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民间舞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打歌是一种流行在云南彝族、白族、佤族、布朗族等民间的古老歌舞。白族的打歌 主要流行地是鹤庆西山和洱源西山。他们的打歌活动,多半在举行“本主会”或是婚礼时进行。 打歌时,人们先在广场和彩棚(专供婚礼用的临时建筑)正中烧起一堆篝火。歌舞的人分为甲乙 两方,每方都由一个著名的“歌头”带领,其他的人手中端一碗酒,跟随着歌头。
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
云南民族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每个民族都有自 己独具特色的舞蹈。甚至一个民族,因居住分散,各聚居区的舞蹈,也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不同的类别。如彝族舞蹈的不同类别,最具有代 表性的即可分为:阿细跳月、烟盒舞、罗作舞、打歌、花鼓舞、丝弦舞、 铜鼓舞7大类。而闻名中外的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由于艺人们的再创 造,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特色。其他如景颇族的“木脑纵歌”,哈尼族的 扇子舞、扭鼓舞,白族“绕山林”中的霸王鞭、双飞燕,拉祜族的芦笙舞, 纳西族的“哦热热”、东巴舞,藏族的中甸锅庄、德钦弦子,瑶族的铜铃 舞,苗族的跳芦笙,怒族的生产舞,傈僳族琵琶舞,哈尼族、布朗族的 大鼓舞,基诺族的竹筒舞,阿昌族“登娥罗”,德昂族的水鼓舞,独龙族 的剽牛舞,普米族的锅庄舞等。至少有约三百种舞,几百个名称,数以 千计的跳法,包括跳鼓、跳弦、跳歌、跳灯、杂跳六类。许多民族的舞 蹈不仅有整体性、群众性,而且通过节日、仪式和习俗使它们规范化、 制度化而得以世代传承。而且,作为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云南各民族 的舞蹈或多或少都保留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文 化心理特征。从这些舞蹈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部活的舞蹈艺术史, 也可以窥见一部活的文化史。
刀舞是景颇族民间男子的舞蹈。长 刀是景颇族男子形影不离的好伙伴,红 毛线织成的长刀背带,再加上五彩缤纷 的小绒球,把景颇的男子汉们打捞得英 俊又威武。长刀不仅是人们防身和劳动 的用具,还是他们心爱的装饰品,刀舞 是在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赋予刀术 劳动、战争、庆祝等社会生活内容,从 而使刀长成为—种表现思想感情的舞 蹈——刀舞。景颇族刀舞的跳法主要有3 种:—是反映生产过程的。二是反映战 争格斗的刀舞,主要形式是单刀舞,也 有双刀舞。三是节日欢庆的刀舞。
木鼓舞
木鼓舞分布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单甲、糯良、勐来、勐角、班洪等乡镇,村 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木鼓歌舞场。现沧源县有大、中、小型木鼓700多只,能跳木鼓舞、 唱木鼓歌的人很多。佤族各村寨都有一批艺人了解木鼓舞祭祀全过程并能演唱佤族拉木 鼓调,有较为突出的传承体系和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艺人。佤族木鼓舞历史悠久,传说 木鼓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是佤族的历史文化象征,它集中体现了佤族民间歌舞、文学、 艺术及宗教信仰。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 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 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阿细跳月 也称“阿西跳月”、“跳乐”。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 西山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 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 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 踹脚,旋转而舞。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主要动作有三 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 “跳三步弦”等,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 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 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 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舞 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 起舞而得名。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 孩和老人都爱跳。
孔雀作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 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 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 、晒翅、展翘、抖翘、亮翅、点水、 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感情内在含蓄 、舞蹈语汇丰富,舞姿 富于雕塑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 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有三道弯舞姿造形,手形及手的动作也 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伐,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 意境。
摩梭人的“打跳”或“锅桩舞”。甲搓舞的起源,传说是古代摩梭 人在受到外族侵犯时,部落首领发动族人在村口坝场上燃起一堆堆熊熊 大火,并围着火堆呐喊跺脚,制造声势,助长威风。打退敌人后,又围 着火堆唱歌跳舞以示庆祝胜利。甲搓舞演变成了群众性娱乐舞蹈。
今天,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欢度节日,祈祝神灵等,都要跳起欢快 的甲搓舞,青年年男女也借机谈情说爱,结交阿夏。甲搓舞舞姿粗犷, 节奏刚健明快,令人畅快淋漓。
歌舞乐《狂欢佤部落》剪影
佤族甩发舞
锅庄舞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 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 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 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 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 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傈僳族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意为“山羊的歌舞”,发源于维西县澜沧江流域,是一种群众自娱性 舞蹈。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 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参舞者分 男、女两队,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 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如果男、 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目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完。
拉祜芦笙舞是拉祜族的传统广场舞蹈,具有宗教祭祀与自娱相结 合的特点,因其伴奏乐器为芦笙而得名。芦笙是拉祜民间最为普及的 乐器,男性中无论大人小孩都必备无缺。芦笙舞也是拉祜民间最为普 及的舞蹈。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在民族节日和重大的庆典 活动中表演,要求按一定的程序跳完所有的套路,属于宗教礼仪活动。 另一种是在婚丧场合和一般娱乐场合进行,没有固定程序,可以随心 所欲,任意增减。宗教性的芦笙舞主要于农历八月十五在寨子的“神 林”里表演,春节期间在寨内家庭和广场举行。舞蹈的主持者家长或 村寨首领选定一位德高望重、舞技全面的老人或是成年人担任领舞。 主持人先在家里摆一张篾桌,桌上放一箩谷种,一对粑粑(象征太阳、 月亮),一对蜂蜡,一对香,一壶酒和一块猪肉,这便是敬献给神灵 的供晶。接着,主人为领舞的人拴线、敬酒,然后,所有的舞蹈者围 着供桌跳起了《嘎祭》,之后由一人端供桌,其余的舞蹈者跟着他跳 到了庭院外,继续跳着祭祀舞蹈,表现生产生活的舞蹈和模拟动物的 舞蹈,此时,其他的人可以随意加入到舞队中参与舞蹈。
铜鼓舞
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 种之一。2006年,铜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鼓舞是以鼓手有节奏地击鼓,由鼓点的节奏变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动作和队形变化的 一种舞蹈。其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 相同。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 饱满。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 面,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
保山县的布朗族在举行婚礼时也要“打歌”。歌舞一开始,主人用托盘端出一只煮熟的猪头, 于是领舞的人便唱起《猪头调》,接着把猪头放在堂屋的供桌上。随后,这位领舞人走到一 块空地上,弹起三弦或是吹起芦笙、笛子,带领着青年男女们绕着圆圈,边舞边唱。他们唱 的调子有《串花调》、《小翻身》、《大翻身》、《跺脚调》、《阉鸡摆尾》等。待年长者 退场后,青年男女们开始对唱情歌,一直延续到天明,人们将猪头切碎后分食,“打歌”活动才 宣告结束。
表演的程序大致是:甲队的“歌头”唱一句,甲队全体齐声应和;乙队“歌头”答一句,乙队 齐声应和。双方一问一答,唱一段歌喝一口酒,大家边唱边绕着篝火,以带有舞姿的步伐前 行,一直唱到对方答不上来为止。白族打歌的唱腔比较简单,没有乐器伴奏,调子宏亮中包 含着深沉的蕴味,所唱的内容多半是《创世纪》。《打虎歌》、《放羊歌》、《采花歌》等, 是一种歌、诗、舞三结合的具有原始风味的艺术形式。佤族的打歌,多半在节日到来时以村 寨为单位举行。人们先按男子在内、女子在外的规则围成两圈,每一队舞蹈者由吹葫芦笙的 人引导,大家边歌边舞跟在领舞者身后。在两个舞队的正中,有几个人吹笙、吹笛或是弹三 弦作为伴奏。
其二,孔雀舞的特点还通过手臂手腕、手指柔软刚韧的运用而表现出来,上述三 个部位的动作柔软而不松软,具有刚韧的内在力量。手上每个舞姿的变化柔软而 刚韧。这样的动作韵律,把孔雀温顺、善良、稳重的性格表现得十分完美。
其三,孔雀舞的特点还通过小腿动作的快速、敏捷、眼睛的灵活运用而充分表现 出来。
其四,孔雀舞以表演者的身体各部位组成优美曲雅的三道弯造型。
阿昌族舞蹈“蹬窝罗”
阿昌族蹬窝罗是古老的传统舞蹈,阿昌族民间传说;天神遮 米麻、遮帕玛创造了人类,为使人类生存下来,多次战胜恶魔, 并将生产生活方式传给百姓,尔后返回天庭。人们无法随去; 只好仰面向天,举手顿足,祈求大神不断降福人间;并将天神 传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反复吟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阿昌族舞 蹈蹬窝罗。于每年春节后两天举行。
傈僳族刮克舞
傈僳族舞蹈“刮克”又称“打转舞”,可意译为“欢乐跳”。 分支较多,流传于怒江大峡谷福贡县、泸水县的傈僳族村寨, 是傈僳族传统的娱乐性集体舞蹈。
纳西族东巴舞
纳西族东巴舞蹈在质朴原始的舞蹈形象中,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蕴藏着永 恒的生命力、深厚的内涵和民族气质,有着独特的生活气息和风格特点,是纳西族劳动 人民智慧的结晶。东巴舞是纳西族舞蹈,主要流传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 治县,有近100种套路。《东巴舞谱》是用纳西象形文字系统、详尽记录和描述东 巴舞蹈动作的一种典籍,迄今共发现6册,共记录了52种东巴舞的跳法及相关文化 信息。
刀舞的伴奏乐器,有的只用笛子, 有的用木鼓或象脚鼓,也可用硭和镲, 或是各种乐器齐伴奏。刀舞的笛子曲调 并不固定,只要有跳跃旋律的曲调就行。 但打击乐器的伴奏却有固定的格式,为 了使小硭发出半音,伴奏的人要捏着硭 敲。
清人桂馥 在《滇游 续笔》中 记载“夷 俗男女相 会,一人 吹笛、一 人吹芦笙, 数十人环 绕踏地而 歌,谓之 踏歌。”
哈尼族棕扇舞
《棕扇舞》是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人们 手拿棕榈叶,充当能为民族带来吉祥幸福的白鹇鸟羽翼,在 具有舒缓、柔美特点的乐曲伴奏下,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 漫步、四处窥探等自然形态。舞蹈动作古朴、细腻,充分表 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基诺族大鼓舞
怒族达比亚舞
“达比亚舞”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流传在怒江州福 贡县的各怒族村寨。达比亚舞以舞者手持“达比亚”边弹边舞 为主要特征。“达比亚”是怒族的传统乐器,形似琵琶,四弦。 达比亚舞蹈的上身弹奏姿态非常丰富,有左右高弹、平弹、低 弹、背弹、反弹等等不同姿态。舞步比较规范,有两种主要风 格:一是双膝屈伸带送胯动律的踏、点、刨、磋;勾,其屈伸 较为明显;二是屈伸带转身韵律的踏、点、刨、磋、勾,磋、 屈伸较小。
孔雀舞
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 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 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 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 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
其一,表现在膝部柔韧的起伏。这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共同特点,也是孔雀舞的特 点,在变化万千的动作过程中,膝部始终是带韧性的起伏,但这种起伏又不是机 械的平均起伏,而是随着内在和外在的感情变化而变化的。如主力腿立直时稍快, 而下蹲时期稍慢;在膝部稍直和半蹲的起伏中是带韧性的。这样,使孔雀舞显得 非常优美内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