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天净沙

合集下载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7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堂图片导入。

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

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

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

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

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

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

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

老师先来读一遍。

(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

)同学们也来读读看。

(生齐读)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

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2) 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3) 学会品味语言4) 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教学方法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1 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2 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

老师总结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1)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 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3)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4) 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 (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6 )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

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

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

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

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3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 3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解题和题材: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愁绪。

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它包括戏曲和散曲。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散曲中的小令。

三、学习课文学习活动一:诵读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1)读出节奏。

前几句是222停顿,最后一句是312停顿。

(2)读出语调。

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情味。

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2次,第2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

学生配乐诗朗诵。

(4)同学背诵这首下令。

活动二:品析,感受景与情的关系。

1、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悲伤,愁苦……)2、请同学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话。

(断肠人在天涯)。

3、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4.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他的悲伤之情的?5.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通过这些景物就可以体会游子的悲伤之情?教师补充一些资料:a.乌鸦,在中国的民俗中认为是不吉祥的鸟,在远古神话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当时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害得人间酷热无比,是负责太阳运行的十只乌鸦不守规矩跑出来了,后裔射落九个太阳,九只乌鸦就落到人间。

写乌鸦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天净沙秋思教案天净沙秋思教案(一):《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受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3、背诵和默写全曲二、教学设想:1、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2、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述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板书题目)3、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

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

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

如这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

(幻灯显示或印发资料)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

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而低缓。

(能够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5、学生自读,教师点名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述。

(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透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透过读让学生对这首曲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自己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学生进行素描(有条件的校园能够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画Flash),力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生动。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篇)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篇)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2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1、师配乐范读2、学生齐读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学生准备: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

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

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

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

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

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

(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暗淡、萧瑟、冷清)(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4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4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4篇)《天净沙·秋思》篇1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

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

(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

)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放第2框)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2023最新-《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2023最新-《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2、采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通用7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通用7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通用7篇)《天净沙.秋思》篇1青分楚豫(教学设想:《天净沙·秋思》反映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而《君子于役》则反映的是妻子思夫之情。

这两篇文章能不能结合起来学呢?)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

(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

(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

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

(投影《天净沙·秋思》)(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

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

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总第24课时课题:《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马致远、文体小令等相关知识。

2、体会蕴含在各个意象背后的“愁”情。

3、培养学生在赏读中领会小令的意境美,在诗人的情感长河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蕴含在各个意象背后的“愁”情。

教学难点:体会“天涯”意象所透露出来的诗人的漂泊无依和“断肠”愁绪,理解作者的精神处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到中秋的时候,我总会遥望明月,吟诵唐代诗人王建的题为《十五夜望月》的诗歌。

好一个“不知秋思落谁家”啊。

其实,有秋思之感的不光老师一人。

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都有一种“秋思”的情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一)解题大家先看一下这个题目和我们一般所见的诗歌的题目有什么不同?明确:由两部分构成。

通过书下的注解,我们可以知道“天净沙”是曲牌名,而“秋思”是诗歌的正标题。

“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所以我们一般叫做“元曲”,它也是诗歌的一种。

(二)自由诵读(1)放出声来,自由诵读两遍。

(2)请一名学生读,自评、同桌或其他同学自愿点评。

1(3)齐读。

过渡:有人说,这首曲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前面三句如同搭积木一样,把很多景物堆积起来了。

(三)明确景物问:大家能不能找找,都有哪些景物呢?明确: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问:那我们再来看看,曲子中,在这些景物前边分别加上了哪些修饰词呢?明确: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过渡:说一说,当这些普通的景物加上修饰词后给你是什么感受呢?(说整体感受、描述场景)三.意象研读探究(一)研读意象(1)枯藤老树昏鸦“枯藤”——给人枯寂感。

“老树”给人苍老感。

(能否想象一下这棵老树是什么样子的——非常苍老、非常粗、没有生命力、枝干甚至有些腐烂……)“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飞了一天,很疲惫,给人一种昏沉感。

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

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

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下面给大家分享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篇1】【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

这首诗歌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采取角色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1、了解小令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和、VCD、碟片。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低声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学生凝神静听,乐曲像小溪般流入学生的心田。

)在音乐的节奏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学习主题。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天净沙秋思》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2、采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_ 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_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_ 学生朗读小令,学习朗读的方法。

2、分析这首古词_ 一首小令,一缕情思,一种意境。

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意境?(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举手回答“断肠”)_ 进一步深入挖掘词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肝肠寸断?教师插入一个小故事(《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故事,是成语肝肠寸断的由来:“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1〖教学理念〗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

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

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

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

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

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

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

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

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

2021年天净沙秋思教案汇编6篇

2021年天净沙秋思教案汇编6篇

2021年天净沙秋思教案汇编6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1教学目标1) 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2) 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3) 学会品味语言4) 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教学方法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1 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2 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__的感情基调(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

老师总结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__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1)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 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3)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4) 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 (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6 )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

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

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

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

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天净沙》教案设计

《天净沙》教案设计

《天净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

(2)理解《天净沙》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3)分析《天净沙》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天净沙》。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天净沙》的韵律特点。

2. 分析《天净沙》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天净沙》的深层含义。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天净沙》的文本资料、相关背景资料及教学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天净沙》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天净沙》的题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天净沙》,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天净沙》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天净沙》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天净沙》。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美。

3. 运用比较教学法,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突出《天净沙》的特色。

4. 运用讨论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设计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设计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设计《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导入课文:(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一、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2、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

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2)小组讨论(3)评价。

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1、过渡语、指导语2、组织学习活动(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

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天净沙》教案

《天净沙》教案

《天净沙》教案《天净沙》教案1预习积累: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相关课程标准: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朗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1.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元曲中的旅思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师配乐范读1遍,生齐读2遍。

解题: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秋思sì,题目,即秋天的思绪。

自学积累元曲文体知识:《语文助学》“预习积累”第2(1)题;“语言运用”(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

了解作者: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生读1遍,抄写1遍,再读抄写的1遍。

二、整体感知: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3遍:[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领略诗情画意: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

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

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出了时间,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15.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积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天涯”等词语。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本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掌握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在反复朗读中激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形容极度悲伤)
d.天涯,指什么?
(天边,极远的地方。)
e.断肠的作用?
(断肠,点睛之笔,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
f.这件事发生的时间?
(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线惨淡、昏黄)
g结尾点明了什么?
(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人是游子,并表达了思乡之情)
G.图画描绘
此时此刻,(太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研读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2、体会语言在生活中的美感,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古代诗歌的简单鉴赏方法的掌握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难点
诗歌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以及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料
学生准备
查阅关于马致远和《天净沙·秋思》的资料
(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情调氛围:①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的是一种萧瑟的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②第二句的3种景写的是一种恬静之景,安谧、宁静,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能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更感羁旅之苦。
③第三句的3景写的是一种凄苦之景,古老,凄凉,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向远方踽踽(jǔ)而行。
F.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回答:
a夕阳点明了什么?与什么相呼应?
(点名了时间,与“昏”相呼应)
b.唐代诗人李商隐《乐游原》
里也谈到了夕阳,同学们知道是哪句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c.断肠,形容什Fra bibliotek?(烘托)
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对比反村,以乐景写哀情,突出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6、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3.教师提问,学生解答
A.读“枯藤老树昏鸦”回答:
a.“枯”、“老”的意思?
(枯萎僵老)
b.“枯、老”象征什么?
(象征迟暮)
c.昏的作用?(点明时间)
d.这是一种什么之景?
(萧瑟之景)
B.读“小桥流水人家”回答:
a.这是作者旅途所见之什么景象?
(旅途所见之实在景象)
b.内心向往之什么家园?
(内心向往之精神家园)
七、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乐景写哀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李笠翁曲话》
枯藤老树昏鸦→哀景
小桥流水人家→乐景
古道西风瘦马→哀景
八、美誉
“秋思之祖”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寥寥数笔,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九、回顾课文,阅读全文
十、课堂练习
1、口述:把小令改写成一小短文;
四、品读课文,阅读全文
五、1、这首小令哪几句三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一至三写景,四五抒情)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1-3苍凉、恬静、荒凉)(4-5思乡)
3、综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子。
(游子思乡图)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指导
补充
提问
解答
提醒
提示
总结
鼓励
对照答案
提问
指导
组织
启发
对照答案
提问
指导
启发
理解
总结
指导
分析
赏析
布置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诵读诗歌
理解字词
了解景物
情调氛围
理解景物
的作用
深入了解
赏析作品
深入理解
研读
整体感知
艺术特色
巩固练习
反馈练习
拓展练习
布置作业
c.这是一种什么景象?
(恬静之景)
C.读“古道西风瘦马”回答:
a.“古”是什么意思?
“道象征什么?”
“西风”指什么风?
(破旧之意人生道路秋风)
b.“瘦”实际上写什么?表现了什么?
(瘦实际上行人,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
c.这是一种什么景?
(凄苦之景)
D.曲中前三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情调氛围各是怎样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古道西风瘦马。荒凉反
抒情:夕阳西下,思衬
断肠人在天涯。乡
前三句烘托下文
十二、作业布置
1、把小令改写成小短文
2、做练习册上与小令
《天净沙.秋思》相关的习题
十三、教学反思
回答
观赏
跟读
理解
思考
答问
展示
记录
赏析
展示
动脑
填空
思考
答问
记录
思考
填空
品读
赏析
思考
回答
感知
理解
体会
了解
练习
实际操作
引导
评价
指导朗读
指导
提问
(作用: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
E.图画描绘
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乌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屋),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六、小结: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2、阅读比较本小令与
《天净沙·秋》(白朴)。
天净沙①·秋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残霞:晚霞。
③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的鸿雁
十一、教学板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写景:枯藤老树昏鸦,苍凉对
小桥流水人家,恬静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调控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复习导入:诗句回顾(关于写秋的诗句);
2.介绍作者背景,
3.元曲的分类
二、诵读诗歌
1.解题
2.学生根据划分节奏,诵读影像《天净沙·秋思》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默读,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字面内容。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诗歌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