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 水平较 低的地 区。

城市化 水平最 低的地 区。
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一层次:初步进入城市社会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达到50%以上,主要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广东、辽宁、浙 江、黑龙江、江苏、吉林、内蒙古等10省区市。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2、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
对居民的拉力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两个作用力当中, 城市的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拉力的大小主要 取决于工业化的发展规模与水平。
第一阶段,1979年以前, 中国处于城市化前期阶段。
第二阶段,1979—1994年, 中国由前城市化阶段向城市化初期过渡的阶段。
第三阶段,2019年以来, 中国进入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第三阶段: ❖ 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 K≥1意味着总人口的增长全部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乡村
人口的绝对规模开始由上升转为下降态势。 ❖ 乡村人口绝对规模由增长转为下降,是城市化过程中第二个
重要的转折点,它意味着工业化过程中非农产业吸收劳动力 的能力大大提高,以至于随之而来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的规 模大于乡村人口自然增长的规模。 ❖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重工业化 过程正在不断深化,第三产业获得大规模发展,由此引致的 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二次浪潮正是将城镇人口增长系数提升 超过1的基本动力。
主讲:唐娟莉
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及思考题
重点问题

城市化实 质与城市 化规律

城市化的 动力机制 理论

中国城市 化的轨迹经济增 长的影响
❖ 第一阶段:K<0.5,为前城市化阶段。K<0.5意味着城镇人 口的增长规模小于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城市化水平很低, 增长缓慢。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 第二阶段:0.5≤K<1,为城市化初期阶段。K≥0.5意味着 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这是城市化 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意味着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增 长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 是轻工业大发展的时期,由此引致的劳动力第一次转移浪潮 正是推动城镇人口增长系数跨过0.5这一历史性转折点的基 本动力。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二)城市化的测度
通常用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和城市成长力系数来 衡量城市化水平。可以认为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 的的静态指标,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动态 指标。
1、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公式为: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2、城市化速度 平均城市化速度=(p1-p0)/n 式中:p1为报告期的城市化水平;p0为基期的城市 化水平;n为间隔年数。
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及思考题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实质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 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 的内涵
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中国城乡结构转换的经济分析
(一)中国正在实现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换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城乡结构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城镇人口比重由12%提高到45.7%。城 乡人口结构的转换主要发生在1978年以来的30年中。
(二)城乡结构转换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对推动我国的经济 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 环境
❖ 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城镇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并进一步扩 张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 现代化也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 根据中国的国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大部分城市基础设 施领域,政府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调控并给予资金支持起着重 要的作用。投资于基础设施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 职能。

鼓励更 多的人 参与其 中。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为什么在第二产业就业的相对量甚至绝对量都下降的情况下, 城市化水平依然能够不断提高呢? ❖ 答案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重工业化发展的 产物。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业化使更多的人进入中高 档消费阶层,他们的生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对社会服务 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生活性服务成为最富活力 的产业。 ❖ 因此,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并成 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 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进入成熟的城市 社会。这时的工业化已经走到尽头,进入后工业化 社会或现代社会,现代城市文明广为普及,城乡居 民只是居住空间及就业岗位差别,生活水平和生产 生活方式基本趋于一致,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的 终极目标已经成为现实。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三、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划分及其变动态势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二)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与推动

城市化将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 化进程

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 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城市化将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进程 ❖ 第一,企业和人口的集聚,形成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需
求,当这种需求量达到和超过第三产业发展的门槛要求时, 就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力,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 第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随着企业的集聚而集聚在城镇。 在中国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非农产业的效率高于农业, 因而城镇居民收入要远高于农村居民收入。 ❖ 第三,完善城市耐用消费品使用条件,是城市化拉动工业化 的另一个重要路径。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二)城市化的测度
3、城市成长力系数
S
式中:S为城市成长力系数;
1 10
10 i 1
xi yi
xi为城市第i项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
yi为全国第i项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
xi/yi为城市第i项指标的增长指数。
当S>1时,为强增长;当S≤1时,为弱增长。
4、城市化地区及其他几个相关概念 (1)城市化地区 (2)大都市统计区
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与我国的其他任何社会经济现象一样,中国城市化的 地区差异巨大。从总体上看,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基本一致。 2019年中国各省区的城市化水平划分为4个层次:

初步进 入城市 社会的 地区。

城市化 水平较 高的地 区。
(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二、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第一阶段 K<0.5,为前城市化阶段。
第二阶段 0.5≤K<1,为城市化初期阶段。
第三阶段 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第四阶段 城镇人口比重≥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第五阶段 城镇人口比重≥65%,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及思考题
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线,中国的城市化历程明显地分 为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1978年以前城市化的停滞 和低速增长阶段,1978年以后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
1978年以前的城市化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健康发展时期 过渡城市化时期 城市化停滞阶段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 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 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 高的过程。
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 代化的统一。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二、城市化的测度
(一) 城市 的测度
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 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 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 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
(三)关于城乡标准的划分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统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我国城市化水平统计存在的问题: ❖ 第一,在2000年试行新的城乡划分标准后,此前(特别是20
世纪90年代)按老标准统计的城市化水平应当调整。而目前 尚未做出调整,既低估了以前的城市化水平,资料不衔接, 不好使用。 ❖ 第二,全国是按照这一标准每年进行城乡人口统计的,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只在逢0和5的年份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城乡人 口统计,但地市以下一般没有这类统计,这给研究区域城市 化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者在需要区域城市化水平的资 料时,往往以非农业人口比重为基础进行估算。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第四阶段: ❖ 城镇人口比重≥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 城市人口比重≥50%,表明城镇人口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意
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经初步实现城市化。一半以上的居民得 以生活在城市,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第三个重要的转折点。 ❖ 与工业化相联系,这一时期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技术 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新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持城市化 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产业。 ❖ 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低速持续的推 进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也开始由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过渡, 城市化速度会低于城市化的前期和中期阶段,但高于成熟的 城市社会。
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及思考题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一、城市化规律
(一)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 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城市化水平。
(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第八章 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及思考题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 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 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三、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
(一)城市设置标准 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 已经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
(二)建制镇的设置标准 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 二千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 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以建镇。
唐娟莉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问题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关键词及思考题城市化实质与城市化规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理论中国城市化的轨迹及特征中国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二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三节城市化规律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第四节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点问题重点问题关键词及思考题关键词及思考题一城市化的概念和实质城市化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低,波动大,进程缓慢。主 要原因是:第一,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第二,与重工业 化道路相适应的一整套管理制度,特别是严格的户籍管 理制度。
第四节 中国城乡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978年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 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也进入了一个崭 新的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迅速提 高到2019年的45.7%,每年平均提高0.93个百分点,是 改革开放前的3倍。这一时期,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 居世界前列。但是,从总体上看,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 水平仍然很低,比2019年49.5%的世界平均水平低3.8个 百分点。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 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工业化提供巨大的市
场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
(一)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

工业化 水平的 不断提 高。

产业结 构的递 次演进。

规模化 与专业 化的充 分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