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会考重点知识点汇总综合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地理会考综合题重点知识点汇总(综合题)
一、日照图的判读
节气春秋分冬至日夏至日
日照图
判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北极圈极夜北极圈极昼
日期3月21日或9月23日12月22日6月22日
直射
纬线
赤道南回归线23°26′S北回归线23°26′N
正午太阳高度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 角速度15°/小时,两极为0
判断地方时白昼的中央经线(直射经线)为12时;夜晚的中央经线(0点经线)为0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
求地方时图中如分六块每两条经线差2小时,图中如分四块每两条经线差3小时
东加西减推算时间
昼夜
长短
全球平分,12时越往北,昼越短,夜越长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正午太
阳高度最值无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最大值;北半球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最大值;南半球最小值
地转偏
向力
赤道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日出日落时间全球6时日出18时日落
越往北日出时间越晚日
落时间越早。

赤道6时日出18时日落
越往北日出时间越早日
落时间越晚。

赤道6时日出18时日落
二、农业问题
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典型图
主要农产品A:小麦B:玉米水稻商品牧牛业种植业(小麦)畜牧业(牧羊) 地区美国亚洲季风区南美洲潘帕斯草原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
壤肥沃
地形平坦、雨热同期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气候暖湿,土地肥沃
人文条件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人口密集,水稻高产。


养当地人口导致商品率低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冷冻技术发展,交通便利
家庭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历史悠久
特点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
高,商品率高
单位面积产量高
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
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优势增加经济收入缓解当地人地关系矛盾商品化、专业化、地域化水
平高
交替种植小麦、牧羊或休
耕,保持麦田肥力。

限制性因素无小农经济、生产粗放、机
械化和科技水平低、多洪
涝灾害。

无水源
发展方向无加强水利建设,增加科技
含量,种植优质品质
无修建水利工程
A A B
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调出区
西北地区
起点是新疆轮南
西部西南部
水能丰富地区
长江。

东线利用了京
杭运河
调入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
角洲
长三角、珠三角、京
津唐经济带
华北地区
调入区能源特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
主污染大
能源紧张
华北地区水资源贫

能源缺乏原因人口集中,工农业需要能源资源数量大,本地能源资源贫乏
自然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区域之间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某一区域内部资源需求量和赋存量不匹配;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对调出区影响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提高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对调入区影响缓解能源(或资源)紧缺现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对调入区生态环境
影响清洁能源调入能改善大气质量
水资源调配可能扩
大水污染
对我国区域发展的
影响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四、城市发展
1.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表现形式: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出现城市群(带)。

主要动力: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3.影响城镇发展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

4.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噪音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污染
5.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就业、教育、交通等压力增大;出现社会秩序等问题。

6.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集中,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地价昂贵。

乡村设施的进一步
完善。

五、森林保护
1.森林的效益:维护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影响水循环;维护生物多样性
2.热带雨林分布: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3.巴西热带雨林利用方式:焚耕开荒、大型农牧场、商业性采伐和采矿、水利工程和公路建设。

4.开放方向:保护第一,进行保护性开发
5.保护措施:加强环境教育;设立国际基金;采育结合;建立保护区
六、田纳西流域开发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流域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区位优势:降水量丰富,地表径流多,地势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

2.开发的核心:梯级开发。

3.早期掠夺式开发的后果: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4.开发治理包括: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七、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和产业转移
1.20世纪八十年代的区位优势:对外开放政策优势;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海陆交通便利。

接受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2.主要接受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3.工业化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4.对策: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
5.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原因:人口密集,劳动力廉价丰富,地租便宜,政策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