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诗中出现的意象有什么内涵?
【明确】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了华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建。从秋景写起,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景象。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4、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苦,思乡之愁。作者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祚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氛围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漂泊异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度出息未卜的担心。
板书:
Ⅳ
对重点难点举行点拨或精讲
讲堂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祚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氛围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漂泊异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度出息未卜的担心。
板书:
Ⅴ
讲堂练习检测设计
五、传授小结练习反馈
家国之悲
羁旅之苦Biblioteka 思乡之愁2.把握鉴赏诗歌的要领步骤。
3.诗中情形交融的艺术特点。
难点:
1.培育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答题能力。
2.鉴赏诗歌的要领步骤。
根据学生的标题整理的。
Ⅲ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三、合作探究剖析文本
(一)要修业生根据上述基本鉴赏纪律,部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西席随机给予适当点评和改正补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传授课题
《杜甫诗三首》之
《秋兴八首》
授课人
周耀山
二次
备课
授课班级
高一6
课时
2课时
传授目标
知识与技术
1、重复诵读,明白杜甫诗歌的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历程与要领
(2)扼要赏析“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两句的妙处。(5分)
(3)连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在诗中表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传授
反思
四、西席重点难点点拨
艺术技能
1、语言练达,句法玄妙,对偶工稳,文气流荡。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云云,如: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宅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旅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默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宅,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云云,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宅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夷易而涵蕴丰盛,句法玄妙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总结: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承上展开,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氛围: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景象。这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心: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宁静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度命运的光景昏暗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奇妙之至。
尾联: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存眷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随处都在赶着作寒衣,白帝城传来匆忙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完成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越发思念故宅。然而国乱云云,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凄切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中。
板书:
秋声秋色
秋景秋意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3、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下面标题。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夕阳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这是杜甫客滞江汉时所作的诗,此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1)《江汉》这首诗中与“义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1分)
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议决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赏析诗中情形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绪态度代价观
让学生明白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感受杜甫的伟大品德,培育高尚的爱国情操。
Ⅰ
自主学习查抄内容和要领
【本课导入】
走进古典诗歌,便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地步。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古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本日,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恋人民难过,创作了大量的反应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以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美丽、最永久的一道光芒”。他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议决《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美丽、最永久的一道光芒”吧。
一、查抄自主学习效果
你能准确朗读这首诗吗?
查抄朗读,看同砚们能否读准字音,读准节拍,读出情绪。(让各小组代表自愿读,其他小组评价,然后西席范读或放录音,最后学生团体朗读)
你读懂了这首诗吗?
引导学生抓住“故宅心”三个字来理解。
Ⅱ
传授重点难点
二、明确传授重点难点
重点:
1.培育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答题能力。
1、标题是什么意思?
【明确】“兴”便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绪。
2、怎样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清凉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乡之情。随处都在赶着制作寒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匆忙的捣衣声。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孤舟一系故宅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宅,更令人觉得悲痛。“一”一直思念故里,然而国度战乱,故宅还会安定吗?悲凉由此产生。
总结:转而由景生情,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总结: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切落寞的情怀。
颔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度)
江上波涛滚滚,不宁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宁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宁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度不宁静。
2、情形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形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领悟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腐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民气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性,又有意的夸大了其动荡不宁静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宅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好像便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风景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抵达了情形交融的地步。
【明确】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了华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建。从秋景写起,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景象。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4、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苦,思乡之愁。作者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祚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氛围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漂泊异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度出息未卜的担心。
板书:
Ⅳ
对重点难点举行点拨或精讲
讲堂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祚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氛围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漂泊异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度出息未卜的担心。
板书:
Ⅴ
讲堂练习检测设计
五、传授小结练习反馈
家国之悲
羁旅之苦Biblioteka 思乡之愁2.把握鉴赏诗歌的要领步骤。
3.诗中情形交融的艺术特点。
难点:
1.培育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答题能力。
2.鉴赏诗歌的要领步骤。
根据学生的标题整理的。
Ⅲ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三、合作探究剖析文本
(一)要修业生根据上述基本鉴赏纪律,部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西席随机给予适当点评和改正补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传授课题
《杜甫诗三首》之
《秋兴八首》
授课人
周耀山
二次
备课
授课班级
高一6
课时
2课时
传授目标
知识与技术
1、重复诵读,明白杜甫诗歌的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历程与要领
(2)扼要赏析“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两句的妙处。(5分)
(3)连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在诗中表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传授
反思
四、西席重点难点点拨
艺术技能
1、语言练达,句法玄妙,对偶工稳,文气流荡。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云云,如: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宅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旅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默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宅,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云云,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宅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夷易而涵蕴丰盛,句法玄妙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总结: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承上展开,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氛围: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景象。这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心: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宁静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度命运的光景昏暗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奇妙之至。
尾联: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存眷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随处都在赶着作寒衣,白帝城传来匆忙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完成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越发思念故宅。然而国乱云云,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凄切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中。
板书:
秋声秋色
秋景秋意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3、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下面标题。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夕阳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这是杜甫客滞江汉时所作的诗,此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1)《江汉》这首诗中与“义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1分)
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议决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赏析诗中情形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绪态度代价观
让学生明白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感受杜甫的伟大品德,培育高尚的爱国情操。
Ⅰ
自主学习查抄内容和要领
【本课导入】
走进古典诗歌,便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地步。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古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本日,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恋人民难过,创作了大量的反应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以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美丽、最永久的一道光芒”。他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现在,让我们议决《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美丽、最永久的一道光芒”吧。
一、查抄自主学习效果
你能准确朗读这首诗吗?
查抄朗读,看同砚们能否读准字音,读准节拍,读出情绪。(让各小组代表自愿读,其他小组评价,然后西席范读或放录音,最后学生团体朗读)
你读懂了这首诗吗?
引导学生抓住“故宅心”三个字来理解。
Ⅱ
传授重点难点
二、明确传授重点难点
重点:
1.培育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答题能力。
1、标题是什么意思?
【明确】“兴”便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绪。
2、怎样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清凉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乡之情。随处都在赶着制作寒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匆忙的捣衣声。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孤舟一系故宅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宅,更令人觉得悲痛。“一”一直思念故里,然而国度战乱,故宅还会安定吗?悲凉由此产生。
总结:转而由景生情,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总结: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切落寞的情怀。
颔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度)
江上波涛滚滚,不宁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宁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宁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度不宁静。
2、情形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形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领悟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腐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民气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性,又有意的夸大了其动荡不宁静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宅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好像便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风景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抵达了情形交融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