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榆社阿胶熬制技艺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第3
期一、榆社阿胶的历史与文化
阿胶性平味甘,具有滋阴、润燥、养血止血之功效,属中国传统中药处方,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药上品。
由于阿胶在食用和药用方面的神奇功效,备受历代帝王的青睐,将其列为贡品之一,至今中医处方尚可见到“贡胶”字样。
榆社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盛产多种名贵中药材,曾有“药材之乡”的美誉。
梓荆山上放养的毛驴以及被民间称之为“仙水”的梓荆山泉水,成为榆社阿胶的主要原料。
此外,榆社熬制阿胶历史悠久,早在3500年前的商朝,榆社人民就用自己的智慧将牛皮、羊皮等熬制成最原始的胶形态,从而“胶之型,始于榆社”的说法由此传开,至今仍保留着古法手工熬制技艺。
1.历史渊源。
作为“榆社三宝”之一的榆社阿胶,选材精
良,具有独特制作技艺、产品特征。
隋唐时期流传至今的“古法”制胶技艺,承载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内涵底蕴。
民间相传,有位长者常在梓荆山上采药,并在民间行医。
他收购百姓丢弃的驴皮,熬制成胶状后手工搓成丸,称之为“驴皮丸”。
百姓们尝试服用期间,身体强劲有力,鲜有病痛,便向长者请教熬制方法,开始自家熬制。
据记载,制胶主要的原料为驴皮和水。
榆社梓荆山上生长着丰富的中药材,山上放养的毛驴体质健壮,被认为是熬制阿胶的上等原料。
梓荆山泉水经地下岩石和砂砾层滤过,不但起到清洁作用,同时带入钙、钾、镁、钠等矿物质,被民间称为“仙水”,泉水与驴皮配合熬制成胶有利于药效发散,不易变形变质。
经由榆社历史悠久的传统古法熬制产出的阿胶口感纯正,品质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是补血养血之上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的熬制方法就这样代代相传,为了制作和服用的便捷,“驴皮丸”从丸状变成块状胶状体。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榆社阿胶厂建成后,民间熬胶的传统才慢慢消失。
榆社特有的地理环境与水质、不断探索发展的精湛技艺、卓越的医疗价值,形成了榆社阿胶独特的医药产业文
化。
2.制作工艺。
《本草乘雅半偈》中记载了阿胶的制作过程:
“煮法必以乌驴皮,刮净去毛,急流水中浸七日。
入瓷锅内,渐增阿井水,煮三日夜则皮化。
滤清,再煮黏稠,贮盆中乃成尔。
冬日易干,其色深绿且明燥、轻脆。
味淡而甘。
亦须陈久方堪入药。
”榆社阿胶的具体生产技艺和制胶技巧,至今仍是企业的核心机密,但大体的发展模式和生产过程有资料可查。
榆社阿胶民间相传的家庭作坊式的“古法”熬制技艺具体流程为“优选放养在梓荆山上的毛驴,取皮浸泡在水中五日左右,剃毛除垢再浸泡数日,切块;加梓荆山泉水,倒入金锅、银铲搅动;加人参、当归、黄芪、甘草诸药汁,再加冰糖、绍酒、豆油,桑木温火煎炼;三天三夜后冷凝、切块,先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反复挤胶、‘出汗’;再经过九九八十一天阴干即为成品,成品以呈琥珀色、半透明、味甘、气清香为优。
”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榆社阿胶熬制技艺不断改进,历代相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家庭作坊式的制胶模式逐渐演化为土法式制胶技术,包括整皮、浸泡、除杂、泡皮、铡皮、化皮、打沫、过滤、熬汁、出胶、炼胶、凝胶、切胶、晾胶、干燥、储藏等50多道工序流程。
自榆社阿胶厂1958年建厂后,经过传承人和医学专家的不断生产实践,现代化的熬制工序和技艺出现:“泡驴皮,洗驴皮,蒸球化皮提取,去水分,高度浓缩,分离水分,沉淀阿胶,浓缩阿胶,冷凝胶,切胶,晾胶,擦胶,内包装,外包装,成品阿胶。
”
3.医药价值。
阿胶的药用记载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本草
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阿胶补血止痛之功能,自
1963年以来开始收载于历版《中国药典》中。
阿胶含有充足
的胶原蛋白、水解产物和微量元素,氨含量为16.43%,水解后生成多种氨基酸,包括10%的赖氨酸、7%的精氨酸、2%的组氨酸等。
其药性温和,具有补血补温、滋阴润燥的功效,同时还具有提高抵抗力和睡眠质量、美白养颜的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榆社阿胶熬制技艺调查研究
强亚莉
强亚雄
常
青
摘要:山西省榆社县地处太行山中段,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自古盛产中药材。
榆社阿胶与瓷器、茶叶、丝绸齐名,为“四大国礼”,熬制技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古法手工熬制传统,其蕴含的医药价值与文化内涵光彩夺目,2009年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医药文化,本文对榆社阿胶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总结。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榆社阿胶;熬制技艺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第二批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社会学学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榆社阿胶熬制技艺资料调查收集整理》论文。
作者单位:强亚莉,晋中学院中文系;强亚雄,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中药系;常青,晋中学院体育系
运营指南
63
榆社阿胶成品为长方形和正方形,表面色如莹漆,黑褐色有光泽,质硬而脆,面平如镜,断面光亮如琥珀,捣成碎块后,对光视之,呈棕色透明,易保存、夏不软、不变质。
其性味甘平,具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毒的能力。
在中医学研究领域,其为补血良药,强心补肺,是治疗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心悸燥咳等症的主药。
此外,榆社阿胶常与多种药材同用,用于血虚萎黄,治疗贫血白细胞缺血症等,对于久虚泻痢、骨蒸热、崩带漏下疗效甚佳,也是治疗妇女先兆性流产的圣药。
二、榆社阿胶的传承与发展
榆社阿胶熬制技艺作为活态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传承,一般采用的是师徒相继,口传身授的自然传承制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榆社阿胶熬制技艺在民间百姓中传承与发展,自1958年榆社阿胶厂建厂投入生产后,民间百姓家中熬制阿胶的历史随之结束,转由当地企业传承发展。
1.自然传承。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榆社阿胶熬
制技艺的传承史料无法考证。
从榆社阿胶厂建厂之后的自然传承谱系较为明晰。
在1958—1981年,第一代传承人王玉金以及老师傅们反复在民间走访调查,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在他们的努力下,榆社阿胶熬制这一古法技艺才得以传承。
其间,改进工艺设备,开始将胶类产品多元化生产,研制生产龟板胶、鹿角胶、二仙胶、参芪阿胶、阿胶参茸浆、阿胶远志膏等产品,所生产阿胶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
1982—1995年,时任厂长的杨庆文,不断进行技术的革新和产品的开发,成为了榆社阿胶现代工艺的奠基人,这一时期阿胶产品因其工艺精湛、品质优良,多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1996—2005年,时任车间主任的张更维、王颜文等人,对榆社阿胶的熬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6年至今,现任天生制药(原榆社阿胶厂)总经理助理的王俊田被确认为晋中市榆社阿胶熬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产业化传承。
目前,当地有山西天生制药有限责任公
司和山西晋胶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两大生产企业,他们结合现代医药学工程和标准化处理,不断进行技术的改革,使榆社阿胶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种类渐趋多样化。
从“紫金山泉”牌阿胶独领风骚到参芪阿胶胶囊、阿胶生化膏、阿胶远志膏等系列产品百花齐放,再加上阿胶冲剂、阿胶含片等功能性食品的有益补充,“榆社阿胶”的品牌名扬全国20多个省市区。
2017年6月,晋胶进入香港市场首发仪式在榆社县举行,山西晋胶健康有限公司首批200箱、约25万美元的阿胶糕进入香港市场。
2017年9月,山西天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阿胶获得“首批山西名药”殊荣。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榆社阿胶的产业化之路
随着文献资料的损毁或者散佚、传承人的老去或者改
行,活态的民间传统技艺也在不断地消失,因此,国家和社会对于“非遗”工作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
对于榆社阿胶熬制技艺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将阿胶文化与晋商文化相关联,使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打造“非遗”视角下榆社阿胶现代化产业化之路。
山西天生制药有限公司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优质阿胶系列产品及中成药的生产基地。
天生制药作为榆社阿胶的企业传承人,秉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不仅把“榆社阿胶”的产品技艺传承下去,还致力于对阿胶进行产业化的研发创新,坚持“开发遗产和保护遗产同样重要”的原则,通过产业化市场化的手段促进“非遗”的传承。
此外,随着国家把中医纳入发展战略规划的机遇,依托“互联网+医药”的模式,打造榆社阿胶互联网品牌,完成了线上线下的品牌建设,使榆社阿胶这一文化品牌愈发闪耀。
2006年成立的山西晋胶健康有限公司,始终以重振榆
社阿胶的辉煌传奇为己任,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世界知名品牌。
公司不仅注重传统阿胶技艺的传承,还注重科技创新,积极引进人才,拓展国内外销售渠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养殖基地、科研开发、生产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其产品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的SC 认证、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1认证等,成为了山西省阿胶生产企业的佼佼者,全省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是发扬山西榆社阿胶文化的领头企业。
四、结语
榆社阿胶熬制技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意蕴、技艺价值及医学价值值得深层次的宣传解读,将文献等资料进行数字化保护,重视传承与发展的产业化之路,并依托现代高科技生产、新手段传播,以此提升榆社县域文化及中医制药企业的知名度,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日森立.神农本草经[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8.
[2]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冷方南,王齐南(点校).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94.
[3]榆社县文化局.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榆社县非物质文
化遗产丛书———榆社阿胶熬制技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运营指南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