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一抹夕阳》的作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歌剧《伤逝》乃施光南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
也是施光南创作的第一部歌剧。
这部歌剧所具有的不朽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融合了施光南的音乐才华和鲁迅作品的内涵。
《伤逝》这部歌剧承袭了鲁迅原著凝重、抒情、悲剧的精神和风格,注重刻画人物心理,把对爱情、人生的思考融入剧情中,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这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之中三首咏叹调中的“夏的咏叹”,歌唱的是女主人翁对自由、美好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爱情执着追求的勇敢精神。
在整个歌剧中,《一抹夕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集中体现了曲作家的创作风格,不管从你音乐性还是思想性上都具有很高的成就。
对歌曲《一抹夕阳》进行全面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歌剧《伤逝》的创作特点
(一)简约而不简单的表现形式
这部歌剧表演时长达两个小时,而人物始终只有两个——男主人公涓生和女主人公子君。
当然,这也是歌剧《伤逝》最显著的特点。
作为一部只有两个角色的室内歌剧,歌剧界的同行们都戏称它为“二人转”。
这正如施光南在谈创作歌剧《伤逝》的时候说:“《伤逝》的情节简单这一点,用辩证的眼光来看,正可以舍弃一般戏曲中许多交代剧情的笔墨,为集中精力揭示内心世界提供了机会。
”
(二)巧妙的声部设置
剧中还加入一位男中音歌者和一位女中音歌者。
他们在幕后交代事件,勾连剧情,而四个声部正好组合四重唱,这样就把人声的全部音域充分利用起来了,从而增加了歌剧抒情的力量。
(三)朗诵调和咏叹调的灵活运用
作曲家赋予了两位主人公以大段的咏叹调和朗诵调,把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抒发得淋漓尽致,也层次分明地表现了他们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二、《一抹夕阳》作品赏析
(一)《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的一段非常抒情的咏叹调。
《一抹夕阳》,又名《子君浪漫曲》。
子君虽然已走出了封建家庭牢笼,得到了与所爱的人共同生活的机会,但周围的社会对她的抗争行为不相容的敌对气氛,给她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压抑。
子君站在窗前,面对夕阳唱出自己复杂的心境。
它被作曲家放置到歌剧《伤逝》“四季”中的“夏”,是要借用夏天的美好,来表达主人公对自由、美好的爱情的憧憬和向往,以及预备对封建社会的反抗。
(二)《一抹夕阳》在《伤逝》中的地位。
歌剧是整部歌剧戏剧性情节的开端,并且也是子君在剧中的第一首重要的独唱曲。
(三)《一抹夕阳》的曲式结构。
全曲可分为三部分,示意图如下:
前奏(1—16+ A段(17—32) + B段(33—67) + A′段(68—93)
[Ⅰ(33-50)+Ⅱ(51—67)
a16 + [(a8+b10) + (a8+b9)] + (a16+a′10)
(4+4+4+4+ (4+4+4+4) + [(4+4)+(4+5)+ (3+5)+(5+4)] + [(4+4+4+4)+10]
G 大调-----------------------------------------------------G 大调
(四)《一抹夕阳》的音乐分析
本作品是单三部曲式,采用的是“前奏-A-B-A′-尾声”的结构,调式为G大调,以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描述了子君复杂的心境。
子君虽然已经走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得到了与所爱的人共同生活的机会,但是周围的社会对她的抗争行为不相容,这样的敌对氛围,给她的精神带来了沉重的压抑。
这时子君站在窗前,面对夕阳抒发了自己复杂的心境。
前奏:音乐进入就是Ⅰ级主和弦中的分解和弦,调子定为G 大调。
A 段:这部分是慢中速,在 16 个小节的前奏之后,旋律进入到主题《紫藤花》。
第17—24 小节是第一句,这部分内容音区较低,是用来表达女主人公子君内心那跌荡起伏的情感的。
第25—32 小节是第二句,这一句和第一句是并行关系,采用这种句法能够更加突出的表现女主人公子君此时的心情。
B 段:这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又分为两部分。
旋律由前面A段的低音区进入到本段的中高音区。
第 33—50 小节为第Ⅰ部分。
在节奏上,这部分运用了很多前八后十六加长音的节奏音型。
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使得旋律的律动性更强,传给人一种激昂的感觉,能更好地反映出女主人公子君想要冲出封建家庭桎楛的勇气。
与它对应的伴奏织体则是简单的和弦琶
音;长音的伴奏织体是前八后十六节奏音型的和弦分解音,用左右手反向进行来表现,这些都为后面作品高潮的来临埋下了伏笔。
第50—67 小节为第Ⅱ部分。
这部分采用了长音加三连音和十六音符的节奏型,使得节奏时而舒缓,时而紧凑。
长音就像一种抒情性的感叹,对应伴奏则是以填充声部的形式来丰富音乐织体,后面的三连音、十六音符使得这部分音乐内容情绪起伏比较大,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展,加上色彩变化音,使它充满了旋律的律动性和强烈的戏剧性,深刻而细致地揭示了主人公子君的内心世界。
A′段:包括第68—83小节,是对比再现的段落,这段的旋律和第一段的旋律进行了对比的再现,旋律和歌词基本上相同,只不过节奏上比第一段更加舒缓;在伴奏背景方面,前八后十六和八分音符的节奏音型是A 段的主要伴奏织体,而A′段的伴奏织体则一直都是统一的十六分音符节奏音型。
这样,就比 A 段的舒展性、流动性更强,富于歌唱性。
整个 A′段的对比再现,使得《一抹夕阳》整首歌曲前后呼应,并且风格统一。
尾声:第 84—93 小节是尾声,这是全曲的补充句,这些补充句表达了女主人公子君那难以平静的心情。
(五)词曲的完美结合
这首咏叹调用诗一样的歌词配上舒展的旋律,充分抒发了女主人公子君走出封建家庭后,和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时那欢愉的心情。
(六)《一抹夕阳》的意境美
女主人公子君在这首咏叹调《一抹夕阳》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少女的腼腆之情,以及她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
“在一抹夕阳下。
望着窗外一串串藤花和熟悉的身影,子君的心难以平静,思绪纷纷,感觉自己就像出笼的鸟儿,破网的鱼儿。
要冲开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求自由的爱情!”
(七)丰富的情感
作曲家要表达的感情是丰富的,施光南的创作就更是如此。
纵观施光南创作的歌曲,抒情性乃是他最擅长的特点。
这三首咏叹调当然也不例外,分别抒发了女主人公子君不同时期的心情和感情。
三、《一抹夕阳》二次创作分析
歌曲,当其作为一些字和音符躺在纸时,它是没任何生命力的。
如果说作曲家是画龙的画家的话,那么歌唱家所要完成的就是那点睛之笔。
歌唱家用其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和肢体语言可以赋予死的字和音符以鲜活的生命,使其产生律动,演绎出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
对歌曲《一抹夕阳》的二次创作也是如此,除了上述的对其音乐特征进行认真分析之
外,还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一)音色要求
演唱者在演唱这首咏叹调时,必须做到:声音要甜美,有少女之声情,同时也要唱出冲开封建枷锁的坚定。
(二)旋律的连续性
演唱者在演唱这首咏叹调时需要特别注意保持旋律的连贯性。
曲子一开始是“一抹夕阳。
映照窗棂。
串串藤花从来芳馨,望着窗前熟悉的身影”,歌词描绘了傍晚时分的美景,旋律写得非常优美。
这部分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唱得美好充满诗意,再稍带一点儿少女对朦胧爱情的羞涩、腼腆。
但“破网的鱼儿,游向大海,出笼的鸟儿飞向云空。
冲开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找自由的爱情”。
则表现女主人公子君对追求自己美好爱情的坚定决心。
演唱者应把这份“执著坚定”的感觉“唱”到位,充分表现出主人公的坚定决心,也让观众充分感受到这份坚定的决心。
后面一段是对前面第一段的变化再现。
同样抒发了子君的渴望自由爱情的心情。
(三)情感设计
演唱者应该注意运用气息把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衔接调控流畅,将歌曲的抒情性推到最佳境界。
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就必须对作品中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进行音色的设计和运用。
因为歌剧演唱不能单纯依靠声乐的技巧,必须对作品的音乐结构、剧中的人物形象系统也要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特定人物的内心活动,设计出符合人物性格、符合角色行为逻辑的音色以及形体动作,由此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戏剧性形象。
演唱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女主人公子君的音乐形象虽然是以抒情为主,但是,由于角色内心的矛盾冲突比较大,又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世界上一切能让听众倾倒的优秀歌唱家,除了高潮演唱技巧和良好的嗓音条件外,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能用自己歌声娴熟而生动的再现歌曲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和内涵,从而使听众收到美的熏陶和情绪的认同。
这正如一篇文章、一幅画或者一件工艺品,只有当作者将其创作出来时,人们才有欣赏或阅读的可能。
人们借助视觉来揣摩创作者的意图,去理解和欣赏作品里蕴含着的内容和外在的风格,进而从中受到启发。
而作为听觉艺术的歌唱似乎一种表演艺术,它不仅要借助听觉形象,还要通过视觉表象,才能给听众一个完整的、丰满的艺术形象。
换句话说就是,观众不仅是挺唱歌,还要看唱歌。
结论
歌剧《伤逝》使用咏叹调是十分有意义的探索,这对我国当代的声乐事业、民乐歌剧事业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它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手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歌剧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在歌剧《伤逝》之后,我们中国歌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之中三首咏叹调中的“夏的咏叹”,歌唱是女主人翁对自由、美好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爱情执着追求的勇敢精神。
这首咏叹调从音乐属性上倾注了曲作者施光南的音乐思想,颇具匠心。
在演绎这首咏叹调的时候一定要对旋律的连续性倍加注意。
歌曲开始部分要唱得十分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与前奏融合在一起,同时要充分体现情窦初开的少女面对爱情的懵懂、腼腆和羞涩。
但,在唱到“破网的鱼儿,......去寻找自由的爱情。
”时,则要把子君对美好爱情的痴心展现出来,唱出“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坚定和执着。
在技巧方面,演唱时要充分注意气息的运用,保证语句之间连接流畅,把歌曲的抒情性演绎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周畅:著《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2]鲁迅:著《伤逝——涓生的手记》,[J],名作欣赏,2006(23).
[3]孙晓春:著《子君咏叹调的音乐形象与艺术处理》,[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0,(S1).
[4]王海燕:著早逝的花朵——析《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命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
科版,2004,(12)
[5] 邹本初:著《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