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2018版)九年级上语文第13课 致大海【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大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致大海》是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通过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的“三步曲”,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到这首诗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课前准备:
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曾经沧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

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不仅仅中国诗人歌咏大海,外国诗人也歌咏大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正式讲课前,我们来看看俄罗斯这块富饶的土地,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学天才,他们创造了无数令世界震惊的文学巨著。

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来吗?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高尔基《海燕》、《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契诃﹙he﹚夫,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变色龙》;果戈里《死魂灵》;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为祖国而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琴尼《日内瓦医生》,揭露了当时苏联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莱蒙托夫《童僧》、《恶僧》、《假面舞会》、《当代英雄》。

众多的大师里面,有一位大师特别耀眼,别林斯基曾亲切地称呼他为“俄罗斯第一艺术的诗人”,他就是普希金。

那么,普希金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呢?他的诗歌为什么如此的出名呢?
2.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
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3.背景透视
《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第二次流放)。

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尔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4.齐读题目---致大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

此环节,通过作者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圈出本课生字词。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魅惑徘徊喧腾絮语束缚喧响覆亡暴虐
3. 本诗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怀念、礼赞。

4.诵读诗歌,想一想:文章可大致分为几个部分?
1-2 诗人与大海告别;3-13 诗人面对大海产生的联想;14-15 诗人再次与大海告别。

【设计意图】听配乐朗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反复诵读,力争结合课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三、快乐思考,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本诗是一首写大海的抒情诗,那么,普希金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征?他抒发了对大海的什么感情?
明确: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沉郁、喑哑、幽静、任性、喜怒无常、深沉、有力、阴郁、倔强。

表达了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

2.大海的自由、翻滚起伏、闪烁壮观、幽静、深沉、有力是令人赞赏的,然而,沉郁、喑哑、任性、喜怒无常、阴郁、倔强却是消极的,让人厌恶的。

既然大海具有消极厌恶的一面,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对大海的这些特点大加赞赏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什么?
明确:象征着自由。

3.从哪里看得出来?
明确: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把大海称为“自由的原素”就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4.诗人虽然热爱自由、追求自由,可是,他得到自由了吗?从诗歌中哪里看得出来?
明确:没有得到自由,从诗歌第6、7、13节可以看得出来。

5.诗人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的徘徊在海边,为了得到自由,他向大海倾吐了自己的愿望,说明他把大海当成了自己的什么人呢?
明确:知己和朋友。

6.诗中哪里还体现出诗人把大海当成自己的知己和朋友呢?
明确:第二节,他称呼大海说“彷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7.诗人面对大海时,除了想到自己的不自由外,还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想起了拿破仑和拜伦。

8.诗人为什么想起了拿破仑和拜伦呢?他们和大海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拿破仑是个“用剑开辟自由的英雄”,拜伦更是位“自由之神所悲泣的歌者”,他们和大海一样,都是自由的象征。

9.不管是拿破仑、拜伦也好,还是大海也好,他们都是自由的象征,而自己却没有自由。

既然没有自由,诗人又该怎么办呢?
诗中最后两节给出了答案:在不自由和压抑中,诗人永远不会忘记大海,并且要把大海的一切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表明了诗人会怎么做?
明确:永远不会忘记自由,会为自由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已。

10.在蓝天、白云之下,时而幽静时而咆哮的大海,是自由的象征。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在沙皇专制的残酷统治下,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全诗感情奔放自由、意象开阔,诗人对大海称“你”,向大海倾吐他的苦闷之情,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

以为前苏联著名诗人曾这样说:“从那时起,凡在海滩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的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

【设计意图】在反复的诵读中,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大海的象征意义,把握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了升华了课文主旨,老师总结全文。

五、作业布置
1.诵读全文。

2.完成课时练
六、板书设计
致大海普希金
呼唤大海,与大海话别
由大海引起联想——自比拿破仑和拜伦(对自由精神不懈追求)
呼唤大海,照应开头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中,我努力营造了一个情感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基于“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的理念,课堂进行多维对话和交流。

在合作交流的平台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不断碰撞、激发,新的思想不断生成,这是人的生命本质的体现,一旦学生感到了很想说话,精神被点亮的时候,许多意想不到的创意就产生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阅读赏析《致大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