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隐匿在汉字背后的宝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隐匿在汉字背后的宝藏
作者简介:林海英(1988—),女,朝鲜族,辽宁海城人,文学硕士,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摘要: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是语言得以发展和丰富的源泉所在。

文化的解释和阐明离不开语言。

文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它承载着语言在历史的进程中都沉淀下来的文化因素,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

因此,在研究文字的训诂学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把对文字的研究与文化的研究联系起来。

本文试图从训诂和文化的角度入手,探讨文化在训诂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训诂去探索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语言;文字;训诂方法;训诂;文化引言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

因此,相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字和文化来说,汉字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为密切。

汉字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汉民族的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

对汉字本身进行深层和细致地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探索汉民族文化。

一、训诂学与文化由于时代久远,我们对古人所生活的社会不甚了解,使得训释词义面临很大的困难。

因此,要想真正了解古代文化,揭开远古时代文明的面纱,就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

语言“敏锐”地”洞察”着社会的“一举一动”,并通过文字这一符号记录着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变化。

正是这“微不足道”的积淀,使文字承载了历史演变的痕迹,汲取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使之成为了我们开启古代文化大门的一个金钥匙。

对于以书面文献的词义为研究对象的训诂学来
说,更是如此。

正如罗常培所说,“语言学的研究可不能保守残缺地局限在语言本身的资料之内,必须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的原理。

”李长庚先生也说过,“训诂问题,不仅仅是语言文字问题,还涉及包括典章制度在内的各种文化习俗……充分了解古代的文化习俗,并作为一种意识贯彻到训诂工作中去,也正是我们通读古籍和解决一些老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对词义的训释同古代的文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的全貌。

二、文化在训诂中的体现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内容十分广泛。

下面仅就名物、礼法制度和社会心理这三方面谈一下文化在训诂中的体现。

(一)名物文化在训诂中的体现名物与古人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

名物的范围相当的广泛,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许多关于名物的训诂现象都体现了古人的文化特征。

例如在《说文解字》中“马”部有115个字,这些字涵盖了古代人对“马”方方面面的认识,包括的“马”的种类、特征、颜色等。

可以说,这些“马”字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马文化圈”。

对“马”部字的训释,使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的“马文化”。

(二)礼法制度文化在训诂中的体现古代的礼法制度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
文化因素。

在古代,我国礼与法结合,其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国家的根本大法,也包括待人接物等生活细节。

在社会生活中,往往需要礼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因此,这些古代的礼法制度也就不可避免地刻上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色彩烙印。

例如对于“死”这个概念,
古代就有很多不同的词来形容,如《礼记·曲礼》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对“死”字的训释,让我们得以看到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别以及宗法制度和礼仪规范的精细程度。

(三)社会心理文化在训诂中的体现社会心理作为文化的深层和内在的体现,是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特征。

它是包括价值观、审美意识、宗教意识、思维方式,也包括体现这些社会心理的作品等。

不妨以“美”为例。

《说文解字》“美,甘也”。

段玉裁注“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是皆曰甘。

羊大则肥美。

”远古人们的审美观念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他们认为羊大是美的,把美感与感官愉悦的美味联系在了一起,这是“美”的“萌芽”。

从羊从美的“羹”字字形也印证了“美”在远古时代是指食物之美。

在训诂中所保留的的“羊大为美”的观念,为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远古人们的审美观念提供了可能。

三、通过训诂来探索隐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训诂中都有体现,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去探索汉字背后的文化呢?我们认为,训诂方法正是打开远古文化大门的金钥匙。

通过运用训诂方法,我们得以从文字入手,深入到文字的背后,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文化因素。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因此,我们在训诂过程中也是从这三个角度着手来训释的,即形训、音训和义训。

(一)通过形训来探索隐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形训是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求和证明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通过汉字的字形,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文化因素。

例如早期的汉字象形性很强,因此在文字的线条上体
现了我们汉民族的智慧。

如“象”的特点即鼻子长,体现在字形上也是突出其鼻子长;而鹿角是“鹿”的最突出特点,所以“鹿”字也是突出其长长的双角;“牛”的字体突出其牛角向上弯曲。

又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美”,从字形上看是“从羊大”,“大”像人的四肢张开的正面之形,与上半部的“羊”合在一起表示一个古人把羊头、羊角及羊形饰物顶在头上,向我们呈现了原始先民扮演羊的动作所进行的图腾舞蹈。

因此,透过汉字的字形所留下的痕迹,我们了解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

(二)通过音训来探索隐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音训,又叫声训,是通过语音寻求或证明语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即因声求义。

语音和语义作为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就好像是一张纸的两面,是密不可分的。

音义的密切关系为我们突破字形的限制去求得词义提供了可能。

例如“果臝”、“蝌蚪”、“葫芦”、“骨朵”、“蝈蝈”何“疙瘩”,这几个声音相近的字,它们的词义中都包含着“圆”这个义素,这就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名物命名时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的发展状况。

(三)通过义训来探索隐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义训不是借助于字形和字音而
是直接解释词义的。

义训的方法很多,有义界、比况、同训和反训等。

例如“玉”这个字,本是一种美石,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却通过义训赋予了“玉”以社会文化内涵。

“玉,石之美。

有玉德”。

《礼记》“君无故,玉不去身”。

而“玉”也由此引申为“珍贵”、“精美”。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美好、高尚的代表。

玉的文化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因此而形成了中
国人传统的用玉观念。

以上关于“玉”的文化正是通过义训的方法得阐明的。

总而言之,训诂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训诂学的研究中透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文化现象中所反映出来的远古人们文化特质也为其他训诂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依据。

训诂通过对词汇的形音义以及变化进行考释,探寻其中的文化奥秘。

沿着训诂学所探索出来的文化轨迹,人们跨越时间和历史的界限了解古人的生活年代,并且尝试去感受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160-161,174-175.
[2]李长庚.训诂与文化习俗四证[j]古汉语研究,1997,02:81-84
[3]左林霞.训诂与文化习俗[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2:24-25,116.
[4]徐彬.训诂中的古代文化体现[j].语文学刊,2006,16:
114-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