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电工电子学实验报告实验二单向交流电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学实验指导老师:实验名称:单向交流电路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交流仪表(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

2.掌握用交流仪表测量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和功率的方法。

3.了解电感性电路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和意义。

二、主要仪器设备
1.实验电路板
2.单相交流电源(220V)
3.交流电压表或万用表
4.交流电流表
5.功率表
6.电流插头、插座
三、实验内容
1.交流功率测量及功率因素提高
按图2-6接好实验电路。

图2-6
(1)测量不接电容时日光灯支路的电流I RL和电源实际电压U、镇流器两端电压U L、日光灯管两端
电压U R及电路功率P,记入表2-2。

计算:cosφRL= P/ (U·I RL)=
测量值计算值U/V U L/V U R/V I RL/A P/W cosφRL
219 172 112
表2-2
专业:
姓名:
学号:__ _
日期:
地点:
(2)测量并联不同电容量时的总电流I和各支路电流I、I及电路功率,记入表2-3。

并联电容C/μF
测量值计算值判断电路性质
(由后文求得) I/A I C/A I RL/A P/W cosφ
电感性
1 电感性
电感性
电感性
电感性
电感性
表2-3
注:上表中的计算公式为cosφ= P/( I ·U),其中U为表2-2中的U=219V。

四、实验总结
1.根据表2-2中的测量数据按比例画出日光灯支路的电压、电流相量图,并计算出电路参数R、R L、X L、L。

如图,由于I RL在数值上远远小于各电压的值,因而图中只标明了方向,无法按比例画出。

另外,此处I RL是按照U R的方向标注的。

(如若按照cosφRL=,得I RL与U的夹角φRL=-63°,则
I RL与U R的方向有少许差别,这会在后文的误差分析中具体讨论。

)
R=U R/I RL= Ω据图得U L与I RL夹角为81°,则得:R L+jX L=Z=U L/I RL=+ j
因而得:R L= ΩX L= ΩL= X L/2пf= H
2.根据表2-3的数据,按比例画出并联不同电容量后的电源电压和各电流的相量图,并判别相应电路是电感性还是电容性。

所得向量图如下,其中由于电压与电流数量级相差过多,电压未按比例绘制长度。

如图,由于φ全部<0,因此所测电路都为电感性。

并联电容C/μF
测量值
向量图φ电路性质I/A I C/A I RL/A
<0 电感性
1 <0 电感性
<0 电感性
<0 电感性
<0 电感性
<0 电感性
3.讨论电感性负载用并联电容器的方法来提高功率因素的方法和意义。

根据上面各图所示,I RL在电容变化时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加在负载(包括电感和日光灯)两端的电压是恒定的,因此其内部的电流不变,而当并联的电容改变时,只改变I C的相位,因而导致I的相位改变,可以看出,在φ<0时,随着电容的增大φ越来越接近0,即I与U的方向趋于一致,因而cosφ趋向于1,功率因素提高。

而当φ=0时,系统为电阻性,功率因素为1,功率利用率最高。

而当电容继续增大时,φ>0且不断增加,致使cosφ变小,功率因素减小,此时系统处于电容性。

此次实验由于实验次数与数据尺度的限制,没有出现电阻性和电容性的情况。

综上可得,提高功率因素的一般方法是,对于电感电路(日常使用电路通常为电感电路),并联适当大小的电容器有利于功率因素的提高,其电容大小以使总电压与总电流相位差接近0为宜。

根据公式计算,当20
121R L
C LC
f -
=
π,即并联谐振时,功率因素达到最大(式中R 表示负载和电感的等效电阻)。

在现实生活生产中增大功率因素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这样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电源所供给的功率,增大生产效率。

由于日常所用电路大多为电感性的,因此并联电容这种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电路设计制造中,可能会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影响,不可能使得功率因素刚好为1,只能尽可能接近于1,这也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差别。

五、心得体会
本次实验涉及到交流电,是从前的电学实验从未接触过的,总体感觉有些复杂,但经过仔细的实践和分析,最终结果还是比较符合要求的。

在这次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习并使用了交流仪表,并掌握了测量交流电路中电流、电压及功率的方法,了解、分析了电感性电路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及其意义。

下面对本次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

在不接电容时测得的数据中(表2-2),通过功率和总电压与电流的计算得到的cos φRL =,为一个计算值,如继续算下去,可得φRL =-63°,即为I RL 与U 的夹角,然而根据分析可知,I RL 应与U R 在向量图中的方向相同,因此据此推算应得U R 与U 的夹角也为63°;然而根据测量值,U R 与U 的夹角约为51°,与计算值有所差异。

这种情况下,应以测量值为准,因为计算值为二次数据,并非直接所得,因此可信度不如测量值高。

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有多种原因:1.电路上或仪表内有耗能元件,导致功率测量偏小,从而致使cos φRL 偏小。

2.由于功率表电流插孔的问题,电路总线上的电流未完全流入功率表,而有部分“漏过”功率表直接进入负载端,导致测得的功率偏小,进而使cos φRL 偏小。

3.由于这是电路首次接通后测得的数据,电路内部及仪表内部各元件可能还未达到稳定状态,对测得的数据有所影响,造成偏差,这种情况下应进行多组平行实验,以判断是随机误差还是系统误差。

4.功率表或其他测量元件已损坏,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基本可以排除。

另外,这次实验不足的是,在更改并联电容大小时,未能设计足够多的组和恰当的数据尺度,导致实
验结果处理时,所得全部电路都为电感性,没有得到电容性和电阻性的电路,因而从未能体现出电容并联过度反而会使功率因素下降这一现象。

此外,通过表2-3可见,随着并联电容的增多,功率P 也有少许增加,因此推测可能电容也有少量负载耗电,这与理论上的理想电容器时有所差别的,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排除其他元件或温度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