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经典名言60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经典名言60句
刘玉文整理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西汉时改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可贵的“民本”思想,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今人受益的许许多多的古人的智慧名言警句,多出自《左传》,现整理其中六十句,与大家共享。

1、有德不可敌。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引古《军志》。


【译文】国君有德行,这样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

此句话的意思和“仁者无敌”基本类同,都讲的是良好的德行是不可战胜的。

一个有德行的君主,施行仁政,那么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拥护,这样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

假如一个国家,国君昏庸无能,任用奸佞,祸患平民,引起民众的离心离德,那么这个国家必不能长久。

2、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根本,勿使能殖。

(《左传·隐公六年》)
【译文】管理国家的人们,看到了邪恶的事物,就会像农夫见到杂草一样,快速的将其铲除。

铲除之后,病将他们沤烂,断绝其根茎,使其再无生机。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译文】安:何处。

傅:同“附”,附着。

连皮都不存在了,毛长到什么地方呢?这句话比喻事物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就不可能存在了。

4、信载义而行之为利。

(《左传·宣公十五年》)
【译文】诚信承载和贯彻着道义而予以推行就是利益。

这句话指出诚信才是合乎道义的,讲究诚信,合乎道义,也就能得到正当合理的利益。

5、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慎重地开始,而不怠慢结果,结果就不会窘迫。

6、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左传·昭公四年》)
【译文】如果对国家社稷有益处,即便是死,也要用它。

7、止戈为武。

(《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能够制止战争的才是真正的“武”,武力存在的是为了维护和平。

(《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8、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左传·闵公二年》)
【译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可以省掉不少麻烦。

9、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译文】诚信,是国家的根基,人民(为人处事)的依据。

10、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左传·成公二年》)
【译文】以礼法来维护道义,以道义来促生利益,以利益惠及百姓,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11、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珍者鲜矣。

(《左传·隐公三年》)
【译文】不恃宠而骄。

骄傲而受到压制,受到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很少见。

12、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左传·成公四年》)
【译文】不是我们的同族人,他们不会与我们同心。

13、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左传·隐公十一年》)
【译文】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

14、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译文】既然打算治你的罪(即使他没有过错),难道还找不出说辞来吗?
15、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译文】君子首先尊重自己,然后顾及他人,是以此为礼。

16、政以治民,邢以正邪。

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

(《左传·隐公十一年》)
【译文】政治是用来治理变形的,而刑法是用来匡正邪恶的。

既没有德政,也没有威刑,因此才会产生邪恶。

17、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左传·昭公五年》)
【译文】当权者不应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无故惩罚与自己有私怨的人。

18、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左传·昭公十八年》)
【译文】天(自然界)道远,人道近,两者并非必然相关的。

(郑国星占家裨灶预言郑国将发生大火,人们劝子产按裨灶的话,用玉器禳祭来避免火灾,子产以此话应对。

显示出子产清醒的意识,进步的思想。


19、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百姓的生计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活就不会困乏。

20、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鬼神不是亲近哪个特定的人,而是亲近有德之人。

(古时虽有祭祀,但古人并不非全然迷信鬼神,而是将它与人事密切联系起来。

更强调人自身德行的重要。


21、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2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23、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左传·襄公十年》)
【译文】众人的愤怒不可以触犯。

个人专权的欲望难以成功。

24、《书》曰:“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

”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2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
学说。

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26、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我听说过用忠心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摆出权威来防止怨恨。

27、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译文】面临祸患仍不忘国家,这是忠诚的表现。

2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左传·昭公十一年》
【译文】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

(旧时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


29、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左传·阳公五年》
【译文】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

30、无德而禄,殃也。

《左传·闵公二年》
【译文】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就是祸害。

(说明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3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译文】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

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32、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左传·闵公元年》
【译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怀恋。

33、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决定不了下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

34、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译文】君王每天都早睡晚起,整日都在朝中处理政事,以此才会知道君王是体恤民心的。

35、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左传·宣公十八年》
【译文】河流大泽中也容纳污水,深山草野中也会藏瘴疠之气,美玉中也会微有瑕疵。

36、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左传·襄公七年》
【译文】有过错而不改正,这是败亡的根源。

37、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左传·文公五年》
【译文】空有虚名而无其实,言过其行的人。

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

38、骄奢淫逸,所自邪也。

《左传·隐公三年》
【译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是邪恶发源的处所。

39、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左传·隐公六年》
[译文]好事不能放弃,坏事不可任其发展。

40、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译文】节俭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质,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1、兄弟虽有小忿,不废雠亲。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译文】兄弟之间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碍他们的至亲关系。

42、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左传·文公七年》
【译文】冬日温煦,令人喜爱;夏阳酷热,令人害怕。

冬天严寒,人们需要温暖,故觉冬日的喜爱;夏日酷暑,人们畏惧炎热,故感夏阳的可怕。

这本是自然现象和人们的自然心理,杜预在注《左传》:“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一段文字时,用了这两句话,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春秋时晋国赵衰、赵盾父子的性格特点及晋国人对他们的反映,这种以自然现象比喻人物的方法值得学习。

43、量力而动,其过鲜矣。

《左传·僖公二十年》
【译文】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办事,过失就会少些了。

4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面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紧密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两个邻近国家(或政党、团体)利害相关、互相依存的关系。

4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言辞没有文采,流行得不会很远。

46、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

《左传·哀公元年》
【译文】修养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断增长,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治得彻底干净。

47、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译文】不能因为一次过失而掩盖了平素的高尚品德和过去的功绩。

48、从善如流。

《左传·成公八年》
【译文】听从正确的意见象流水一样快。

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别人好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49、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译文】灾祸或福分没有别的来路,全由人们自己召来。

无论灾锅或福分,都没有定数,其降临并非出于冥冥的天意,而是由人们自己的作为导致的,这两句体现了古人在祸福问题上的唯物观念,是可贵的。

多用于说明灾祸之起由于人事,应注意避祸趋福,不可怨天尤人。

50、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左传·哀公元年》
【译文】国家兴盛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对受伤的人一样关心爱护,这是它的洪福;国家衰亡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粪土草芥一样微不足道,这是它的祸根。

51、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译文】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不可以轻视。

如果没有准备,即便国家人口众多,也是不能够依仗的。

52、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左传.隐公四年》
【译文】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离开与别人的互助合作,如果弄到众叛亲离的地步,那这个人也就无法挽救了。

53、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释义】比喻为官正直无私。

选贤任能的时候,对于外人,不会因为是仇人就不举荐他;对于家人,也不会因为怕别人说闲话就不推荐。

54、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

——《左传·文公六年》
【译文】备豫:预备、防备。

不虞:预料之外。

防备发生意外的事,这是古人留下的好遗教。

55、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译文】一旦放走了敌人,就可能给后面几代人留下隐患。

56、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

(《左传·昭公八年》)
【译文】君子说的话,诚实而有依据,所以不会招来怨恨。

小人说的话,虚伪又无根据,所以会遭致埋怨。

57、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左传·文公十八年》)
【译文】礼仪是用来观德行的。

德行是用来处理事情的,事情是用来衡量功劳的,功劳是为了养育万民的。

58、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译文】有德行才能快乐,快乐才能长久。

59不义而强,其毙必速。

(《左传·昭公元年》)。

【译文】用不正义的方法,而使得自身变得强大,其必然会很快灭亡。

60、非宅是卜,惟邻是卜。

(《左传·昭公三年》)
【译文】不必去选择好的居住地,而是应当选择好的邻居居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