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杂合”翻译策略——以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的意象翻译为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常青[1] 韩晓宝[2] 王晓军[1]
作者机构: [1]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2]宁夏医科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宁夏银川750004
出版物刊名: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92-19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杂合 意象翻译 《金锁记》 张爱玲
摘要: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之一,作为"杂合"翻译策略的倡导者,他认为,翻译过程必然会涉及语言和文化这两种形式,其对译者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两种语言文化成分的保留使译文本身也具备了"杂合"性。
对张爱玲《金锁记》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并以其中的意象翻译为例,可以充分证实"杂合"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杂合"翻译策略在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更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