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精品(2022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开展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开展及人口增长的根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开展的原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开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开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开展的原因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开展的根底,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开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开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晋商,通常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知名。
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成为较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开展为东伙制,类似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西商人作为地方性集团组织虽然出现在明代,但其开展的鼎盛时期那么在清代。
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有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
晋商的开展折射出了清朝经济的繁荣景象,那么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开展状况如何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开展
1.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根本态度。
提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开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清朝开荒执照
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良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3.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开展农业生产的表现和影响。
提示:(1)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开展。
(2)影响:农业生产的开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开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开展
1.图片展示
清代纺织图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开展的根本情况。
提示: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3.图片展示
《盛世滋生图》局部
4.读教材,学生总结清朝商业开展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开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陆路和水运兴旺。
5.史料展示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泼,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
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简明中国经济史》
6.结合所学,指出明清商业进一步开展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开展为工商业市镇。
(3)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方晋商和徽商。
目标导学三:人口的增长
1.史料解读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2.学习与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
提示: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开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3.史料解读
材料一:
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示意图
材料二: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那么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4.学习与探究:依据材料二,说明黄河流域出现的突出社会现象,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从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提示:现象:人们盲目开垦沿河与沿湖的土地,水流域面积不断缩小;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灾越来越严重。
(意思相近即可)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认识:社会经济开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
(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堂总结
清朝前期,随着大量高产农作物的推广、手工业技艺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空前活泼,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开展,商业也因此而空前繁荣,出现了大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经济的开展导致人口快速增长,这虽有
利于经济的开展,但一方面又会带来如人地矛盾、环境破坏等问题。
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让学生感受到清代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开展,并引导学生从清代农业、手工业的开展导致产品增加,投入市场,成为商品这一思路思考。
课堂教学,要活泼气氛,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请几位学生答复以下问题,互为补充,并多加鼓励。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根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根底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到达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公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3.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
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阔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因为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预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结论: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探究二】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的区别。
(1)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
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
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它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结论: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有着本质的区别。
【探究三】戊戌变法的性质。
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开展趋势。
更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虽然历时短暂,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其失败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事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论:戊戌变法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办报《时务报》、《国闻报》,宣传变法思想
戊戌变法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百日维新内容:
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
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达标测评稳固新知
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由1 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C )
A.鸦片战争的炮声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战争的惨败 D.中华民国的成立
2.以下人物中,竭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B )
A.曾国藩
B.康有为
C.邹容
历史小口诀: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
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波救危急。
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
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