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脉 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脉诊
第一节脉象形成的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心阴、心血——心脏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气、心阳——推动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气旺盛
血液充盈心脏搏动和谐有力
心阴心阳调和脉象和缓从容,均匀有力
情绪稳定
心气不足
血液亏虚脉象过大、过小、过强过弱
心阴心阳失调过速过迟,节律失常,动数无序
情绪不稳
阴血充盛——心脉得以充盈
心阳气旺盛——心脉得以运行
精神稳定
2.脉:为血之府气血运行的通道心脉相接,
约束和推进血液顺脉运行气血周流不息,
正常循行。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1.气宗气——贯心脉而行血气气属阳主动、推动面广,固摄血液,
心气——鼓舞心脉运行调节心搏节律
2. 血——血充于脉——脉来充盈有力;
气血病变气血不足——脉象不足或虚无力;
气滞血瘀——脉象细涩不利;
气盛血流薄疾——脉多洪大滑数;
阳气升腾——脉浮而大;
气虚下陷——脉沉而细。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1. 肺主气司呼吸
呼吸运行——调节脉动
肺朝百脉百脉来朝于肺
肺敷布富含营养的血液
2.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统摄血液脉道而行。
气血充足——脉形从容,徐和,软滑——脉以脾气为本。
3、肝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适应机体的需要
4、肾藏精:
精血相生→血流充盛→脉道充盈
精能化气→肾气充盛→脉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有根
总归纳:脉象形成的原理:
一、保持脉道正常运行的因素:
1、心主血脉;
2、肺朝百脉;
3、脾统血;
4、肝调节血量;
5、肾的原动力作用。
二、保持脉道内血液充足的因素:
1、精微上输于心肺——心化赤——心生血(心阳的作用);
2、肺受水谷精微吸入清气而为血;
3、脾生血;
4、肝藏血;
5、肾藏精,精生血。
第二节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法:《内经·素问》
分人体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共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灵枢·终始》
人迎——颈总动脉——反映体表情况相互参照
寸口——桡动脉——反映内脏情况进行诊断
(三)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脉——候脏腑病变
趺阳脉——足背动脉——候胃气
太溪脉——内踝上动脉——候肾气
(四)寸口诊法
1、寸口脉反映脏腑病变的原理:
(1)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为脉之大会。
(2)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可观察胃气强弱。
(3)脏腑之气血皆通过百脉朝向于肺,其生病理变化皆可反映于寸口脉象。
2、寸口脉部位的划分
桡骨茎突腕侧——寸部双手共六部
寸口脉桡骨茎突内侧——关部每部分又分浮、中、沉
桡骨茎突肘侧——尺部每部分三部九候
3、寸、关、尺分候脏腑
(1)左寸——心
左左关——肝胆
左尺——肾(脐以下至足的病变)
右寸——肺(胸以上至头部的疾病)
右右关——脾胃(隔以下到脐以上的疾病)
右尺——肾(脐以下的至足的疾病)
(2)寸口脉象主病的意义:——“独异”提示有病变意义
4、以浮、中、沉分候脏腑
浮取——候心浮取——候肺
左中取——候肝右中取——候脾
沉取——候肾沉取——候肾(命门——肾阳)
二、诊脉方法
(一)指法
1、布指方法:
(1)三指平齐、与病体脉呈450,
(2)三指与寸关尺的对应关系:
①先以中指定关;
②食指在关前定寸,无名指在关后定尺;
③布指疏密应根据病人的身材高矮与医生手指的粗细来定。
(3)小儿寸口诊脉法
“一指定关法”:用医生的食指或拇指,指尖朝向患儿肘关节,一指诊三部脉,不细分寸、
关、尺三部。
2、常用诊脉指法
(1)举法:医生用轻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体察脉象,又称“浮取”。
(2)按法:
①沉取: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②中取: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
(3)寻法:
寻找从轻——重,从重——轻(垂直方向)
左右推寻(水平方向)
三指交替按脉,寻找脉动最明显部位(单按)
调节最适当的指力
(4)循法:
用指目沿脉道的轴向上下指指相移的诊脉法,以体会脉动应指范围的长短和脉搏来势的虚实。
(5)推法:
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内外微之推动,以进一步体会脉象。
(6)总按:
用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7)单按:
用一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二)平息和体位:
1、平息:医者在诊脉时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率。
(1)以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检测病人脉动次数,一息四至(一呼一吸为一息)(2)平息有利于医生的思想集中和专一,可仔细地辨别脉象。
2、体位:病人取正坐,或仰卧位,前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坐位时屈肘),手掌向上,手腕向背侧下垂腕下垫脉枕。
(三)诊脉时间:
最佳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为宜。
一般情况:让病人在安静环境中休息5~10分钟,诊脉时病人情绪应稳定。
第三节脉象要素
一、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二、脉次: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三、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四、脉势:指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
第四节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平脉、常脉)
(一)正常脉象:
1.形态特征: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脉沉取不绝,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2.至数特点:平脉至数因年龄不同而不同,3岁以下一息七、八至,5-6岁一息六至,成人一息四、五至(72-80次/分)。
(二)正常脉象的特征
1、胃——胃气
脉位居中,
反映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不疾不徐,
营养状况脉律调匀,
脉势从容、徐和、软滑
病脉——不论何脉,但有冲和之象为有胃气
2、神——神气
正常——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诊察精气盛亏微弱之脉,未至于散乱而完全无力
与胃气盛衰相关弦实之脉,仍带柔和之象
病脉脉来散乱,时大时小,时疾时徐,时断时续
无神弦实过硬
微弱欲无
脉贵有神与脉有胃气的表现基本一致:和缓有力之象。
3、根——脉有根基,观察肾气的盛衰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1、年龄:儿童脉象——小数青年——平滑(弦细)
老人——弦硬、细弱
2、性别:妇女——濡细带数妊娠——滑数
男子——宽大而缓
3、形体:
肥胖——多沉细;
消瘦——多浮大;
高大——脉长;
矮小——脉短;
运动、饱餐、酒后——脉多滑数有力;
饥饿——脉多软弱。
4、精神情志:
怒——伤肝脉多弦急
日久,脉多弦细(劲)
惊——气乱——脉动无序
5、季节:春胃微弦,夏胃微钩(洪),秋胃微重(浮),冬胃微石(沉)
6、昼夜:
白昼:脉象偏浮而有力;
夜间:脉象偏沉而细软;
7、地理:江南人脉多软弱;北方人脉多沉实。
8、生理性变异的脉位
斜飞脉:脉由尺部斜向手背;
反关脉:脉象出现在寸口背侧;
六阴脉:六脉沉细等同,无病候;
六阳脉:六脉浮大等同,无病候。
第五节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一、脉位分类:
(一)脉位浮
1、浮脉:轻按即得邪侵肌表——气血趋表,抗御外邪,脉气鼓动于外
重按反减风寒表证—浮紧
(举之有余表证风热表证—浮数
按之不足) 邪盛正不虚—浮而有力
虚人外感浮而无力
邪盛正虚
里证——举之相对有余,按之非常不足
久病体虚——浮而无力
脉浮虚
阳气虚衰、虚阳外越—浮而无根
生理性浮脉——秋浮
2、散脉:浮而散乱无根元气耗散
(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脏腑精气欲绝
(古人谓:散似杨花无定踪)尤见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症
病情危重的征象
3、芤脉:浮大而软边实中空如按葱管(软)
突然大量失血—营血不足—无以充脉
津液大伤—阴不维阳—阳气浮散,多见于失血,伤阴之际
呕血,外伤大出血,严重吐泻。
(有效血容量急速大量减少)
4、革脉:
中空外坚精气不藏多见于
浮弦搏指正气不固亡血失精
如按鼓皮气无所恋,浮越于外半产漏下
(浮弦中空)
5、洪脉(见于宽大脉类)
6、濡脉(见于细小脉类)
(二)脉位沉
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里证的主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沉而有力—邪郁于里(气滞、血瘀、食积、痰饮)气血受阻阳气被遏—实证沉而无力—脏腑虚弱,正气不足—虚证
生理性沉脉肥胖者
冬季脉
六阴脉
实证沉迟有力——里实寒证
沉弦——肝郁气滞,或不饮内停
虚证沉迟无力(沉微细弱)——里虚寒证,
沉涩—血瘀,尤见于阳虚寒凝血瘀,
沉缓—脾肾阳虚,水湿停留,
沉细数—阴虚内热,或血虚。
2、牢脉:——沉而实大弦长阴寒内积多见于阴寒内盛
坚着不移(沉弦实脉)沉取始得阳气沉潜疝气癥瘕之实证
3、伏脉—深沉伏匿邪闭,厥证,痛极—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
重按着骨始得阴盛阳衰
甚至伏而不见暴病见之阴阳乖戾厥脱证之先兆
久病见之—气血亏损,阴枯阳竭
危重病见伏脉—寸口,跌阳,太溪皆不见
4、弱脉
二、脉率分类
(一)脉率减慢:
1、迟脉
脉来缓慢迟而有力—寒凝、阳气
一息脉动三至寒证主脉失于宣通—实寒(60次↓/分以下)迟而无力—阳气虚弱
失于温运—虚寒
邪热结聚—经隧阻滞—迟而有力
(如阳明腑实证)
生理性迟脉运动员——迟而缓和
入睡时
2、缓脉
脉来和缓—息四至—脉有胃气—正常人的平脉
脉势纵缓脾虚—气血不足,血脉失充—鼓动无力
缓怠无力湿邪困阻—脉道受遏—血行缓怠
3、结脉:
4、代脉:
(二)脉率加速:数而有力——邪热亢盛实热洪数
1、数脉:热证主脉气血运行加速滑数
脉来急促数而无力—阴虚内热——细数
一息五~六至虚阳外浮—浮大虚数,数而无力,按之空豁
(90次/分↑)生理性数脉运动状态
情绪激动
小儿
2、疾脉疾而有力——阻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
脉来急疾(阳气急亢,可见于瘿瘤,心悸等病)一息七至以上疾而虚弱——阳气将绝之征
3、促脉:
三、脉宽度分类
(一)宽大脉
1、洪脉:
浮大有力邪热亢盛,内热充斥脉道扩张
来盛去衰主热证气盛血涌洪数
状如波涛汹涌泄利日久阴血亏损浮取盛大
呕血、咳血元气大伤沉取无根
洪大、躁急——阴精耗竭孤阳欲外越
生理性洪脉——夏季平脉
2、大脉:
健康人——脉大而和缓,从容,三部皆大脉体宽大——体魄健壮之象
无汹涌之势病中见脉大——病情加重脉大而数实——邪实
脉大而无力——正虚
3、实脉
4、牢脉
(二)细小脉
1、细脉:
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细小软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气血两虚气虚不足,无力鼓动血行弱无力(指感:脉道狭小,细而伤寒
脉道拘急收缩——脉细而兼弦紧直软、按之不绝)疼痛
湿邪阻遏脉道——脉象细缓
2、微脉:极细极软阴阳气血虚甚——鼓动无力
按之欲绝久病见之为正气将绝
若有若无新病见之为阳气暴脱
3、弱脉:极软而沉细阳气虚衰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体
气血俱虚
3、濡脉:(软脉)崩中漏下
浮而细软,应指少力诸虚虚劳失精
轻按即得,重按不显内伤泄泻
自汗喘息
阴阳气血不足
湿困脾胃,阻遏阳气
四、脉长度分类
1、长脉脉长而洪数—阳毒内蕴
脉动超过三部阳证邪气盛实长而洪大—热深、癫狂
脉体较长热证正气不衰长而搏结—阳明热伏
实证邪正搏击长而弦—肝气上逆,气滞化火
肝火挟痰
虚寒败证(戴阳证)——细长而不鼓
生理性长脉——长而柔和
2、短脉
脉动不足本位主气病
气郁血瘀,痰阻食积阻滞脉道—脉短有力
邪
尺脉常不显气虚—无力鼓动血行—脉短无力(正虚) 实五、脉力度分类
(一)无力脉
1、虚脉
举之无力,按之空豁
应指松软(三部举按皆无力)
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搏击力弱——脉来无力
气虚不能收敛,脉道松驰——按之空豁
血虚——脉道不充——脉细无力(虚细)
阳虚迟而无力(虚迟)
数而无力(虚细数)
2、其他无力脉:细脉、微脉、弱脉、濡脉、芤脉、散脉
(二)有力脉
1、实脉
实证实热证——脉实而偏浮数
充盛有力,来去俱盛实寒证——脉实而偏沉迟
应指幅幅,举按皆然病久见实脉——孤阳外越的先兆,预后不良
六阳脉——六部脉实大和缓,见于正常人
2、其他有力脉:弦脉、紧脉、牢脉、伏脉、动脉、滑脉
六、脉流利度分类
(一)脉来滑利
1、滑脉
痰饮——邪气内盛鼓动脉气
往来流利,食滞——气实血涌
如盘走珠实热——血热沸腾
应指圆滑平人——滑而和缓
妊娠常见滑脉
无力脉的总称——虚证
2、动脉:
滑数而短
惊恐——惊则气乱
多见于关部 疼痛——痛则气结 (二)脉来涩滞 涩脉
形细行迟,艰涩不畅 伤精血少—经脉失濡,涩而不畅—涩而无力 脉律、脉力不匀,如轻刀刮竹 痰食内停 血脉痹阻 涩而有力
(如病蚕食叶,如雨沾沙) 气滞血瘀 涩而不行
七、脉紧张度分类
(一)弦脉: 气滞——弦而郁
端直以长 肝胆病 肝火旺——弦数
如按琴弦 阴虚——细弦(数)
(挺直、劲急) 湿热——弦滑数
诸痛证——弦紧脉 主寒——常见于寒滞肝脉
主痛——肝郁气滞、胁痛
(寒凝气滞)
痰饮——弦滑
木乘土——弦缓
肝病及肾(肝肾阴虚)—弦细(数)
胃气已败——弦劲如循刀刃
生理性 春脉微弦
弦脉 中老年常见脉
2、紧脉:
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 实塞证(风寒搏结)
或按之更加绷急有力 痛证
宿食内阻
八、脉均匀度分类:
1、促脉: 阳盛实热
脉数而时一止 邪实阻滞
止无定数 脏气衰败 气血运行不相顺接
阴液亏耗 而见脉促,脉促而无力
真元衰惫
2、结脉 气血痰食停滞 心阳被郁—脉气阻滞 阴阳相搏之候
促而有力
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寒邪阻遏经络—结而有力
止无定数气虚血弱——结而无力
3、代脉:
缓而时一止脏气衰微——气血虚衰——脉气运行不相直接
止有定数痹病疼痛邪气阻抑脉道——血行涩滞
间隔时长跌打损伤——脉代而应指有力
七情过极
第六节脉象类比、相兼和真脏脉
一、相类脉比较
1、脉位类:浮脉—脉位浅显①虚脉—浮大无力,不任重按
平脉——脉位居中轻按即得②芤脉—浮大中空,有边无中不浮不沉③革脉—浮而弦,按之钟空,
如按鼓皮
④散脉—浮而散乱
⑤濡脉—浮而软小
⑥洪脉—浮大有力
沉脉—脉位深沉伏脉—(重按着骨始得),
重按始得紧贴于骨
牢脉—沉而实大弦长
弱脉—沉而细软
2、脉率类
至数快数脉——一息五至以上(90次↑/分)
疾脉——一息七至以上(120次↑/分)
促脉——数而时一止
动脉——滑数而短
至数慢迟脉——一息三至以下(60次↓/分)
缓脉——一息四至,稍疾于迟,来去怠缓
结脉——缓而时一止
3、脉宽度类
大脉——脉宽倍于平脉
脉宽洪脉——浮大有力,来盛去衰,有波涛拍岸之势
实脉——脉大有力,浮沉皆然,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脉细微脉——极软而细,若有若无
弱脉——沉细而软,重按乃得
濡脉——浮细而软,轻取乃得
4、脉长度类
脉位长长脉—脉动应指超逾三部平脉——应指可及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寸、关、尺三部牢、洪、实三脉亦有长脉特点
脉位短短脉—脉动应指不及三部
动脉—短而滑数
5、脉力度类
虚脉—搏指无力微弱濡—细软无力
反应机体按之无根虚散芤革—浮大无根或中空
虚实状况长大有力洪脉—浮大有力,来盛去衰,浮大于沉实脉—浮沉皆然长脉—超逾三部,脉力逊于洪实脉
来去俱盛弦脉—端直以长,应指有紧张感,
但脉宽、脉力皆不及洪实脉
6、脉流利度类
滑利带数—滑脉—往来流利圆滑数脉—频率快—一息五至以上
如珠走盘,其势较数动脉—短而滑数,厥厥动摇
脉来缓慢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结脉—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脉律不齐三五不匀,似止非止代脉—止有定数
7、脉紧张度类
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脉象应指紧急紧脉—比弦脉有力,紧急
端直绷紧如弦线革脉—浮取弦大、重按中空、如按鼓皮
牢脉—浮取不应指、重按实大弦长,推之不移
8、脉均匀度类
促脉—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时
节律不齐结脉—缓而时一止,止而复来,止无定数
代脉—缓而时止,止有定数
节律伴脉力涩脉—往来不利,其势艰难,三五不匀,似止非止
形态均不一致散脉—浮而散乱,按之无力
代脉—脉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
二、相兼脉
相兼脉——凡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单因素脉或复合脉
同时出现构成的脉象称之。
主病——各种脉象主病的综合,如:浮—表主表寒证
紧—寒
单因素脉—浮、沉、迟、数、虚、实、长、短、大、细脉
一种脉由多种单因素脉合成如:弱—沉、细、虚
复合脉濡—浮细而软
动—滑、数、短
二种以上单因素脉同时出现牢—沉实大弦长
三、真脏脉:在疾病重危期出现的脉象,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特点:无胃、无神、无根
病机: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
1、无胃之脉
无冲和之象偃刀脉—脉来弦急,如循刀刃。
应指坚搏转豆脉—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
弹石脉—急促而坚硬如弹石。
邪盛正衰,胃气不能相从,心、肝肾等脏气独现,
是病情重危的征兆之一。
2、无根之脉
虚大无根或釜沸脉—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
微弱不应指鱼翔脉—脉在皮肤,头定尾摇,似有似无,如鱼游水
虾游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跌然而去,须臾又来,位急促躁
动之象。
3、无神之脉
脉率无序雀啄脉—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
脉形散乱止而复作,如雀啄食。
屋漏脉—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溅起无力)
解索脉—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
脾胃、肾中阳气衰败所致,提示神气涣散,生命即将告终。
思考题:
1.脉象的形成与哪些脏腑有关(简述)
2.寸、关、尺如何分候脏腑
3.寸口脉的浮、中、沉如何分候脏腑
4.正常人的脉象有何特征?
5. 举、按、寻;总按,单按;一指定关。
6. 名解:斜飞道,反关脉,六阴脉,六阳脉
7. 四季脉象有何特点?
8.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如何?特点、主病如何?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脉、脉搏、脉象、脉诊?
2.简述中医脉诊的原理。
3.简述寸口诊脉候病的原理及寸口部分脏腑。
4.怎样进行脉诊的人迎寸口诊法判断病证?
5.解释名词:举、按、寻、单诊、总按。
6.何谓平息?正常人平息脉次为多少?
7.怎样理解“诊法常以平旦”的意义?
8.脉象要素包括哪些?各有何意义?
9.何谓正常脉象?简述政党脉象的特点。
10.脉有胃气的表现特点及意义如何?
11.脉有神气的表现特点及意义如何?
12.脉之有根的具体表现及意义如何?
13.简述“四季平脉”各有何脉象特点。
14.简述浮脉、沉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5.简述迟脉、数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6.简述虚脉、实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7.简述洪脉、细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8.简述滑脉、涩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9.简述弦脉、濡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20.怎样鉴别促、结、代脉?
21.试从脉位归类比较有关脉象的异同。
22.试从脉力度归类比较有关脉象的异同。
23.何谓相兼脉?举例说明脉象相兼的原则。
24.举例说明相兼脉主病的原则。
25.何谓真脏脉?简述真脏脉的分类。
26.简述妇女月经的临床特点。
27.简述小儿“一指定三关”操作方法。
28.简述小儿脉象的特点。
29.举例说明临床诊脉寸关尺独异脉象的主病规律。
30.何谓脉证顺逆?脉证顺逆有何意义?
31.举例说明脉症从舍的原则。
32.举例说明诊脉可以辩别病情,阐述病机。
33.举例说明诊脉可以指导治疗,推断预后。
34.简述按诊时病人和医生常用体位。
35.按诊的手法有哪些?各有何应用特点及意义?
36.按诊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37.何谓虚里?按虚里有何临床意义?
38.按胁部常见哪些异常表现?各有何意义?
39.简述脘腹各部位划分的名称及相关脏腑。
40.怎样辩别腹部胀满时按诊的临床意义?
41.怎样通过按肌肤的寒热辩别人体的阴阳盛衰、表里虚实?
42.举例说明触摸肌肤滑涩润燥以了解气血津液的盈亏。
43.怎样通过人体手足部位的冷热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44.怎样通过手足寒温来判断阳气的存亡及预后?
45.诊断脏腑病变的常用腧穴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