的因素莫过于国家政策了。
我国政府是一个强有力的政体,虽说民主,但实际来看,中国政府还保留有和封建社会的很多相似之处。
从1953开始,我国因为实行计划经济,所以保险公司名存实亡,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停办。
而改革开放后,因为有着外资的进入、市场制度的改革,所以
陆续恢复国内的保险业务。
时常听到老师说,中国的保险公司肯定不会倒闭,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保险的影响面太广,就算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多么不足、亏损有多大,国家都会想尽办法扶持。
最明显的是交强险的推出。
虽然有着保护第三者利益的噱头,但其目的还是为了弥补车险市场因为价格战所导致的亏损。
但从反面来说,如果保险公司对于一些政策如果没有及时的加以反映,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典型莫过于书中说的“利差损毒丸”了,96年以前,平安、人保等保险公司承诺的回报率是10%,但是从96年的5月开始,央行8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降到1.98%,而保险公司反以为喜,认为客户上门排队买保险,前所未有,所以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导致巨额亏损。
又如,10年5月份,广州发生水灾,浸坏许多汽车,保监会明确表示要通融理赔,要陪的赔,不要赔的还是要赔,这种严重影响市场经济运行和公平原则的事情,也只有在中国才能够看到。
但我想,这样的政策,应该还是受到很多人赞赏的吧。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还待持续发展,其实不仅是保险行业,其它的行业甚至在文化、经济、政治方面我们都能够发现很多的有待完善,中国毕竟发展的底子还薄,虽然有着老祖宗几千年的文化经验遗产,走的似乎还是跌跌荡荡。
但我想,中国啊,曾经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他终于有一天,会实现伟大复兴的。
那时,或者我国的保险市场会是一场真正的“盛宴”吧。
电话营销风险分析
摘要:自从2002年友邦保险引电话营销入保险行业,各保险公司逐渐建立起电销制度,电销以其成本低、效率高、覆盖面广的优势,已被多家公司所采用,并为保险企业带来了新的渠道和利润。
但不可否认的是,电销在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无法避免地,电销面临着如内控管理不足、社会大众抵触以及相关法律等诸多风险。
关键词:电话营销管理风险心理风险法律风险
电话营销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并在大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2002年开始,友邦保险等具有外资背景的保险企业首次将电话营销应用于保险行业,开始了保险电话营销的征程。
2003年招商信诺、中美大都会等也都相继涉足了电话营销领域,这个阶段标志着电话营销正式进入中国保险市场。
现在,以平安为首的一批保险公司,在电话营销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尤其是平安保险公司,目前,在平安保险电话营销中,车险电销业务现已占了8成的市场份额。
截止2010年5月底,平安电话车险的保费规模已突破41个亿,前6个月保费收入已超过去年全年。
可见,保险电销制度将逐渐改变保险公司的经营方式,为公司获得新的发展,但是,电话营销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一是保险公司面临着对电销人员的管理风险。
按照电销制度,电销人员的收入主要来自保单成交率,这就容易产生销售误导。
开展电话约访销售的人员,相当一部分为营销员的自聘人员,未受到专业培训,游离于公司管理之外。
往往有着个别的电销人员为了赚取利润,故意隐瞒保单等相关条款,或者直接宣传能取得高额投资回报来吸引客户,隐瞒退保损失和不确定红利,甚至通过诈骗手段骗取保险金等。
因为电话营销的特点,保险公司很难对每个营销员进行有效的管理。
另外,因为电销往往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在电话营销过程中,电销人员一般把保险合同中比较重要又能快速表达完毕的内容告知客户,如保额、保费、合同期限等,对一些内容繁多的条款,往往为了节省时间而做简单处理。
导致客户对于保单在理解不充分的条件下投保,不仅扩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也给后续的理赔工作带来纠纷和难度。
二是因为电销刚起步不久,有鉴于我国人们的文化习惯等,人们普遍对于电销接受率不高,甚至有着抵触的心理。
按照心理学来说,人们一般不希望接到陌生人的电话,更毋论是一个张口就说钱的了。
最近,虽然保监会出台了相关规定,明确要求保险电销人员不得“扰民”,被拒绝后不得再次营销,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电销人员还是通过随机打电话或者以作市场调研为借口等手段进行保险营销,这造成了社会大众严重的不满,再加上新闻等媒体的肆意宣传,长此以往,必将造成社会大众对于电销的抵触,更加影响保险行业的形象。
三是电销制度在运作过程中也面临着法律风险。
保险公司以电话录音(录音是无形质的东西,很难把握)作为证明保险合同成立的单独证据,存在证据不足的法律风险。
传统的保险合同,投保人必须在投保书上签字或盖章,而电话营销保险合同以对话方式作出,没有投保书,甚至因为个别原因,连保单都缺乏,一旦发生纠纷,保险公司将会因为不能提供证据或者提供证据不充分,而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
而且,法律比较偏向于保护被保险人,所以在纠纷中,保险公司往往处在劣势地位。
另外,在电销模式下,保险公司还面临着比传统销售渠道更大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涉及泄露客户隐私等风险。
对于我国的保险公司来说,保险电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第四篇:迷失的盛宴读后感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
花了近半个学期的时间才把迷失的盛宴认真地读完,还真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精力。
不过,迷失的盛宴确确实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