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issue例子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issue例⼦的问题
谈issue中例⼦的问题
在robinii关于例⼦问题的⼀些建议的启发下,我对于例⼦的各种问题深⼊的思考了⼀番,总结出来⼀些东西献给⼤家。
1.例⼦的必要性&重要性
在谈如何选择和应⽤例⼦之前应该先明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在issue中使⽤例⼦,为什么说例⼦对于issue⼗分重要。
只有考虑清楚了这个前提,⼤家才会对例⼦的问题给予⾜够的重视,也才会有兴趣继续看我后⾯的内容。
1.1ETS的要求
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同学发贴要求评分,其实,要想知道⾃⼰的⽂章属于多少分数的范围,只要看看ETS对于AW的评分标准就可以了。
⽽我相信,仔细研究了评分标准这个最有指导性的⽂献的同学并不多,这也就是很多再三强调的问题反复出现,重要问题得不到重视的原因。
如果⼤家仔细看过评分标准就会发现,issue从6分到2分的标准中⼏乎第⼀条都是对于例⼦的要求,如下:
SCORE 6
Develops a position on the issue with insightful reasons and /or persuasive examples
SCORE 5
Develops a position on the issue with well-chosen reasons and/or examples
SCORE 4
Develops a position on the issue with relevant reasons and/or examples
SCORE 3
Is weak in the use of relevant reasons or examples
SCORE 2
Provides few, if any, relevant reasons or examples
可以看出对于例⼦的使⽤是issue评分的⼀个重要标准,⽽从出现的位置(第⼀条)来看,甚⾄我们可以说它是⾸要的评分标准。
不只是举出例⼦就可以,还要看你例⼦是否使⽤得好,是否是insightful,是否是well-chosen。
最官⽅的红头⽂件尚且对这个问题如此重视,我们怎能不仔细的考虑考虑呢。
所以,例⼦重要的第⼀个依据就是――ETS官⽅评分标准。
***有些同学可能对于这些标准中的”and/or”⼼存疑惑,可能会有“⼈家说or不就是可以不⽤
例⼦?”的疑问。
这个问题从逻辑上的解释我会在1.2中进⾏,这⾥先做⼀个⽂字上的分析。
按照and/or的意思去分析,会有三种结果,⼀是取and,就是两者都有两者都⽤,对于两者都做考查,这个是绝⼤多数的情况,⼤家也很好理解。
⼆是取or,选择reasons⼀⽅,这就是同学们疑问所在,是否可以不⽤例⼦只⽤reasons,好,这⾥我先不解释,⽽是让步⼀个,就算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接下来看。
三是取or,选择examples⼀⽅,然后问题出现了,如果你同意第⼆个可能,那么你当然要同意这第三个可能的存在,但是,如果不⽤reasons只⽤例⼦的话就是说,我们交代⼀个论点,然后下⾯⼏个例⼦,再交代⼀个论点,然后下⾯再⼏个例⼦。
这是很荒唐可笑的事情。
从没有见过不加解释和论述,也就是reasons的内容,只⽤论点+例⼦就能把问题交代清楚,⽽⽂章获得⾼分的情况。
因此,如果三你不认同的话,⼆也不成⽴的。
所以,我认为,ETS如此措词不过是为了严密谨慎⽽已,不是给你理由不使⽤例⼦。
2.2论证上的必要性
从评分标准⾥⾯我们就可以看出develop a position需要reasons和examples两个要素。
reasons 可以说是对于论点的分析解释等内容,姑且称之为“理论⽀持”;⽽examples则是各种⽀持论点的例⼦,姑且称之为“事实⽀持”。
相信⼤家都明⽩“理论⽀
持”部分的重要性,issue 看的就是你的说理,看你能否把道理论述清楚,如果缺少了这个“理论⽀持”的说理部分,只剩下光秃秃的论点,相信最多也只能达到2分的评判标准⽽已。
这个问题不是此⽂的重点,所以这⾥就不展开了。
我们的重点是例⼦,“事实⽀持”的部分,可以说这个部分和“理论⽀持”的部分是同等重要的。
我们可以这么看,我们的论述要说服的对象是⼈,⽐如,判卷⼈,⼈们的思维中不只是有理性思维还有感性思维,⽽常常感性思维在判断中起到了很⼤的作⽤。
所以,⽆论你的“理论⽀持”部分把道理分析的如何透彻,如果没有实例的⽀持,如果没有给⼈⼀个感性的概念,是很难取得他⼈完全的赞同的。
⽐如说:我们要为“××钙”宣传,从理论上我们可以说,⼀,此钙⽐同类产品更易于被肠胃吸收,具体可以论述此钙为如何如何
的离⼦形式,⽐其他钙如何如何好⼆,此钙⽆其他钙的毒副作⽤,具体可以论述此钙通过了什么什么验证做了什么什么实验,三,此钙的效果⽐其他钙要好的多,具体可以说对于⼉童促进⽣长,对于中青年提⾼抵抗⼒,对于⽼年补充钙流失。
如此这般blah blah了⼀堆,让⼈看得云⾥雾⾥的,半信半疑,效果不佳。
但是,如果你举出了具体的例⼦,⽐如,著名影星张三就选择服⽤此钙,⽽且,著名歌星李四也对此钙也⼗分满意,另外,著名球星王五使⽤此钙后⾝⾼暴长,因此打⼊NBA等等,然后让这些⼈现⾝说法⼀下。
通过这样的实例你要说服的对象对于你的观点的认同感会⼤⼤的加强。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如果没有具体的实例的⽀持,任你把理论说的天花乱坠也不容易让别⼈同意你的看法,反⽽会因为纯理论性论述的枯燥乏味⽽让⼈反感。
总⽽⾔之,例⼦是论证过程中必要⽽关键的⼀环,没有例⼦会让你精彩的理论成为空话,降低影响⼒,⽽有了例⼦的锦上添花,会让你的论述更加完善,更有说服⼒。
因此,我们对于例⼦的重要性不能不给予⾜够的重视。
3.3西⽅思维上例⼦的重要性
从⽼外的很多议论性的⽂章和书籍中能够看出,他们对于detail和specific以及具体例⼦的重视。
例如在Ian Johnston 的Guide to the Marking of Written Assignments⼀⽂中就有这样的强调:Use hard evidence, that is, facts which are reliable, typical, up-to-date, and accurate. ⽽且,他们⽂章中对于例⼦的使⽤很多时候已经到了惊⼈的地步,常常是⼀个观点的提出后⾯要举出N个具体例⼦来⽀持。
记得⼩的时候第⼀次见到这样的论述⽅法是在⼀本叫《潜能成功学》的书上,为了⽀持作者的论点,⼈有极⼤的潜能,作者举出了⽆数个例⼦,如⽗亲为了救⼉⼦抬起了⼏吨重的卡车,⼈掐死鳄鱼的例⼦;他的学员⼿劈⽊板,踏过炭⽕的例⼦;还经常举出他⾃⼰的例⼦等等,感觉很多时候⼀个论点只占据很⼩的篇幅,⽽做为⽀撑的例⼦却占据了⼤部分的篇幅。
同样,在很多西⽅的畅销书,⼀些报刊杂志的⽂章当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规模例⼦的使⽤。
虽然不能说例⼦⽤的多,⽂章论述就⼀定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例证的⽅法达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且通过这样的现象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例证的强调和偏爱。
所以,远的不说,为了AW的写作,我们也应该学习和养成这种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同时也要学会这种⽤例⼦来证明观点的写作⽅法。
P.S.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引申⼀下。
由于东西⽅⽂化和思维上⾯的差异,我们常常忽略理性思维的问题。
我们习惯了“假⼤空”式的论述:国际形势⼀⽚⼤好,国内形势⼀⽚⼤好,所以×××问题也是⼀⽚⼤好;在×××精神的⿎舞下,在×××理论的指导下,在×××的带领下,×××问题⼀定会得到解决,×××⽅⾯⼀定会得到发展;在×××的制度下,在×××的社会中,任何问题都能克服,任何⼯作都能够完成…………说来说去看上去是论述了⼀堆,但是其实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问题如何解决,为什么能解决,什么时候能解决⼀点都没有说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只是依靠着情感上⾯的冲动来议论问题,常常说得⾃⼰热⾎澎湃,说得⼤家群情激昂,但是仔细考虑⼀下,对于问题的看法既⽆根据⼜⽆条理。
不要认为这是传统的问题,⽂化的问题,与⾃⼰⽆关,其实很多同学的习作中已经暴露了这个问题:说不出条理说不出头绪,⾃⼰明⽩却⽆法让他⼈明⽩,说了⼀堆虚⽆飘渺的空话,具体内容⼀点没看到。
可以看出我们的问题不只是出现在例⼦的使⽤上⾯,⽽是整体的论述上⾯的问题。
希望能够引起⼤家注意。
2.例⼦的好处
其实例⼦的使⽤对于我们的issue⽂章是有莫⼤的好处的。
所以,即使我们不是为了上⾯论述的必要性,也要为了例⼦带来的好处⽽来注意例⼦及其使⽤的问题。
1.1论证⽅法的多样性
AW不只是要求词汇和句式的多样性,对于论证⽅法也有同样的要求的。
词汇的单调会显得语⾔贫乏,句式的单调会显得语⾔⽣硬,⽽论证⽅法的单⼀会显得思维死板。
论证⽅法的单⼀,就像词句的单⼀⼀样,也会给你的⽂章带来负⾯的影响。
所以,除了原因的分析理论的说明这样的纯说理式的论证⽅法之外我们⼀定要注意运⽤例证法。
这样才能避免论证⼿段的单⼀,显⽰出⽂章论证⽅法的多样性。
2.2弥补理论不⾜
很多时候,纯说理的论述⽅法会有不⾜,这时例⼦的应⽤可以弥补⼀些说理的缺陷。
说理枯燥乏味
理论性的内容总是缺乏吸引⼒的,⽽说理的内容过多会让读者感觉乏味和厌烦。
这时适当的举出相关的实例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让读者能够继续欣赏你的⽂章,分享你的想法。
这⼀点正符合issue185的观点,scandal⽐speakers or reformers的⼿段更能吸引⼈们的注意。
所以,⾄少是在吸引读者注意⼒⽅⾯,例⼦起到了很⼤的作⽤。
问题复杂不易说清
有些问题本⾝就是纠缠不清,难以表述清楚的。
这样的时候继续苦苦的说理反⽽起到负⾯的效果,让⾃⼰的思路更乱,让读者更难理解。
如果举出更为直观的便于理解的例⼦,这样的问题就能迎刃⽽解了。
⽐如说,跟⼀个从没见过⼤象的⼈描述⼤象,说来说去可能他/她还是不能理解,不过如果你拿出⼀张⼤象的图⽚,他/她就会明⽩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物了。
理论⽆话可说
有时对于⼀个题⽬你提出了⼀个论点,但是却发现不知道如何表达,找不到合适的reasons。
这种情况我⼀般的做法就是把论点⽤更长⼀点的句⼦解释⼀遍,然后⽤例⼦来弥补说理的不⾜。
其实,这样的情况常出现在限时写作的时候,因为时间有限,
想不出很好的理论内容来⽀持论点,那么不如找个好⼀点的例⼦,这样说理⽅⾯的缺失就能得到补⾜。
3.3字数问题
其实,不想这样说,但是,这确实也是存在的问题。
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增加字数。
有时,字数实在是太少的时候,⽤例⼦来补⾜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是,要注意,这样的⽅法不适⽤于所有⽔平的同学,⽐如,已经写了500多字还算合格的⽂章的同学,就不要在例⼦上⾯废话来把字数增加到600以上。
⽽且,注意不要把例⼦写成全是废话,为了增加字数⽽增加字数,这个问题我将在4.3.2讨论。
3.例⼦的选择
明确了例⼦的重要性和好处之后我们来看例⼦的使⽤问题。
使⽤例⼦的第⼀步就是例⼦的选择问题,如何选择出最好最适合最⽀持论点的例⼦呢?请看下⾯的论述:
⾸先⼀定要选择主流的媒体,权威的刊物上⾯的真实的,准确的,得到证实的资料。
不要使⽤道听途说甚⾄歪曲窜改,胡编乱造的例⼦。
记得我⼤⼀参加辩论会的时候,对⽅⼀个⼆辩竟然使⽤电视剧中的例⼦,说秦始皇为了阿房⼥建造阿房宫云云,让⼈哭笑不得。
这样的例⼦只能让你的⽂章显得胡说⼋道。
⽽某些没有办法的时候⾃⼰编造例⼦的情况(将在4.6中论述)先不算在内。
3.2选择有代表性的例⼦
要选择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有普遍意义的例⼦。
不要选择那些不是很重要,没有⾜够的⼒度揭⽰问题的例⼦;不要选择那些没有代表性,不具备普遍意义的例⼦,⽐如很⼩概率的事件,很少数地⽅出现的事件。
从argument的思路上⾯⼤家很容易可以分析出这样的例⼦的害处,这⾥不多说了。
3.3选择有时效性的例⼦
要注意例⼦的时效性,⼀定要与你论述的问题相符合。
⽐如说你要说明现代存在的问题,⽽你举出妇⼥裹脚的例⼦,这就是没有时效性,已经是失效的过时的例⼦了。
反之亦然,对于过去问题的论述也不能选择现代的例⼦。
因为时间的差异可以带来很多的变化和不同,会让你的例⼦难以⽀持你的论点。
关于这点,同上⾯,可以⽤argument的思维来理解⼀下。
3.4选择符合题⽬的例⼦
我觉得例⼦是否合适“fit”⾸先要从⼤的⽅向上⾯看,也就是,是否符合你写的题⽬。
⽐如说,上次同主题的题⽬issue185,本来说讨论丑闻scandal的问题,有的同学举的例⼦却是⼀些绯闻,隐私,甚⾄只是有关名⼈的⼀些故事;再⽐如issue130本来讲的是⼉童的socialization*的问题,有的同学却举出了社会前进的例⼦。
显然这样的例⼦从⼤的⽅向就已经“unfit”了,更不⽤说能否⽀持他/她的论点了。
所以,例⼦的筛选要⾸先从⼤的⽅向开始,选择出符合题⽬的范围的例⼦来。
* Socialization, process by which people, especially children, learn acceptable and unacceptable behaviors for a given environment.――from MSN ENCARTA
3.5选择符合论点的例⼦
例⼦最直接的作⽤是⽀持你的论点,所以,选择例⼦的下⼀步就是筛选出符合⾃⼰的论点的例⼦。
⽽曾经见到⼀篇
issue207,⼀个分论点是典礼和仪式可以帮助社会、⼈群定义⾃⾝。
⽽举出的例⼦却是海外游⼦期待回国,对于论点明显
是“unfit”的,⽆法有效的⽀持和证明所提出的论点。
这样的例⼦举了还不如不举,反⽽影响了你的论点的正确性。
所以,选择论点上⾯⼀定要注意符合你的观点。
例⼦不仅仅是符合题⽬论点就算是可以的,还应该注意例⼦要有新意,需要creativity。
很多同学为了省事,选择的例⼦都是被⽤滥了的例⼦,⽽⼜不能更有创意的表达出来,导致很多⽂章看起来是千篇⼀律的,这样被判雷同的可能性就⼤⼤增加。
即使不被判做雷同,判卷⼈在看过千百个同样的例⼦后,对于你的例⼦会感到⿇⽊和厌烦,以⾄于对于你的⽂章的印象也受到影响。
所以,⼀定要注意在选择例⼦的过程找到新颖的属于⾃⼰的例⼦。
4. 例⼦的使⽤
选择好合适的例⼦之后就是例⼦的使⽤问题了,有了好的例⼦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论证,更重要的还是要看你对于例⼦的使⽤。
请看下⽂:
4.1 例⼦使⽤的准确性
这个是robinii在第⼀期的同主题中提到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
4.1.1 名词的准确
引⽤的⼈名,地名,书名,时间等名词⼀定要准确。
曾经在⼀篇习作中看到将Nostradamus 拼成Notradamus,⽽且将Nostradamus预⾔的时间写错,另⼀篇习作将Jordan拼成Jordern。
这样的问题⽐词汇的拼写错误问题更严重,因为⼀般你所举例中的⼈物都是为⼈们多熟知的⼈物,所以⼀旦在这样的地⽅出错会很容易让读者认为你的态度不认真,从⽽对整个⽂章的
印象⼤打折扣。
所以,对于这样的低级错误⼀定要避免。
4.1.2 翻译的准确性
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些中⽂例⼦的翻译上⾯出现的Chinglish的问题,⽐如说robinii提到的把⿊哨翻成“black whistle”的错误。
要注意我们的判卷⼈是⽼美,所以不要仅仅是让中国⼈能看懂你的例⼦就⾏了,主要是让⽼美能够理解你的例⼦。
我觉得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办法,⼀是对于你的例⼦不要造词⽽是从意义上来解释,⽐如说把⿊哨问题表达成“soccer
scandal”“referee scandal”等,⼆是如果造词,后⾯⼀定要紧跟着详细的解释⼀下,让⽼外能够理解。
这个问题还是很值得重视的,否则即使是很合适的例⼦,却让⽼美看的⼀头雾⽔,估计效果也不会好的。
4.2提出例⼦的时机
例⼦在⽂章中出现的位置,或者说例⼦提出的时机也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例⼦的不同位置给论证带来了不同的变化,⽽对于不同的论证过程,也应该随之选择适合的举例时机。
⼀般来
说,我认为例⼦的位置有三种:
4.2.1论点前
这样的⽅法⽐较少见,多⽤在⽂章的开头,以⼀个⽣动的例⼦引起读者的兴趣,或者让读者注意到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你的观点。
记得新东⽅的⽼师就曾经讲过这样的开头⽅式,⽽我⾃⼰也曾经尝试过,效果还算是不错的。
这样的⽅法毕竟新颖,让⼈感觉别具⼀格,但是有⼀定的风险,要注意两个问题,⼀个就是放在开头的例⼦⼀定要吸引⼈⽽⼜能明显的暴露出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的。
另⼀个问题就是这样的例⼦⼀定要简洁的表达出来,不要把开头弄的太长。
4.2.2论点后论据前
⼀般来说,这样的⽤法也⽐较少,适⽤于⽐较难懂,不容易论述清楚的问题(⽐如抽象的题⽬)上⾯。
先提出你的观点,然后以⼀个例⼦引出你的论述(观点,××××,下⾯我们先来看⼀个例⼦,××××,从这个例⼦可以看出××××,因为××××,所以
××××)。
这样做的好处如2.2.2所说,便于让⼈明⽩你所论述的问题,在读者对于你说的问题有了认识之后再提出你的论据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要注意,⼀定要举有普遍意义的例⼦,不然会让你后⾯的论述显得以偏概全。
⽽且,例⼦也是要简单易懂,引⼈注意的,如果你论述的问题本⾝就很抽象,⽽例⼦⼜是难懂的,这样的举例⽅法会适得其反的。
4.2.3论据后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合理的举例⽅法。
在你提出了论点,⼜⽤论据对论点进⾏了深⼊的分析和解释之后,提出具体的例⼦来深化你的论述。
例⼦既可以直接⽀持论点,也可以⽤来证明你的论据。
要将论点论据例⼦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最⼤的效果。
4.3例⼦的表达
知道了例⼦提出的位置,我们还要考虑例⼦的表达上⾯的问题。
我觉得,例⼦的表达⼀定要简练⽽有效,这⼀点涉及到两个⽅⾯,内容的有效和语⾔的简练。
4.3.1 内容的有效
⼀个例⼦涉及到的⽅⾯⼀般很多,要选择例⼦中最符合论点的内容来论述,其他的内容就不要⾯⾯俱到的全部提出了。
⽐如对于SARS的例⼦,有关的内容很多,如果你要证明的论点是流⾏病能够引起严重后果的话,你只需要交代死亡⼈数,⾦钱损失,影响范围等内容就可以;如果你要论述的是政府不应该隐瞒信息的问题,你只需要交代中国政府对于信息的隐瞒以及导致的后果等等;如果你要证明的是当今社会需要合作的问题,你只需要交代多个国家的实验室联⼿研究SARS的内容,依此类推。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敲⼏个字点⼏下⿏标你就可以找到⽆数相关的内容,⽽千万不能为了凑字数⽽把你找到的内容全都写出来,⼀来让⼈分不清
头绪,到底哪个⽀持了你的论点?⼆来让⼈对你的写作态度,(懒,不加筛选)甚⾄整篇⽂章的印象不好(凑字数,写废话)。
不加选择把⼤段的原⽂照搬的既是对你⾃⼰不负责任,也是对于判卷⼈不尊重的⾏为。
所以,对于例⼦重点内容的筛选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4.3.2语⾔的简练
在3.3中曾经提出了例⼦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加字数的问题。
这⾥要说的是不要为了增加字数⽽增加字数,在例⼦⾥⾯写废话的问题。
⽐如说,⼀些著名的例⼦,已经家喻户晓了,不需要再仔细的介绍背景和⼈物的⾝份等内容,⽐如
Watergate,Zippergate,没有必要再说,这是发⽣在什么国家什么年代什么历史背景下,主⼈公是多少多少任美国总统,这个总统以什么著称,有什么政绩等废话。
就是说,语⾔的使⽤要讲究效率,浪费笔墨于⽆关内容只能降低整篇⽂章的效率,显得⼜臭⼜长,⽽不会让你的⽂章变得充实的。
⽽且,对于关键的内容的陈述也要注意简练,不要⼀句话或者⼀个意思翻来覆去的说,能⼀句表达清楚的绝对不要⽤两句。
举⼀个苏轼和他的学⽣的例⼦,⼀⽇苏轼及其学⽣看到⼀匹惊马把⼀条躺在路中间休息的黄狗踩死了,就此他让弟⼦们描述,⼤部分⼈都写得⼗分罗嗦,最终苏轼⽤了六个字就表达清楚了:逸马毙⽝于道(这个例⼦也曾被安到欧阳修,王安⽯⾝上)。
所以,我提倡⼤家把例⼦浓缩到⼀两句话的长度,然后多⽤笔墨来分析总结。
4.4对于例⼦的分析和总结
例⼦不是简简单单的仍出来就可以了,要记得例⼦的作⽤是要⽀持和证明论点,所以对于例⼦⼀定要有分析:这个反应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和我的论点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我是怎么理解的等等。
这样才真正达到了例⼦的⽬的和价值。
如果只是把例⼦放到⽂章⾥⾯就不管了,让读者⾃⼰去想你要⽤例⼦表明什么,那么你的例⼦就⽩举了。
所以,⼀定要对例⼦分析和总结,⾸先是要准确的分析出来例⼦告诉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如说举出了冰⼭融化的例⼦,你就要分析,例⼦表明的问题是全球⽓温上升的问题。
然后,要把问题联系到论点,提出你的看法,⽐如,对于上⾯的例⼦,你可能会论述,正因为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努⼒于控制温室⽓体的排放,然后扣到你的论点,例如⽀持所有国家参与签订京都议定书。
4.5 对于多个例⼦的组织
对于⼀个论点你可能会举出不只⼀个例⼦。
你可能会分⾓度分层次的举出多个例⼦。
那么对于这些例⼦⼀定要有效的组织起来,形成⼀个有机的整体,⽽不要只是堆砌出很多事实⽽已。
像我在最后给出的⽂章中所说的It is too easy simply to number them, but then our essay begins to sound like a mathematical exercise.我认为,⾸先,要明确例⼦的顺序和层次,⽐如说,从古到今,从⼤到⼩,从轻到重等等,或者是例⼦的逻辑顺序,⽐如你提出的⼀个例⼦是另⼀个例⼦的前提,那么就要把前提放在前⾯来写。
然后,例⼦与例⼦之间⼀定要有过渡和衔接,⽐如说,“看完了经济领域,现在让我们看看教育领域的例⼦。
”之类的语⾔。
通过这两个步骤把所有的例⼦紧密的联系起来。
4.6编造例⼦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本不想讨论的,但是,⼀些情况下,这样的⽅法成为了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还是交代⼀下⽐较好。
因为考场的时间有限,很多时候我们⽆法迅速的回忆出⾃⼰所知的适合的例⼦,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相关的例⼦。
那么怎么办呢?只好⾃⼰编造例⼦了。
下⾯有⼏种⽅法:
4.6.1编造⾃⼰的例⼦
我觉得这个⽅法⽐较保险。
其实我们以前中学的时候就经常使⽤,就是编造⼀些⾃⼰亲⾝经历的(当然,实际上是没有经历过的)例⼦。
把可以证明论点的⼀些想法编成故事,安在⾃⼰⾝上。
这样没有⼈可以去考证,所以也就不容易被⼈发现。
所以,推荐这种⽅法。
4.6.2编造名⾔
这种⽅法也是不错的。
把⾃⼰要说的话安在别⼈的⾝上,⽽这个⼈可能是不存在的。
⽐如说专才通才的范⽂中的写法,As the head of Pharmacology at my university once said (and I paraphrase)。
这样的例⼦同样是⽆法考证的,因为你的学校是否有药理学专业,是否有这么个药理学的头头,他是否说了这样的话判卷⼈没有兴趣也不可能知道,所以,这种⽅法也是⽐较保险的。
4.6.3编造⼈名
举出并不存在的⼀些权威的话来证明你的观点。
⼀种⽅法就是刚刚说过的,说成是⽐较模糊的某某教授之类的。
另⼀种就是举出具体的⼈名,这样可信度更⾼⼀点。
关于这点,记得新东⽅的⽼师曾经教过,要编印度⼈阿拉伯⼈的名字,多⽤⼀些h啊j啊k啊等没⽤的字母来编名字,⽐较像⼀点。
但是这种⽅法⽐较危险,对于⼀个纯西⽅⼈,当然不容易发现你说的名字的错误,不过,如果判卷⼈就是印度籍或者阿拉伯籍,那么你就撞在枪⼝上了。
要我说,编中国⼈的名字⽐较好,呵呵。
4.6.4编造数据
对于⼀些问题你可能想要举出具体的数据,以增加可信度。
对于这样的编造,同样是新东⽅⽼师的建议,⼀定要有零有整,精确到⼩数点后⾯两位。
这个⽅法感觉理论上可⾏,当然,同样的,如果你举的数据正好是判卷⼈所了解的,你的编造是必败⽆疑了。
1,2两种还是可以使⽤的,但是3,4两种风险⽐较⼤,需要谨慎使⽤。
但是⼤家要注意的是,这种投机取巧的⽅法只是权宜之计,不要依靠这样的⽅法来进⾏你的论证,也不要对这样的⽅法抱有侥幸的⼼理。
脚踏实地的准备和积累例⼦是最重要的。
最后的最后,本想总结⼀下,但是,感觉前⾯说的已经差不多了,那么就以⼀篇关于例⼦使⽤的⽂章来收尾吧。
希望⼤家注意例⼦的重要性,学会正确有效的使⽤例⼦,写出成功的AW⽂章来。
Composition Patterns: Using Examples
One of the most impressive forms of argument (which is not really an argument at all) is to use examples of whatever it is
we're talking about.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orms of discourse and we use it constantly, even in the most informal discussions. Ask people what they mean, and they will surely answer with an example, an illustration.
When writing an illustration or example assignment, we will have to decide how many examples will be enough to make our point and then, if we use more than one, in what order should we use them. Do we work up to the most persuasive point or illustration, or do we begin with that and then fill in with more details? No one pattern will work all the time, and it's going to depend on the argument we choose to back up with examples. You'll also have to decide when to stop. If you're trying to
define what it means to be a good teacher, how many examples of good teaching do you have to give before you make your point? You need enough examples to make a valid point, but not so many that your reader will put down the essay and walk out the door.
Be careful of the transitions you use to connect your examples. It is too easy simply to number them, but then our essay begins to sound like a mathematical exercise. If it helps to organize your paper, you can number your examples at first and then go back over the paper and provide other transitions (another advantage of word-processing). Get in the habit of providing steps, though, from one piece of the puzzle to another.
from the Purdue University Online Writing Lab -- edited by Tomasz Szczegó?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