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编选: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文学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编选: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文学类文本阅读(11)含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15·江苏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解析:A项,成分残缺,“推行”后面缺少与之呼应的宾语,可在“基准测验”后加“的政策”;成分赘余,应把“将”删去。
B项,语序不当,“接受、理解和掌握”应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
D项,“今年5月9日是……周年”搭配不当,应在“周年”后加“纪念日”;表意不明,“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有歧义,具体指“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还是“30个领导人”,表达不明确。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面对环保部的调查和约谈,李秘书长心情沉重,好像如芒在背
....,如坐针毡,吞吞吐吐地交代了与不法厂言勾结的事实。
②虽然已是3月中旬,但由于冷空气的影响,气温只有几度,席不暇暖
....,柳絮雪不再讲风度,只得穿上了羽绒服。
③成都骨科主任梁益建上下其手
....,妙手回春,救治了一百多名严重畸形的患者,被评为“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④当代作家刘庆邦擅长写矿工、乡土题材的小说,他那平易近人
....的文字让不少矿工、农民工倍感温馨。
⑤中国虽然没有加入TPP,但与TPP剩余11国有双边贸易,因此中国没必要
另起炉
...灶.,商谈“下一代贸易规则”。
⑥由于没有天敌,繁殖能力又强,亚洲鲤鱼在美国的河流湖泊中大量繁殖,
以至恒河沙数
....,造成了巨大危害。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③④⑥D.②④⑥
[解析]①“如芒在背”指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
该成语不能受“好像”修饰。
②“席不暇暖”指座位还没有坐热就走了,形容很忙。
望文生义。
③“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褒贬不当。
④“平易近人”形容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使用正确。
⑤“另起炉灶”指重新做起,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
使用正确。
⑥“恒河沙数”形容数量很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
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A.本公司竭诚为客户服务,欢迎垂询。
B.明天上午十时登门拜访,敬请赐见。
C.阔别十载,但您的照片我一直惠存。
D.先生大才,承蒙屈就,我们甚感荣幸。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C项,“惠存”是敬辞,请保存。
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答案:C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①__。
烟草中含有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这些物质进入体内,容易在肺中浓缩成一种粘性物质,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的能力。
不仅如此,__②__。
本来非常洁净的一块净土,点燃一支香烟,空气顿时变得非常污浊。
为了我们的身体和环境,__③__。
答:__示例:①吸烟对人体危害很大__②吸烟还会污染环境__③让我们都做戒烟的促进派吧__
[解析]6分,写出1句给2分。
只要意思合理,字数符合要求,语言表达简明、正确,即可得分。
5.下列对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文会友”是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
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
相酬答。
B.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C.“八股文”是汉代和明朝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解析:“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
答案:C
二、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老子·第八十章》)
(1)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译文:
(2)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译文:
(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参考答案】
(1)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
(2)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什么地
方要陈放它。
(3)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
参考译文
国家小而且人民少。
即使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也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
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什么地方要陈放它。
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方法。
使人们对他们所吃的食物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所住的房子感到安适,对他们的风俗感到快乐。
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声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
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
我看天色尚早,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
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雀鸟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
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
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那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那么深刻。
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
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
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
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的,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
自然是没有结局的。
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听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
雨早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鸳鸯炉》,有删节)1983年5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C )
A.文章以“微微的雨”开篇,与结尾“雨早停了”呼应,而且也为后文“笛声”的出现作了铺垫。
B.竹子上面有水渍,竹叶有间隙,因风的作用,发出尖利如笛的声音,所以作者说“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
C.作者后来又去了几次竹林,但都无福再次聆听到美妙的“笛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笛声”的喜爱以及无法再次聆听的遗憾之情,同时也说明作者是一个无福之人。
D.本文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竹子”喻为“乐器”,把“风”喻为“指挥家”,把风吹竹、雨打叶交织在一起的声音喻为“笛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声音以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解析]“同时也说明作者是一个无福之人”无中生有。
2.风雨中的笛声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5分)
答:__示例:①在风雨中的竹林前听竹,笛音清晰、高扬、悠长,波涛汹涌,声威远大。
②这不是人力所为,是大自然的杰作,是风、雨、竹合奏的交响乐。
__
[解析]5分。
答出第一个要点给3分,答出第二个要点给2分。
3.文章结尾说“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并结合学过的诗文举一个例子来具体分析。
(6分)
答:__示例:自然的变化无穷、博大精深能时时给人以启迪,给人以力量,是人们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家园。
具体分析可结合陶渊明的田园诗、王维的山水诗等诗歌来展开。
__
[解析]6分,含意3分,举例分析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