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居即事原文、注释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溪居即事原文、注释及赏析
溪居即事原文、注释及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溪居即事原文、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溪居即事
唐代: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译文: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风吹动,一直漂进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玩耍的小童看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有客人来,急忙跑去打开柴门。

注释:
篱(lí)外谁家不系(xì)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溪居:溪边村舍。

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系:栓,捆绑。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疑:怀疑,以为。

柴门:木制的门,诗中泛指家门。

去却:却是助词,去却意思为去掉;关:这里指关闭柴门的栓卡、钩环之类。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偶然遇见的一件日常小事。

此诗的头两句是写,作者无意中发现,不知是哪一家的“不系船”随风飘进了钓鱼湾;后两句是写,一位小童正在宅前屋后玩耍,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以为是
有客人来。

全诗朴素自然,平淡疏野,诗味浓郁,意境悠远。

读罢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一个春日,诗人也许是在湾边垂钓,或许是在欣赏春景,忽然看见一只小船随着上涨的春水,顺着风势,悠悠荡荡飘进钓鱼湾来。

诗人暗想,一定是哪一家粗心,劳作完毕忘了把船系上。

诗人在此仅用两笔即勾勒出溪居生活的恬静平和、生意盎然。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船不系,随流飘荡本是一件普通不过的小事,诗人并没有太多地在意。

然而,正在室前屋后玩耍的一位小童却注意到了。

他看到飘进来的船儿,以为是客人来了,赶快跑回家,急急忙忙打开柴扉,迎接客人。

“疑”“急”二字,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儿童好奇、兴奋、粗心、急切的心理。

在诗人笔下,水边的小村,掩闭的柴门,疏落的篱笆,飘荡的小船,构成一幅宁静、优美、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图画。

诗人还捕捉了这幅图画中一刹那间发生的一件生活小事,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从诗人的描写中,读者仿佛体味到了诗人的悠然自得,领略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即既有大人的成熟与老练,又有儿童天真、可爱的童心。

有了这样的“赤子之心”,才能观察到人人熟视无睹的生活小事,才能写出人人眼中所有笔下所无的妙趣。

以这样的心情去面对普通、烦琐的日常生活,才能坦然旷达,心胸开阔。

溪居即事阅读答案
溪居即事
崔道融
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阅读练习一:
1.这首诗勾画的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
3)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4)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5)请指出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两句中用得巧妙的两个字,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4分)
(6)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分)
7.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富有诗意,请描述诗的意境(画面)、概述诗的主旨。

(6分)
8.此诗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小童?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

(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悠悠飘荡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门,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热情淳朴天真可爱
(3)疑急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4)运用了白描(描写)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

(5)疑急两个字。

(1分)诗人用疑急两个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的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3分)
(6)这首诗突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景画(2分),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2分)。

7.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

(3分)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1分)描绘了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使人感受到浓郁、和谐而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气息。

(2分)
8.心理描写或白描手法。

(2分)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2分)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1分)
阅读练习二:
(1)诗中的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疑、急二字用得最好。

把一个正在村边玩耍的儿童看到船儿进入水湾,疑是客人来了,就急忙跑回去打开柴门迎客的行动写活了。

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现来了。

(2)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
答: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诣而富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

(3)诗中展现出的是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整首诗表现出的诗人的心情是__________。

答: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临水的村庄(4分,答对其中的四个即可给分);悠然自得、闲适舒坦。

赏析: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

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

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

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

谁家即不
知是哪一家的。

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

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

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漂进钓鱼湾来。

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

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打开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

诗人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

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而透过这一切,读者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溪居即事原文、注释及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