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质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包括如下三个基本点。
首先,课程学习活动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实施。
即学与教的活动要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
其次,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包括三层意思: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充分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学习、评议、分析和讨论。
第三,课程学习知识是经过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和创造。
利用诸如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课程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涵义
在文化哲学看来,课程是一种讲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课程改革实际上是课程文化妁变迁和创新。
信息技术迅速崛起和普遍应用,正在导致从工业文化向信息文化的转换。
这反映到教育领域来,就集中表现为信息化课程文化的建构。
在这一背景中加以观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历史使命,无疑就是建构新型的信息化课程文化。
文化哲学有两个基本的教育和课程理念:一是以人的学习为本,亦即教育和课程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学习而不是别的什么;二是实现人的学习生活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同一,亦即消除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割裂与对立,使学习者的学习生活与社会文化生活整合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让人的学习过程成为和谐、自由和幸福的发展过程。
由此看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或开发)理论和实践,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等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具有信息化、学习化、民主化和文化化等基本内涵。
1.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其信息化含义有:(1)整合以一定的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这些基础渗透着信息化的理念和特征;(2)整合关涉着作为课程系统要素的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及其结构方式,它们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和媒介的;(3)整合不仅贯穿在规划、实施与评价等整个课程研制过程中,而且包含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经验、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一体化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再概念化”及其实践形态的生成;(4)整合的课程与教学材料是以多媒体以及网络为主要载体的。
2.学习化。
学习化意味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建构一种“以人的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样式。
这一新样式,以人的学习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旨在实现从过去仅仅重“教”到现代同时重“学”的转换,以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方式为核心,并辅之以为其服务的教师教授新方式、教育内容呈现新方式、学习经验组织新方式,以及师生教学互动新方式,进而形成有机整体。
3.民主化。
信息技术将知识经验信息化,使知识经验打破少数人的“垄断”,获得广泛的共享,从
而使社会的平等和民主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所以这里的民主化至少包括“民主素养”的,培养和“民主社会”的建设两个层面。
在学校里,信息技术通过在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上创新出民主化课程,其中包含着民主价值观,并创设平等、民主的信息文化环境和营造多元文化背景,师生在这种文化环境和背景中展开课程,协商讨论和合作学习,共享学习结果,使学生成长为有“民主素养”的公民。
这样的公民走出学校和进入社会后,通过各种途径,将民主文化加以传播和创新,从而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4.文化化。
这意味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针对现实教育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割裂、分离等问题,立意于信息技术课程内部的整合、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及现代信息文化与学生学习生活的整合。
信息技术正在把我们带入信息文化时代,这种信息文化与学生学习生活是有距离的。
整合就是通过筛选、优化信息文化,将它们引入学校,有机地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信息文化生活沟通?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它以学习化和民主化为内在理念,以多媒体及网络为特质载体,并创新出集成型的数字化的课程材料包,从而形成信息化的新课程文化。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
从结构看有横向结构整合、纵向结构整合和内在价值整合:从过程看有经验统整、社会统整、知识统整和统整即课程设计。
实质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不仅关涉课程结构与课程过程的平衡和统一,而且是当代课程本质的实现形式之一。
在文化哲学视野里,课程作为进入教育领域的特殊文化,实质就是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
在课程结构与过程的统一的意义上,课程就是人的学习过程。
人的学习总是具体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文化价值学习以及学习的实现,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分别处理知识之间的关系、经验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课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
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信息化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有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价值的整合,以及课程研制的整合等四条基本原理。
(一)知识的整合
在分科课程的历史传统里,对人的学习而言,知识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知识的“外在”与“内化”的关系、不同知识系列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准备”与“获取”的关系。
所以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科知识的学习,二是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三是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学习。
学习实质上是行为的持续而较为稳定的变化,行为变化只有在实际生活情境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很少是仅仅应用某一学科的知识的,而更多的是超越学科界限,综合应用适合的或有关的知识,这就需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如果问题或情境超越了人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并且十分重要,人们就会尝试着去寻找和掌握未具有的必要知识,这就需要具有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在信息文化背景里,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的整合原理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指作为课程的信息技术自身的知识整合,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各种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课程所含知识之间联系的沟通和呈现。
二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各种课程领域之中,淡化科目界限,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将不同科目不同系列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对“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
三是指充分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信息化社会之中,深切感受应用信息技术寻找或创新以及应用必要的新知识的信息文化生活,激发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内在动机和需要,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经验的整合
这里所谓的经验,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哲学一元论意义上的经验。
学习经验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学习者在经验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活动中学习心理与经验世界的双向互动。
人关于自己和世界的观念来自经验的建构,所以对于学习者学习的真正实现来说,课程就必须经验化。
但是当前我国课程只停留在作为内容的外在知识层面而忽视了经验的内化,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等待着接受外在的知识而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过程,就需要使课程成为学生亲身经历的经验,使学生学习生涯成为一种永远无法忘怀的经验。
经验学习的机制主要有转化、同化和顺应三方面。
转化就是通过知识内容与环境的融合,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条件”,创造出作为经验世界的新型环境。
同化,就是内在的“心理经验图式”将学习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主动反应形成的各种“经验散片”吸收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
顺应,就是能动地把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心理经验图式”,以应对经验世界变化着的情境和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经验的整合原理,包括空间的、时间的和时空统一的整合。
一是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创新学习环境,通过精选有时代价值的教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经验世界,创设出具有信息文化的典型性和全息性的学习环境,使之具备学生学习反应的敏感性。
这是对不同空间里的学习资源的整合。
二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使内化的新经验以多媒体为载体,成为融合了知情意的活经验,顺畅地融会到已有经验的意义系统之中。
这是学习中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在时间进程上的整合。
三是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时间整合基础上,开辟未来的时间向度,促使内在经验的再组织,去主动寻找和应对外在的新问题情境,将源于外部空间的新经验整合到内在的经验系统之中。
这就是时空统一的整合,显然,这实际上就是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民主教学和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实现学习经验的建构。
这样,学习就成为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课程就成为学习者主动经验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三)价值的整合
学习作为学习者“融入”现实生活世界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包含着在知识和经验学习基础上的价值学习。
价值学习遵循价值认识规律,“价值认识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大致表现为价值感知、价值理解和价值体验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⑦正是通过价值认识过程,个人的价值观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价值观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发展社、社会历史性、导向性和系统性,它实质上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按其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
……价值观是经过选择获得的。
这种选择必须是自由的而不是被迫的;是从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的,选择时必须同时具备其他可选择的内容,是经慎重考虑后的选择。
”⑧因此,从根本上说,价值的整合就是建构价值学习的自由选择机制,这种选择机制必须贯通学习者<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作用和意义
多年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实施了全方位的渗透,引发了史无前例的革命,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步伐因此而加快了。
从形而上的定义来说,人们常说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门课程,那是基于教学课程分类而言的,实际上它就是实施于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亦即工具性的手段。
信息技术的概念,相比于现代教育技术,其外延广泛得多,内涵深刻得多。
加之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这里只称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算方面的
知识技能同样重要,这些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教学过程引进信息技术,使之形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的。
这种必然性导致人们提出了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的焦急呼唤。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认为,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而且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繁多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是不断更新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这一模式的内容是丰富的,意义是深刻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和信息技术一样,教学也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结果也仍然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显然,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
其作用主要有:
1、教学演示的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
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
2、主体交流的媒体。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
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
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3、资源环境的生成。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
例如异地景观、背景材料、实物模型、重要数据、实验过程、百家思想等,很多是课本所容纳不了的,而这类材料却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的资源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所受局限太大,根本无法全部生成。
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它的信息技术资源包括语文教学中所凭借的信息技术手段与相应配置,还包括凭借信息技术加工整合,从而可被语文教学所用的囊括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无限丰富的资源。
这样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条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
类似于尺幅千里、芥子须眉、留声致远、异步对话、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时空隧道等种种原来属于夸张相象范畴的东西,一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现实,就会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而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利于研究性学习。
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近年来已经突破了课外活动的限囿,而被提升成为基本的课程内容之一,部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规范的课程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存、懂得知识、掌握本领、发展能力的身心健康的四有人才。
研究性学习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
过程中,根据学科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这极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很多教学软件都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界面的支持。
例如中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其中的几何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合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
还可用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
又如事物内部的运动状况、物理现象、化学反应、生成机制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显示和形象展现,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内质的把握。
再如政治教学中的经济学内容,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商业情景,让学生在各种真实的复杂的条件下作出选择和决策,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5、构建新的知识。
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在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基于信息技术的开放的服务理念、先进的工作手段、简捷的操作平台和优越的育人环境,使得它在教学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在经济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必然承担起教育现代化的重担。
这种担纲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担负着教育发展之纲、社会进步之纲。
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既是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
归结起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其重大意义至少表现在:一是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打好扎实、全面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利用素质。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方式变革了,教学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就成为他们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因而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实际,融入网络时代,利用信息能力解决问题。
二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大势所趋,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
时势可以铸造英才,时势也可淘汰庸人,现实实际迫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
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上,有独到工夫。
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能调控学习过程,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这无疑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
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如何生存都将成为问题。
三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旧教学方式的区别,最根本的就在于能力掌握与否。
在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定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