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定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定稿]
第一篇: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定稿]
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
夏吾交巴
【摘要】由于各民族的所处环境、宗教信仰、文化生态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丧葬方式。

藏族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以及塔葬等。

本论文以鲜为人知的藏文资料及调查搜集的资料,对藏族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丧葬方式的起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藏族;葬礼;起源;探析;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次仪式,各民族的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各民族的所处环境、宗教信仰、文化生态等不同,各个民族的葬礼观念和方式等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具备了各自的风格、特点。

例如:印度人将骨灰撒入恒河进行二葬;我国藏族人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喂给秃鹫,忌讳提起死人的名字;汉族人把身穿新衣置于棺材埋入土地,并起坟立碑;等等。

众所周知,藏族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以及塔葬等。

现代学术界对天葬、水葬及土葬之起源及断代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也不乏误解藏文文献之学者。

在此,笔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对藏族各种丧葬方式的起源问题发表自己的管见,与同仁学者商榷。

最古老的葬礼——天葬
天葬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丧葬方式,当今学者对天葬习俗提出了许多看法,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如有人把天葬看作是最残忍和最愚昧的葬礼,也有人将天葬具有环保意义的丧葬方式。

但对藏族文化没有深度了解的情况下,对这一习俗作出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价值判断,笔者觉得有不妥之处。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所说:“要想深刻地理解一种规矩或一种制度,一种法律准则或道德准则,就必须尽可能地揭示出它的最初起源;因为在其现实和过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 由此可知,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藏族的天葬也是如此,当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
藏文化的时候,既能懂得天葬的合理性,也能找到它的理论支撑点和人们可以相信的理论解释。

至于藏族天葬的起源问题,有些学者提出“天葬是希解派后发展起来的”观点。

笔者觉得这一说法尚待探讨。

葬礼可以说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产物和重要标志。

部落社会的产生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藏族祖先迈入了文明社会的第一步,但人们依然不懂得土
[2]
[1]葬和水葬,他们只能继承和延续蒙昧时代尸体变成野兽和秃鹫的美餐作为人的归宿,于是尸体被抛到野外让它们大吃一顿。

然而,天葬的起源与古代藏族的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天葬是古代藏族人的丧葬习俗,渊源于高原动物的食物链。

最初的天葬习俗中没有尸体分肢的习俗,直接让鸟类吃掉尸体,后来看见尸体被秃鹫到处啄走,于是藏族先民将尸体拴到木制的楔子上,让鸟类就地吃完。

久而久之,这一习俗成为藏族人普遍接受的丧葬方式。

当苯教在藏族社会中占据主要社会意识形态的位置时,苯教徒以苯教思想解释天葬,使得天葬的理论及过程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如以往的任何动物变为秃鹫。

秃鹫在古代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象雄与吐蕃史》中说:“由于羊同的大部分后代姓氏是琼氏派生出来的,所以域名也称之为琼。


[3]

“琼”在古代苯教文化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现实生活中“琼”是个抽象的概念,只能用秃鹫来代替“琼”。

藏族谚语“莫损大人,莫给神鸟抛石头”中的“神鸟”指的是秃鹫,认为任何人都不能伤害秃鹫,若某人无意重伤秃鹫而未死,秃鹫将它的血溅到泉水等圣地,对人带来厄运。

苯教理论的雏形,对秃鹫和“琼”的结合奠定了基础,苯教认为秃鹫作为人天之媒介,将人的灵魂带到无形的极乐世界。

《天葬的起源之探索》中写到:“他们(指七赤天王)死后的升天,不外是在产生灵魂观念后,把鹰当成图腾崇拜的基础上,通过天葬的形式来实现的。

他们可以把鹰当作是从天国下来的使者,把它
看作是天梯或是天绳,所以天葬被神化了,并被它看作是人的灵魂可以升天的途径。

”[4] 这里,鹰吃尸体的现象解释为鹰将人的灵魂带到天堂,这就为天葬提供了较完美的理论基础。

有些学者提出,天葬是帕当巴桑结(?---1117年)创立藏传佛教希解派而产生的葬礼仪式。

笔者认为天葬并不是希解派所创立的丧葬方式,希解派创立之前藏区已存在天葬的习俗。

《敦煌吐蕃文献》载:“不该恐惧而恐惧者有三,鹫鸟仓促飞起,重新落地时害怕地陷,双足一只缩起,一只轻轻落地。

”由此看来,古时期藏族天葬仪式中鹫鸟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天葬是藏族社会中古有的葬礼仪式,如(敦煌出土的)布德赞普传中记载:“父为亲近者,鸟过重则毙于矛尖,兔过胖则变为靴帮,敌人髀骨已碎之,建了陵墓,没有危险也。

”[6]③
[5]
②这首参差不齐的叙事诗歌也能说明天赤七王以前就有天葬仪式,罗昂被杀后尸体将喂给秃①②
琼(khyung):是藏族传说中的大型鸟类,意为“大鹏”。

敦煌文献原文中写为“bya dur ba”,意为“食尸之鸟”。

在王尧和陈践主编的《敦煌吐蕃文献》中译为鹫鸟,也指鹰。

藏族传统观念中鹫鸟一般都认为食尸之鸟。


碎髀骨(brlv brdungs)是藏族古代社会中的风俗习惯。

为了表现自己彻底的胜利和销毁敌人的灵魂,需要打碎髀骨。

藏语中髀骨和寄魂物(bl)是同音,都认为打碎了髀骨同销毁了寄魂物,是藏族原始宗教的灵魂观。

尚待考证。

鹫,剩下的髀骨碎之。

如果这时早已流行着火葬,敦煌文献中不可能会出现大量有关天葬的一些痕迹。

加之,古时使用的大量骷髅等法器也是进行天葬的产物,而不是火化的遗留物。

对此,藏传佛教希解派的教义中确实提倡到闲静荒野处去施舍肉体的观点,如《土观宗教源流》载:“舍身行布施,外行真实行。


[7]
笔者认为这一理论使得藏族天葬习俗更加理论化、规范化、普遍
化,希解派对天葬作出了符合佛教义理的解释。

贫贱的葬礼——水葬
水葬虽不是个藏区普遍流行的丧葬方式,但藏区有些地方仍然执行水葬,如青海省尖扎县昂拉部落世世代代居住在黄河南岸,当地人不管男女老少,正常死亡后都要进行水葬。

有些高僧大德圆寂后进行火葬,一些患有传染病或中毒死亡的人要执行土葬。

还有其他一些地方也有水葬的习俗,这些都与生活环境有关系。

现在某些地方依然实施水葬的人们观念中,不认为水葬是贫贱的葬礼。

但我们翻开历史,研究水葬的历史渊源,可以发现古代藏族社会水葬是贫贱的葬礼。

更登三木旦先生说道:“以喇嘛的指示需要水葬,文献中记载执行这个葬礼的人大部分是乞丐、鳏寡、孤独,及患有疾病的人,但未必全是如此。

”这就是水葬未能成为藏区流行的丧葬习俗的根本原因。

古代藏族社会,人们将水葬视作贫贱的葬礼,使用于贫穷人家、乞丐、孤寡等社会底层阶级中。

如《西藏苯教》一书中写到:“在青海省兴海县牧区,水葬的对象主要是患传染病死亡的,不正常死亡的,以及夭折的小孩等三种人。


[9]
[8]
还有青海共和一带仍然流传着这样的观念,认为“水葬是下等人的丧葬仪式”。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藏族传统丧葬习俗中的确存在这种观念及丧葬方式,但这不是最流行的丧葬方式,因为古代藏族先民认为水葬是贫贱的葬礼。

另外,藏文文献资料中记载中可以发现,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时候就有水葬的习俗,如P.T.1287《赞普传记》中载:“……而止贡赞普亦于彼时遇害,尸骸置于有盖能启的铜匣之中,抛于藏布大江之中央。


[10]
由此可以知道,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时期已经存在水葬,但这并不说明水葬是止贡赞普时期突然产生的。

我们认为,止贡赞普以前早已存在水葬的习俗,但藏族先民认为水葬是贫贱者的葬礼仪式。

如赤烈曲扎先生曾言:“执行水葬的……大部分是乞丐及鳏寡孤独等经济地位十分低下者。

” 这些学者都如实地阐述了水葬在藏区的流行情况及水葬的性质。

P.T.1287《赞普传记》也记载:“当止贡赞普幼年之时,如何上此王之名号,请问老祖婆婆卓夏玛几林玛,老祖婆婆问道:‘畿地方之扎玛岩坍塌了没有?当玛地方之母牦牛草场被火焚烧了没有?登列维尔湖水干涸了没有?’人们回道‘岩未坍,湖未干,草场亦未被焚。

’当时,老祖婆婆年事高迈,耳患重听,错成‘岩已坍塌,草场
[11]焚毁,湖水干涸’,于是,说道:‘将短命夭亡’,就取名为止贡赞普。


[12]
这对止贡赞普形象的描述带有一定的讽刺性。

历代吐蕃赞普形象描述中被妖魔化的赞普有止贡赞普和朗达玛两者,朗达玛是按照先例来葬入土地,可是止贡赞普未能受到王室家族应有的待遇而实施天葬。

因为罗昂从止贡赞普手中夺取权利,并视止贡赞普为恶劣、贫贱之人,将其尸体抛入水中,以下等人的身份进行葬礼。

这样的葬礼,对身份高贵的王室来说,是巨大的侮辱,于是人们把这段历史载入史册。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葬礼的过程也趋于简单到复杂,使得殡殓需要消耗一定的金钱。

如敦煌藏文文献《吐蕃礼仪问答卷》中说:“弟问:如没有一点财富,生活用具和死后葬礼,及留给子侄之物皆无。


[13]
可见,这时的天葬需要耗相当的财力,普通民众承担不起巨大的经济压力,不得不进行水葬,使天葬成为国王及上层社会专有的葬礼,水葬成为平民百姓的葬礼。

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深入发展,将藏族固有的星算学及外来的天文历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藏族特色的天文历算的学科。

以佛教思想解释死亡及葬礼的同时,由喇嘛及历算师来决定执行的丧葬方式及丧葬时间等。

这将大大削弱了水葬和天葬的阶级色彩,一切葬礼统统纳入到正常的丧葬方式中,也使得人们逐渐改变了水葬是下等人的葬礼的观念。

英雄之碑——土葬
据考古资料发现,土葬具有几千年的演变历史。

如《藏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说:“由于止贡赞普割断了先王所留下来的‘登天之绳’,将尸体留在人间,从此才有了建立陵墓的埋俗习惯。

但考古发掘资料却表明,西藏最早出现墓葬的年代,至迟可以上溯到西藏新时期时代的晚期(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距今约3000年左右,大大早于文献资料。

”[14] 这与藏族文献中记载的关于土葬的最早时间有所出入。

由此,有些人断定土葬是西藏最早的丧葬仪式。

笔者认为虽然土葬由来已久,但不会早于天葬,也藏区普遍执行的丧葬方式。

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以前,天葬实施于赞普及高层人士等上等社会中,而水葬和土葬成为下等人的丧葬仪式。

如《西藏苯教》中写到:“在某些地区,土葬又视为一种低贱的葬俗而受到贬低,如西藏山南地区,人们视土葬为最坏的一种葬俗。

土葬的对象一般是患有恶性传染病的人,如麻风、梅毒、炭疽病患者。

还有夏季死亡的人。

在当地人看来,对他们实行土葬,一来是为了防止恶病流传;二来怕违犯‘夏季公约’,得罪神灵。

山南地区土葬的阶层是贫困人家。

”[15] 由此可见,土葬的习俗并非流行于整个吐蕃地区,只流行于雅砻河谷等部分地方。

直到今天,有些地方土葬只实施于患有疾病或中毒死亡的人,仍然流行于藏族部分地区。

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被杀害,并其尸体抛入水中,这是对王室家族的最大的侮辱。

十三年后,止贡赞普之子赞普布德贡杰将其父王的尸体从水中捞出,把父王止贡赞普的尸体埋入地下,吐蕃民众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怪事,这一故事流传到现在。

赞普止贡赞普的后代布德贡杰为了洗清先父的怨恨和维护王室家族的尊严,将父王的尸体从水中捞出来,进行二次葬礼。

为了显示王室家族的高贵,选择了新的丧葬方式——土葬。

这是吐蕃王室实施土葬的开端。

从那以后,土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藏族社会中土葬却成为英勇的标志,广为流行。

从赞普止贡赞普到朗达玛为止,对所有的赞普及英雄人物都实施土葬。

《新唐书》载:“河之西南,地如砥,原野秀沃,夹河多杨柳。

山多柏,坡皆丘墓,旁作屋,赬涂之,绘白虎,皆虏贵人有战功者,生衣其皮,死以旌勇,徇死者
瘗其旁。


[16]
《藏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也记载:“兵器是吐蕃时期墓葬中最为常见的随葬器物之一。

其中类通常有铁剑、铁镞、铁刀等。

”[17] 为了表现对死者的敬畏和记住他们的英勇之气,他们作战时用过的兵器作为他们的随葬品进行埋葬。

但藏族的土葬与我国回、汉等民族的土葬观念有所不同,藏族早期土葬跟水葬一样具有一定的贬低性质,后来对止贡赞普进行土葬后,土葬成为了国王和英雄人物的葬礼。

到了吐蕃分裂割据时期,各地农民起义泛滥而整个吐蕃处于无政府状态,毫无目的的起义首领们将通过挖掘王室及英雄的陵墓来表现他们的正义感。

不久,王室家族的后代和各地的首领认识到了土葬的弊端,于是土葬的习俗在王室家族中慢慢地销声匿迹。

外借之葬礼——火葬
火葬是当今藏族社会较流行的一种丧葬方式。

火葬是否藏族固有的丧葬方式呢?笔者认为,火葬是随着佛教传入藏区而产生的丧葬习俗。

公元七世纪以前,印度有火葬的丧葬习俗,如《诗经注释》中写道:“你若觉得莲花编织的毡铺都粗糙,怎能睡在停尸房及火葬台”度的这一习俗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到了藏区。

到了藏传佛教后弘期,佛教在整个藏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很多宗派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使印度佛教人士和藏区佛教人士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为了完善和弘扬各自的宗派,各派邀请了许多印度佛教人士到藏区,其中有些卒于藏区,对他们按照印度的丧葬方式进行葬礼。

如《道次师承传•阿底峡传》中写到:“欧译者修建万法心塔,其塔内置于檀木为盖的空铜匣,铜匣南侧预留具有小隙的空间。

阿底峡生前言,当他年满八十逝世后舍利将放入塔之南侧小隙。

按照尊者的遗言火化之后舍利置于铜匣,铜匣已满。


[19]
[18]

藏族人本来这些印度的佛教大师倍加崇敬,认为他们的丧葬方式
也是一种崇高的丧葬方式,于是藏族高僧也接受了火葬,逐渐流行于全藏区。

《藏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记载:“西藏后期的火葬习俗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主要流行于上层贵族和高级僧侣当中,是一种等级比较高的葬法。

” [20]笔者认为,火葬在很短的时间内流传于高层人士中的原因有:一是“温末”等农民起义挖掘了赞普的陵墓,使得人们看到了土葬的弊端;二是通过各宗派的著名人士和印度佛教人士的宗教联系,藏族的高僧大德们也模仿印度的丧葬方式,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份,这就为虔诚的信徒门接受火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早期藏文献中未提及关于火葬的线索,但后来有些学者中神话故事中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如《贤者喜宴》记载:“不住岩石之地,而常住于天宫,昼为下凡,夜为归天。

子能骑马时父王依着天绳逝归天界,尸体即彩虹般地消失而被传陵墓建在天界”。

认为七赤天王是通过火葬,达到他们归为天界的最终目的。

事实并非如此,七赤天王时期“仲”、“迪吾”、“苯”等文化来护持国政,这对苯教及有关苯教的宗教观念在民间的根深蒂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藏族原始宗教》载:“那些在青藏高原上空翱翔的鹰和秃鹫,在天葬中都被人们视为神鸟,说它们是从‘天国’下来的使者。


[22]
[21]
由此可知,幻想思维中派生的大鹏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只能用秃鹫和鹰来代替,以满足他们的视觉。

崇高的葬礼——塔葬
塔葬是在佛教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殊葬礼,应被视为佛教思想和藏族土葬融为一体的丧葬方式。

这是具有影响力的高僧大德专有的丧葬方式,一般僧人都不具备塔葬的条件。

丹珠昂奔先生说:“塔葬为上。

但这是大**尸体的处理办法,非一般人所能获得。

讲尸体用盐水擦抹、风干后,涂以各种贵重香料放入塔内(有些是火化后骨灰装在里面),供人供养、瞻仰。

”可是塔葬一般以“灵塔”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觉中。

《东嘎藏学大辞典》中对灵塔有两个涵义:“一是对自己有恩的喇嘛、上师以及父母等逝世后,其骨灰与黄土混在一起,做
成‘擦擦’,搁置于塔内;二是没有火化的干尸放入塔内。

两者都叫‘灵塔’。


[24][23]
前者需要进行“二次葬(骨灰塔)”,后者可以直接出敛于灵塔内。

“骨灰塔”是印度火化习俗传播藏族地区以后形成的丧葬方式,也是藏族葬礼中比较复杂的丧葬仪式。

它的产生与释迦牟尼舍利塔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

“肉身塔(一次葬)”灵塔与“骨灰塔”灵塔相比,修建的程序上“肉身塔”灵塔较为简单,可产生的时间上看,“骨灰塔”可能早于直接可以完成的‘肉身塔’灵塔。

如《释迦牟尼传》中写道:“佛说:‘我涅磐后,与转轮圣王的葬礼相似。

入灭后,经停七天后,入金棺,然后立即以香油注满棺中,密盖棺门。

其棺的四面应以七宝庄严,并树幡、幢,再以香花围绕,经七日后,再出金棺,以种种妙香水灌洗沐浴如来之身,之后以上的棉花遍体缠裹,再以白色毛毡缠在棉花之外,送入金棺,注满香油后闭馆。

此后我会以自己的三味真火自行火化,金刚之躯碎为五彩舍利。

舍利要用七宝瓶分装。

然后安放于各地的七宝塔中。

这样做,主要是为后世人做福田,使他们心有所依,得大功德。

’”五世纪前后在印度出现的丧葬方式。

[25]
可见,“骨灰塔”塔葬是公元前根据相关资料可知,藏族的“肉身塔”塔葬形成于公元十一世纪晚期,至今流传了900多年的历史。

《白史》记载:“关于墓葬的奇怪之事在《国王遗教》中的记载如下:金涂于赞普全尸后,放在陵墓的九个方格中央。

” 可见,藏族固有的土葬方式和佛教的塔葬方式相结合,给藏族宗教人士赋予了创造塔葬(肉身塔)的灵感。

才旦夏茸学者所著的喇钦贡巴绕赛(公元892年—976年)传中写到:“圆寂后,尸体夹在泥土中央,雕成泥像被放在他的修行洞中。

修行洞虽然经历了坍塌的遭遇,泥像幸免于此劫。

之后虔诚的人们修建了庙,泥像被放在里面。

”[27]
[26]这只是‘肉身塔’灵塔的萌芽。

众所周知,喇钦贡巴绕赛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宗师,喇钦贡巴绕赛圆寂后,信徒们将采取了泥像
的方式来缅怀他对佛教的贡献。

公元十一世纪晚期,佛教以崭新的面目重新立足于藏区,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宗派。

各宗派的高僧大德圆寂后,信徒将上师的尸体放入金银制作的小型塔内,以此表示对上师的缅怀。

如《玛尔巴译师传》中写道:“(玛尔巴公元1012年—1097年)圆寂之后,笃信为他是佛祖,于是没有火化而用丝绸裹好了放入塔内。


[28]
这时已经产生了完整的“肉身塔”灵塔。

之后,陆续产生了热译师(公元1059年—1109年)等著名人士的灵塔,从而塔葬的丧葬形式在整个藏族地区开始流行。

塔葬仪式的出现使藏族丧葬习俗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信仰、艺术、形象、习俗以及藏药配方技术等融为一体的丧葬方式。

结语
藏族丧葬仪式有天葬、土葬、水葬、火葬、塔葬等,分别形成于不同时期。

天葬源于远古时期动物食物链,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天葬自身的完善,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体系和神秘色彩的丧葬仪式。

从而藏族丧葬仪式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葬礼。

水葬是吐蕃早期形成的下等人的丧葬方式。

由于佛教思想的影响,水葬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一种丧葬方式,但它不是藏族最流行的丧葬方式;土葬也是吐蕃早期实施于社会底层人的丧葬方式。

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执行的土葬,使土葬成为吐蕃社会的主流葬礼;火葬是随着印度习俗传入藏区的丧葬方式,一般对高僧大德实施火葬,但现在社会普遍采取火葬;塔葬是以佛教思想和藏族原有的土葬结合,形成的丧葬方式,是藏族葬礼中最高贵的丧葬方式。

参考文献
[1] [法] 爱弥尔·涂尔干著汲哲、付德根、渠东译《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8 7 月第1版第3页
[2]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散论》中国友谊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1版第222页 [3]南喀诺布著《古代象雄与吐蕃史》(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6年5月第1版第41页 [4]熊坤新、陶晓晖著《天
葬的起源之探索》载于《西藏研究》 1988年第3期
[5][13]陈践、王尧译注《吐蕃文献选读》(藏汉对照)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1版
第293、212页
[6]高瑞编著《吐蕃古藏文文献诠释》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1年4月第1版第18页
[7]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
刘立千译《土观宗教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第1版第90页 [8]更登三木旦著
《藏族丧葬习俗及其方式》载于《西藏研究》(藏文)
2005年第2期[9][15]察仓·尕藏才旦著《西藏苯教》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69 273页[10][12]陈践、王尧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第157 157页 [11]赤烈曲扎著《西藏风土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2版第179页
[14][17][20]霍巍著《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58、211、358页 [16]《新唐书》二百一十六卷(下)《吐蕃下》
[18]赛仓洛桑华丹著《诗镜修辞明鉴》甘肃民族出版社 1984年2月第2版第547页[19]经师益西坚赞著《道次师承传》(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第180页[21]巴卧则拉昌瓦著《贤者喜宴》(藏文)民族出版社 1986年6月第1版第160页 [22] 周锡银、望潮著《藏族原始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2月第1版第78页
[23]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发展史》(下)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861页 [24] 东嘎洛桑赤列编篡
《东嘎藏学大辞典》(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第230页 [25]王惕著《释迦牟尼传》宗教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第308—309页 [26] 更敦群培著《白史》(藏文)民族出版社 2002年7月第1版第47页
[27]才旦夏茸著《才旦夏茸文集》(卷三)民族出版社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