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题及答案(含两套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语文仿真模拟题及答案
(满分:100分 时间: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8分)
书院始于唐,兴于宋,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载体”。

究其因,千百年来,书院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在中国文化史乃至文明史上都占有 的一席之地。

今天,我们走近书院,不只是重温其昔日荣光,也不只是向先贤致敬,而是感受氤氲其中的文化气质,聆听 的历史跫音,挖掘意蕴深刻的时代价值。

这不是简单的回望,而是具有深意的梳理;也不是 式的巡视,而是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

走近书院,有益于增进文化认同。

书院曾是高等学府与图书馆的象征,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文化与学术的标志。

走进书院,能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真正的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文化精神的灵魂所在。

( )。

当我们走进书院,深情抚摸书院文化,会油然而生自豪之情,从 的卷帙中发现丰富的文化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先贤思想中赞叹我国人才辈出。

文化自信从何处
来?不是来自抽象的宣教,也不是来自盲目的自大,而是来自肥沃的文化土壤、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举足轻重 薪火相传 浮光掠影 浩如烟海 B .举重若轻 薪火相传 浮光掠影 星罗棋布 C .举足轻重 弦歌不辍 走马观花 浩如烟海 D .举重若轻 弦歌不辍 走马观花 星罗棋布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走近书院,有益于感受文化底蕴 B .当我们走近书院,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 C .走近书院,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 D .当我们走近书院,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3.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B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8题。

(8分)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从环境差异的角度,解释了文明在某些地区诞生、某些特定文明成为支配性文明的过程,而其中“获取食物的效率”是早期的关键。

大规模种植,令支持社会发展的“粮食中心”得以诞生;而人
类对某些特定味道的追求,最终产生蝴蝶效应,成为人类文明重大转折的起点。

从“人猿相揖别”开始,植物的角色就已经举足轻重。

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在《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一书中描述了红毛猩猩的习性,用以解释人类的祖先当年为什么选择直立行走:“更多时候,它们会用上肢抓住头顶的枝条,下肢在树干上,方便快速采摘那些‘手臂’可以触及的成熟果实。


部分人类祖先通过“解放双手”,发现了一个更高效率地获得食物能量的途径。

猿猴类动物以素食为主,主要从树叶中吸取热量,可谓事倍功半。

而学会运用上肢的种群,可以摘取果实,在其“菜谱”中增加能量更高的“菜式”。

高能量食物为人类祖先带来两大好处:第一,获得更多支持大脑发育的营养,从而提升种群的智力,驱动其日后进化成人类:第二,减少摄入食物的时长,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繁衍、养育后代、抢夺地盘等,提升种群在其生存环境中的竞争优势。

除了带来高能量食物的种种好处外,直立行走还促成了人类祖先掌握更多的衍生技能。

尤其重要的是奔跑和投掷,这些技能使人类祖先找到了狩猎动物的方式,增加了食物源和营养源。

狩猎动物又成为驯化动物的前提,为人类实现大规模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

上述一切影响人类种群命运的变化,只不过起源于“摘果实”这个如今看来轻而易举的动作。

继直立行走和狩猎之后,人类收集食物的方式日渐先进。

他们学会了用火,通过加热食物来消灭食物中的细菌,降低进食时感染疾病的风险;他们发展出农业,通过种植、养殖来实现稳定的粮食供应……于是,植物成为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

那些创造灿烂文明的地区,都扮演过粮食生产中心的角色:那些规模化种植、最终进入人类或禽畜消化系统的植物,帮助特定族群更快地走上先进文明之路。

在文明演进中,食用型植物的影响力也以不同形式发挥。

新月沃地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因为公元前8500年这里就率先栽培“二粒小麦”。

而欧美文明的霸主地位,则起源于贪图某些“味道”。

胡椒是原产于亚洲的作物,曾经因为其美妙的异香令欧洲人痴迷。

但作为“中间经销商”的阿拉伯人非常“狡猾”,不愿意告诉欧洲人香料的来源,以便长期赚取差价。

为了寻找宝贵的神秘香味的来源,15世纪时,欧洲的船队出发了。

1492年,西班牙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误打误撞,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使西班牙人在美洲开辟了殖民地;1498年,葡萄牙人瓦斯科·达·伽马准确找到从欧洲通往印度洋的海上航线,从而来到胡椒的故乡——印度喀拉拉邦;还有英国、荷兰、比利时等继续纵横于各个大洋的船队,最终缔造了“大航海时代”。

之后的历史为大众所熟悉:欧洲人通过航海殖民掠夺资源、大规模积累资本;欧洲本土消费市场日渐繁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资本家更高效地占有剩余价值的需求,被各种技术创新满足;科技革命的成果开始涌现,最终全面推动欧美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

这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而这一切,从一颗小小的胡椒开始。

人类社会进入全面现代化的今天,对味道的追求也越来越极端。

然而,过度追求美味对于不断勾勒人类发展蓝图的植物来说,意味着灾
难的到来。

美国人热爱吃牛肉,然而生产牛肉所消耗的谷物显著高于生产其他肉类的消耗。

这意味着越多的人想吃牛肉,就需要越多的耕地,最终导致耕地对林地的占用。

食用牛肉还会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状态。

牛是反刍动物,其消化过程产生大量甲烷。

同为温室气体,甲烷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同体积二氧化碳的25倍。

大规模养殖牛,即意味着温室气体的高强排放,这会加快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又将导致很多温带植物失去熟悉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控制碳排放、节约粮食的倡导力度日益加大,就是不希望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人类日益变大的胃口破坏。

正如现代人遇到的多种“富贵病”(痛风、胰腺炎等)是饮食更精细、更大量所致,放在人类文明的框架来看,吃得好也是人类文明“富贵病”危机的源头。

极端天气增加、生态多样性遭破坏、能源危机……种种挑战因人类过分消耗、破坏植物的生存状态而出现。

这也许是植物的被动“报复”。

处理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人类一直是主动的一方。

处理得当,植物就是人类进步的隐藏驱动者:处理不得当,植物凋零时,也会拉着人类“同归于尽”。

(摘编自《植物塑造了人类历史》)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的“蝴蝶效应”在文中指欧美人对胡椒的追寻缔造了“大航海时代”。

B.第七段中的“燃料”说明植物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第八段中的“贪图”一词与第一段中的“追求”一词所表达的意义相同。

D.最后一段中的“报复”就是指因人类未能正确处理与植物的关系而产生的恶果。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贾雷德·戴蒙德认为,获取食物的效率是影响文明在某些地区诞生以及某些特定文明成为支配性文明的关键因素。

B.猿猴类动物主要从树叶中获得生存所需的热量,效率较低,因此它们学会运用上肢,以便摘取能量更高的食物。

C.人类过度食用牛肉,一方面会导致林地减少;另一方面会加快气候变暖,导致植物失去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D.直立行走使人类祖先掌握了狩猎的方式,进而能驯化动物,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人类历史向文明迈进。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雷德·戴蒙德和史军都从植物的角度来解读人类发展史,认为植物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息息相关,角度新颖。

B.人类祖先为适应环境,由“摘果实”这个简单的动作开始,进而直立行走,到后来开展农业生产,都是历史的必然。

C.在不同时期成为粮食生产中心的地区,都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如新月沃地、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就是如此。

D.人类极端地追求口腹之欲将给这个世界带来挑战,如生态多样性遭破坏、能源危机出现等,因此人类和植物应和谐共生。

8.纪录片《香料之路》中说:“历史上人们对于这些令人惊异的味道
的探求,着实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9-12 题。

(共9 分)
杨大锤脱贫记
何义伦
年终村里对脱贫户进行了表彰,杨大锤手捧红本本,笑靥如花,心里感慨万千。

杨大锤脱贫可以说经历曲折,那些往事现在想起来,就像发生在昨天。

杨大锤所在村叫桃花村,与邻县接壤。

这一带全是山地,交通不便,靠山吃山不行,穷山恶水又不像,总之是不死不活。

前几年,上面叫发展新农村,彻底摆脱贫困。

村长头发都急白了几根根,硬是没整出个样儿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去年,上面又说脱贫攻坚,要求一对一扶持。

村长一摸排,杨大锤第一个被建了档。

杨大锤是个闷葫芦,早前以打石头为生,因天生一副蛮力,抡捶打石,故而得名。

半天云里,他把大捶抡圆了,唱一声“嗨,锵”,大捶便稳稳地砸在石钉上。

那些年,因为有这营生,杨大锤生活也还算不错,自己开山取石修了瓦房,又让人说合娶来了一个黑不拉几的老婆,巧合的是这老婆也是个闷葫芦,两个闷到了一起。

谁想好事不长,后来,人们修房造物竟不用石头了,杨大锤赖以生存的打石生涯只得终止,偏生祸不单行,在一次抬石出山时,石杠滑落,让他落下了残疾。

至此开始,杨大锤家道中落,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现在杨大锤的事,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村长把他的情况报了上去,很快,上面就下派了一位领导对他一对一扶贫。

这位领导是某局的一位科长,不苟言笑,穿着干净利落。

听完汇报后,在村长的陪同下,科长踏着三月的春风去了杨大锤的家。

杨大锤看见大领导来了,只是傻笑,端着个有星星点点灰斑的碗不停地请人喝水。

科长斜视了一眼慌忙表示口不渴,不喝水,在沿着杨大锤家的房前屋后转了一圈后,他望了眼有些刺眼的太阳说:“大锤……啊……你才四、五十多点,应该想法啊……政府对你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大锤端着碗没有说话只是惶惶地笑。

科长扫视了他一下又说:“这样,我看你家房前屋后都还宽敞,你就养几头羊,一年下来也有好几千收获,你看咋样?”
杨大锤心里咯噔一声,这东西咋弄,从来没养过?不过既然领导说了,杨大锤还是一迟迟疑疑地憋笑着点了点头。

科长安排好一切后就离开了。

村里雷厉风行,很快就给杨大锤弄来了四五只半大的黑山羊。

杨大锤高兴得不得了,像宝贝似地侍候这几只羊。

每天早上八、九点钟的时候就把羊撵到后山上去,然后坐在山石上,看羊吃草,看绵延起伏的山,看亮晶晶的太阳。

有时累了就躺着望天上的云,那些云千姿百态在天上跑来跑去,快快乐乐就像他杨大锤跳动的心。

杨大锤的山羊长大了、长壮了,科长又来了,带了一群人来了。

杨大锤特意叫老婆一人煮了几个荷包蛋,说是稀客。

之后大家争先恐后
地去看杨大锤养的山羊,还夸科长眼光好,带领乡亲们致了富。

末了众人围着羊,杨大锤手持藤条与科长站在头排做了留影。

照片里的科长意气风发,手把着大锤笑得灿烂无比……
让杨大锤更高兴的是,众人离开的时候,以市场二十元一斤的价格把杨大锤的山羊全部包销了。

科长走后就再也没有来了,杨大锤忍不住到村上去问,村长说:“科长升局长啦,以后谁来不知道,你回家慢慢等着吧!”
杨大锤默默地转身,默默地走向了回家的路。

风从原野里吹来,想着刚刚冒了头的日子以后又要沉下去,他再也忍不住,蹲在路边,酣畅淋漓地哭起来。

第二年春,因为杨大锤的年收入没有达到脱贫线,村长又照原样向上申报了,不久上面又派了某部的一个主任来。

村长屁颠屁颠地跑去告诉了杨大锤:“大锤,你给老子烧高香了,这回来的是个大的,你就乐吧!”
瞅着村长,杨大锤憨憨地笑了,眼角的一大坨眼屎哐的一声掉了下来。

来年春,村长说的那个主任果然来了,不过,主任只在杨大锤家房前屋后看了看,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

杨大锤好失望啊,怎么话也不说就走了呢?
又过了一些日子,村长忽然带人来了,说是要给杨大锤家修路,杨大锤脸上没有一丁点笑容,心道,路修得再好又抵不了吃的喝的,那个主任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要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像人家一样过上好日子啊!
路很快修起来了。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主任来了。

他是开着皮卡来的,一路风驰电掣地去了杨大锤家。

在杨大锤家前院,主任看见新修的路,笑得一双眼弯成了月儿“不错,就该这样,我们常说“要得富,先修路”——想想,没有路怎么富嘛。


大锤无动于衷;在原地立着。

主任拉着杨大锤的手说:“上次我来看了以后,心里吃不准,就回去找人商量了。

我们认为你栽些果树搞点养殖是最好的。

这次我就是专门来落实的……你看,这是我从一个果园分来的,有好几百棵,叫砂糖橘。

我想栽你这一坡足够了……它们可是宝贝疙瘩,下点子苦力气,每年都有可观的收成呢。


杨大锤忽地如鲠在喉,有种想要哭的冲动,嗫嚅着说:“好是好,我没钱。


主任笑了:“不要钱,送你的……”又从皮夹里面掏出一叠钞票——整有两万元。

“不仅如此,我这里还有一笔钱要送你……这是我县绿然公司的,他们讲,这钱拿给你作启动资金,你就养猪,来年他们统购统销,有信心吗?”
杨大锤拿着钱,双手发着抖,忽地噗的一声跪在地上:“好人……我听你的……”
主任走后,杨大锤大干起来,老婆挑水,他挖树窝窝,连续奋战了好几天,终于把山坡栽满了砂糖橘,又在紧挨自家屋子的竹林地里搭了猪棚,养了十余头猪,到年底一算,乖乖,光养猪就有六、七万进项。

这不,村里一统计,杨大锤大大地跃进了,成了脱贫的排头兵。

杨大锤喜滋滋地抱着奖状向回家的路走去。

这时太阳就要升到中天了,金子般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世界显得格外通透明亮。

(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大锤是一个淳朴憨厚的底层百姓,他的致贫主要是由生活的环境和时代的变化所导致的。

B.科长为杨大锤脱贫找路子、想法子,后又以市场价格包销了杨大锤的山羊,是一个能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好干部。

C.杨大锤在抱着奖状往回走时,感觉身上暖洋洋的,世界显得格外通透明亮是因为自己脱贫成功,有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D.文章通过描写科长、主任、村长在扶贫工作中的不同表现,真实展现了当下扶贫工作中干部的不同形象,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了倒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详细展现了杨大锤脱贫致富的经历,故事情节曲折变化,主旨发人深省。

B.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既有口语的通俗易懂,又有书面语的含蓄蕴藉,既体现了小说的地域特征,又形象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C.小说作者在进行科长与主任的语言描写时,大量使用了省略号,不仅生动传神地展现了人物性格,而且在用法上也是一致的。

D.小说中对于桃花村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暗中交代了杨大锤贫困的原因,也为下文主任要求村长修路埋下伏笔。

1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本文插叙内容的表达效果。

12.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扶贫工作的一些认识和感想。

二古诗文阅读(25分)
(一)古诗文默写。

(5分)
(1),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忧懈怠,。

(《谏太宗十思疏》)
(3),故能就其深。

(《谏逐客书》)
(4)复道行空,。

(《阿房宫赋》)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5分)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樱①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簪樱:古代官吏的冠饰,代指显贵。

②扬州:地名,当时为南宋抗金前线。

14.“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清秋”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16.请对画线句的抒情方式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8分)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7.下列关于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C.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乐》《春秋》,六艺指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D.古道,本意是古旧的道路,后用来泛指古代的制度、学术、思想、风尚等;也指源于古代的信实淳厚的道德风尚、民间百工之事。

本文中的“古道”指的是古代从师读书的风尚。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9.韩愈提倡的从师之道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7分)
李斯论
(清)姚鼐
①苏子瞻①谓李斯以荀卿②之学乱天下,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②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
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

③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④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⑤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

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

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⑥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释:①苏轼《荀卿论》:“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②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李斯是其学生。

20.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也 B.矣也 C.乎矣 D.耳哉
21.请赏析第⑥段的表达效果。

22.请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三写作(50分)
人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面对生活,每个人都要做出许多或大或小的选择,但不管如何,总会错过一些东西,有的留下了遗憾,也有的获得了意外之喜。

可以说,“错过”既是一种失去,也是一种得到,体现了生活的辩证法。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1.C 2.C 3.A 4.能真正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的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