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的价值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流浪地球》的价值思考
作者:杨尚雪
【摘要】《流浪地球》是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空灵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是一部关于死亡与希望的电影。

刘慈欣的所谓硬科幻,是建立在看似冷峻、甚至冷漠的科学理性基础上,对死亡和宇宙生存法则的审慎思考。

《流浪地球》传递出的价值观是中国式的,同时,作为一部科幻片,它的特效75%由中国人制作,也是中国科幻的先驱者。

《流浪地球》的价值体现在行业价值与电影本身艺术价值两个方面。

【关键词】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电影价值
0.前言
中国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生活不断改善,民众科学文化素养不断增强,因为这本该五代六代或更多代人才能完成的变迁,我们只用了一两代。

所以,反过来讲,有些文化人的时代迟钝感可能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

现在这一代人,是在网络熏陶下长大的,是在盗版电影大片随便看年代环境下长大的,在经济发展后,文化上也需要跟进。

所以越来越多人对国产电影抱有期望,支持国产电影,希望国产电影越来越好。

如果拿《流浪地球》和好莱坞科幻大片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你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拍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就会有更多现实意义。

在这个基础上,探讨《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电影界、科幻电影界的价值,探讨《流浪地球》背后体现出的技术跨越和先驱价值,是很有研究意义的。

1.《流浪地球》对于电影工业化的先驱者价值
对中国电影有感情和期待,盼望中国电影走向多元和工业化发展的,多会更重视《流浪地球》的出现价值和意义。

虽然我们喊市场化n年了,但是中国的很多所谓文化精英和投资人对市场根本不敏感。

他们有些人无视观众和市场,自负的意为自己还处在文化稀缺和话语权垄断的时代,把电影当作少数人玩的游戏,
让电影充当自己价值观的填充器,拍什么完全看自己喜好。

上映后喜欢看的观众就是有素质,不喜欢看的人就是没水平,然后或自我安慰曲高和寡,或恼羞成怒,倒打一耙,反怼市场和观众。

还有些人思想仍停留在几十年前,喜欢从精英角度俯瞰,把国人拍的贫穷落后愚昧野蛮,通过恶心我们或我们的父辈去国外邀奖,反过来再回国内圈钱。

可惜因为思维定势已经陷入人性解构的圈圈跳不出来,只能吐槽体制不好,慨叹小众电影生不逢时。

还有些人看出来市场早已厌烦前两类电影,便开始走喜剧路线,鲜肉路线,IP改编路线等,有的成功了一时,但原因并不一定是拍得真好,可能是因为观众没得选,其他同期上映的更讨厌,只好看它;可能是粉丝效应,但不提升剧本,演技和导演水平,会有很快消费完的一天;可能是宣传功势,水军霸屏,情怀贩卖……等等。

能真真正正了解观众需求,把握市场脉搏,然后扎扎实实弄好剧本,把资金更多地花在电影质量上电影,少之又少。

一切的一切,缘于很多文化人没有明白电影不同于书籍,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为大众和市场服务的。

《流浪地球》的出现和火爆并不代表它就是最好的,它的价值在于它的出现。

有导演敢顶住困难拍这种无人看好的新题材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大胆尝试,就是对题材选择困境的同行们的一种示范。

更重要的是获得的市场反馈,于是才会有更大的投资和更好的导演分流进这个领域,我们也有信心期待更好的作品。

因此,《流浪地球》的出现价值也在于新题材的大胆尝试,如果票房成功则是更大的功绩,它会引导一部分投资人和电影人敢于沿着《流浪地球》开辟出来的新路走得更高更远。

如果,不久的将来,我们看到更多更好的中国科幻电影,请别忘了当年这部无人投资与看好的开辟之作——《流浪地球》。

2.《流浪地球》的电影艺术价值
2.1 中国特色的高超视觉特效
作为一部“自然灾难”向的科幻电影,除了剧本优劣外,另一个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就是特效制作水平。

同类型的好莱坞大片中,2009年拍摄的《2012》特效花费成本大概在2亿美元,2017年的《星际旅客》大概花费1.2亿美元,2018年末的《海王》大概成本在1.5亿美元,而《流浪地球》用了大概4000万美元做出了观感完全不输好莱坞大片的视觉特效,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影目前最高水平的一次呈现。

除了把钱都花在了刀刃上,让开篇和结束的几个重要长镜头充满
含金量之外,电影制作团队所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努力丰富细节以保证影片在画面质量上的高水准。

不管是北京地下城里随处可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警示标志和标语口号,还是各种功能不同的宇航服和救援队员的钢骨架外骨骼设计都保证了观影者能够完全陷入到影片所营造的氛围当中。

这种拼命扣细节来营造影片画面感和氛围的方法其实在国产电影中算是的少有的尝试。

2017年国内科幻电影票房便已经突破百亿大关,2018年上半年票房便已经达到95.06亿元,国内科幻电影市场其实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

但一直相对应的是,2018年上半年国产科幻影片票房仅占8.9亿元,只占总票房的9.4%。

过去我们总觉得中国科幻电影距离世界很遥远,而现在《流浪地球》的出现则给了我们一个希望:中国不并缺好的科幻作品,似乎也不缺愿意掏4000万美元的影视投资公司。

那么是不是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可以像看见地球发动机一样看见《中国太阳》里的镜面农夫?或是在电影版《全屏蔽阻塞干扰》中看见吴京驾驶着空间站再次冲向太阳?就好像电影中说的那样“希望是一种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而《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意义就在于,他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那种希望。

2.2 杰出的中国式大片细节艺术
首先配乐值得推荐,尤其是这三首:流浪地球主题音乐、让我们点燃木星、行星发动机。

作曲是舌尖上的中国配乐的作曲,阿鲲。

那四首主题曲宣传曲也好听,尤其喜欢刘欢的带上地球去流浪和有种。

其次是电影最后的片尾动画,真的让我惊艳到了,国产电影通常会忽略这个部分,反正电影结束,扫地阿姨就要赶你走了。

说真的前两点真的让我看到大片的阵容了!《流浪地球》对现实中一些场景进行复现和摧毁,比如长城,金字塔,北京,上海,杭州。

这的确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进步。

同时,电影中给其他国家有足够多的露脸机会。

比如一些国旗和救援车里的一些特殊装饰。

与很多国产电影不同的是,《流浪地球》外语口语基本做到准确,比好莱坞蹩脚的外语不知好多少,外语出现的时候也没有违和感。

各国电视新闻的镜头做到基本还原,让人看着很真实。

每人通过翻译机翻译,会同时出现双语的声音,像即时翻译机应有的样子。

第一次就感觉这个设定很好。

一些情节的关联很强,细节上很到位。

刘培强开始在玻璃上画木星位置,后来强制开启休眠仓发现玻璃上看不见木星了,才确定空间站运转异常。

还有moss计算最后方案可能性为百分之0的原因其实是因为moss没有计算领航员空间站牺
牲的情况,moss服从程序,他不允许牺牲。

这个解释还是有很多人没看出来。

除了“视觉特效”还有一些实景,比如空间站的实景。

说实话电影主要围绕刘培强父子展开的感情线,我真猜不出没有空间站这条线电影该多么尴尬,所以没有吴京补拍的话电影绝对大打折扣。

另外,站内每一块屏幕都是真的,不是p上去的,一共有73台电脑在后台控制空间站里所有屏幕上的画面。

在特辑里也可以看到导演要求的严格,说实话如果不是这么有科幻情怀和热情的导演,可能真的不会成功。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他承受了太多。

总之,虽然我们在电影上和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这部电影迈出的一步,给了我们希望,告诉观众我们有能力追赶,我们有信心追赶。

3.《流浪地球》传递出的中国式文化与精神价值
3.1 反好莱坞的中国电影内核
这部片子就是即使世界已经有了好莱坞,但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电影、电影工业的原因。

这是一部致敬、借鉴各路好莱坞大片,但是内核非常反好莱坞的片子。

真实观影之后确实也有同样感想,这部片子屡次打破了我往常看好莱坞灾难片科幻片得到的认知:1、刚子用性命救了韩子昂,我以为按照好莱坞套路,韩子昂会为了不辜负刚子的牺牲,重新燃烧年轻时的热血,一路披荆斩棘,最终与主角团队在某个关键节点汇合,并发挥关键作用,最后哪怕是死也了无遗憾壮烈一生。

结果韩子昂也没多活几分钟,直接当场去世。

2、重启杭州推进器的过程中提到杭州地下城开始岩浆倒灌,我以为这时候要开始玩主角天神下凡,危急时刻拯救杭州城,顺便让救援团队刮目相看,也同时展现自己迈向成熟的过程。

结果2分钟以后直接告知杭州GG了,人一个没跑全死了,主角甚至还没来得及出现。

3、重启苏拉威西转向口是全片中期第一目标,我想想这总轮到主角团发威了吧。

按好莱坞套路,这妥妥得主角团队当仁不让千难万险之后完成任务啊。

结果这车还没开到呢,转向口就重启了,只留下王磊一句“饱和式救援”。

4、之后发现重启没用,还得自救,于是主角果然非常救世主的第一个想到了异想天开的“点燃木星计划”,我觉得这下总算是正常灾难片套路了——好莱坞大片都这样,关键计划、核心成果那肯定不是主角直接想出来就是主角团队的某个nerd 技术宅想出来的呗,并且独此一家,最后必须也只能由主角去完成。

结果事后
moss幽幽的来了一句“煞笔吧,以色列人早7小时就想出来了,连结果都算好了,你嘚瑟个什么劲”,让屏幕里的刘培强和屏幕外的观众当场傻眼。

5、但是不要紧,主角团队还是很有主角团队的自觉的,你看他们,又是男主角冒死点火,又是女主角和男主他爹煽情对话,又是甘草配角壮烈牺牲,最后连全球大团结都出来了,我就问你是不是热血的一逼!然而好不容易成功点火,橙色光柱发射的一刹那……咦,怎么旁边还有两束橙色光束?所以说其实还有人也在做着一样的事而且比主角做的更快更好?6、实际上包括看上去最个人英雄主义的刘培强夺控制室,电影也直接交代了,有其他仓的宇航员同样在反抗moss,也就是如果没有马卡洛夫舍命相助,其实也照样会有其他人突进到控制室……所以其实全片看下来,到处都有着这种“不协调感”,到最后就有一种“那要主角团队有啥意义,没他们也能行啊”的感觉。

这很反好莱坞,反传统灾难片。

3.2 中国集体英雄史观的文化输出价值
好莱坞告诉大家政府不可信,拯救靠自己,靠某个英雄团队甚至英雄个人。

但我们现在告诉别人,不是的,我们经历过的那些艰难困苦告诉我们,拯救所有人的最佳方式,永远是所有人都参与拯救自己,进行“饱和式救援”——10万、20万甚至150万牺牲了,但只要35亿人能够活下来,就代表着希望。

这就是我开头所说的,为什么有了好莱坞,我们依然要有自己的电影,自己的电影工业——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价值观,我们不应该总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的文化和价值观输出,舆论阵地,我们应该去争取。

就好像这部片,传统好莱坞科幻片灾难片,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强调的是英雄史观,强调的是没有主角团队就没有人类和地球的明天;但我们其实从来不这么说,很早就有伟人教导我们,人类的历史不是由一个个英雄推动的,而是由人民推动的,英雄史观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少了某个主角,人类就会灭亡?不会,少了主角,还会有另一拨“主角”成为主角,继续着推动历史或者拯救人类的进程。

而“主角”之所以作为主角,很可能仅仅是他是一个亲历者、见证者。

就好像这部片子,刘启是拯救世界的关键吗?不是;刘培强是拯救世界的关键吗?是,但是同样可以替代,也会有人能替代。

在流浪地球里,没有刘启,苏拉威西照样点燃,“点燃木星”照样执行;没有刘培强,照样有马卡洛夫、佐藤、或者空间站的其他反抗者执行自爆计划。

更直白的说,刘启能成为主角,仅仅因为摄像机在他旁边,仅此而已。

这是
中国人从自己身上得到的经验与思考——98洪水也好,汶川地震也好,对灾难的抵挡和救援,是靠着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英雄吗?不是,是靠着无数工程师的彻夜演算,是靠着无数解放军的“饱和式救援”,是靠着无数老百姓的“自我拯救”,他们才是关键,他们才是英雄,他们才是“主角”,在他们面前,连总理都必须乖乖让出通道。

所以我们必须要要有我们的电影,我们的电影工业,然后制作出越来越多的和《流浪地球》一样的借鉴好莱坞甚至以后超越好莱坞,但讲述着我们自己的观念和故事的影片。

只有越来越多的《流浪地球》出现,中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4.结语
除了剧情和特效,《流浪地球》也许打开了中国文化输出的大门。

我们知道,欧美日韩都通过电影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还有国家形象(当然有些比较二比如韩国的全宇宙都是韩国的,或者欧美那种唯一英雄白人拯救世界),我们要明白,电影不仅仅是娱乐,还有文化输出的作用,改变价值观的作用。

中国如果从《流浪地球》开始,能够做更多文化和价值观输出,将来一定会有助于更好被欧美日韩等国普通人所认可,对于政府谈判,国际地位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毕竟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谎言很容易被识破,在赚钱同时能让民众相认可,中国威胁论,或者中国霸权论将不攻自破,也有利于我国国民更自信,不再迷信外国最好。

文化输出有利于互相了解和降低沟通成本,最终更利于中国2025和未来的崛起,希望有更多中国硬核科幻的崛起逐步消除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