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5以内的加法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数学5以内的加法教案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明白得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算5以内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看、明白得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运算解决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感知加法的含义
谈话:马老师家有棵橘子树,长着好多橘子,可甜了。
今天,我带了一些来送给小朋友,喜爱吗?
出示5盘橘子,5个盘子里的橘子数分别是1、1、2、2、3。
谈话:老师想把其中的2盘送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猜猜看,老师会送给我们班小朋友几个橘子?
生1:我想可能会送第一盘和第二盘,一共是2个橘子。
生2:我想可能会送第四盘和第五盘,一共是5个橘子。
指出:把第一盘和第二盘的橘子合起来,能够用加法算,列式为1+1= 2;
把第四盘和第五盘的橘子合起来,也要用加法算,列式为2+3=5。
介绍:加号及加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假如送第一盘和第三盘,一共是几个橘子?算式如何列?
假如送第三盘和第四盘呢?
小结:要明白两个数合起来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算。
[说明:从生活中的一个一般问题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亲切而自然,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加法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
]
二、看图运算,初步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观看画面鸡妈妈一家。
提问:图上有几只母鸡,几只小鸡?一共有几只鸡?算式如何列?
(2)观看画面小兔一家,青蛙一家。
先指名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提出要求:小兔一共有多少只,该如何样列算式?青蛙一共有多少只,该如何样列算式?
2.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先按顺序观看三幅图,再在小组里说说每幅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把图下的算式填完整,并进行交流。
[说明:让学生充分地表达看到的画面情形,并适时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列式运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进展数学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三、联系生活,丰富对
加法的认识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如,我有2枝铅笔,又买来1枝,一共有3枝铅笔;(2+1=3)
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一共有5只小鸟;(3+2=5)
一年级有2个班级,二年级有2个班级,一共有4个班级;(2+2=4)[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会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那个地点表达得淋漓尽致。
]
一样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确实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因此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四、独立运算,巩固认识
1.想想做做第2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
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专门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要求先看清算式,画一画,最后列出算式。
2.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得数,再组织交流。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仿照,才能不断地把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专门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晰,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如此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觉有的幼儿不用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夸奖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用心听,用心记。
平常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如此幼儿学得生动爽朗,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经历,又进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3.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连一连,再交流。
4.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直截了当写出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