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1
核心提示: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莫怀戚的文章《散步》一文。
同学们都
认为I这篇文章很简单,只不过讲了一家人散步,发生分歧,解决分歧。
歌颂父母的敬老爱幼品质。
但当我问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时,同学们都傻了。
我告诉...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
本课也是通过一家四口的散步来表达浓浓亲情的,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是一首真善美的颂歌,能让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进行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然而,本文虽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但却以成年人的角度来思考和表达的,展现的是成年人对待家庭亲情、生命传承等问题的观察和理解。
然而,本课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那么,不一定具备情感上的深刻体验。
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深入体会到文中亲情、人性、生命的内涵成为课堂的最大难点。
经过研讨,我们确定本课的学习要求主要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根底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学习朗读并努力体会文中的情感价值观。
所以,这篇《散步》,要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亲情般温馨温暖的情感气氛,让学生学习根底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一次关于“亲情〞和“生命〞的洗礼,学习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如何做到营造温馨的气氛,而且要在课堂初始便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放松的状态,最好的方法便是借助多媒体。
借助描绘亲情的音乐,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状态。
然而,只有音乐是不够的,学生如果不能感同深受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让学生进入我想要的情境。
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温情〞中回忆自己体会过的“温情〞。
音乐加回忆,学生们的情感一定会被
调动起来。
接下来对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甚至对生命的感知自然也会更加敏感。
果然,从课堂上的效果看来,绝大局部学生都进入到了我想要的感知状态,对于中长对幼、上对下的爱也深有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从配乐朗读到品评景物、佳句,从研读课文主旨到最后的美读几个环节,涉及到默读、朗读、浏览、精读等几个常见的阅读方法。
不仅使学生感悟文本,也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能力,到达了教学目的。
当然,这堂课仍有着一些缺乏。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利用小组内部的合作和交流。
学生交流不够,自然也无法更多地从别的同学那时得到别样的知识和感悟。
然而,生生对话其实是比师生对话更易于学生接受的一种对话方式。
其次,导入环节占用时间过长,我校的孩子们用笔能力缺乏,在一开始的文字描绘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考虑下次可以让孩子们用图画的方式或口头描绘的方式完成。
或者,也可以将展示环节分为两局部,在课堂结尾再请几位同学展示,形成一种形式和情感上的“首尾响应〞。
最后,学生没有预习的好习惯,虽然内容十分简单明了,但由于学生对课文过于陌生,课堂推进很慢,最后虽然顺利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但明显感觉到课堂环节间过于紧凑,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理解、感悟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这次的课堂让我明白:导入方法是死的,而设计教学的思维应该是灵活的。
导入方法虽然被我归为三种类别,但并不代表一节课只能用其中一种。
不同的方法相结合会有别样的效果。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该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即:解决生字词、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能打动读者的地方。
先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学生读得十分投入,虽然不是声情并茂,但是我感觉已经够好了。
因为他们读得很用心,很仔细。
在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散文美在什么地方,我们要在文章里划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
生字词的教学完全由学生解决〔到黑板上来做,然后再大家订正〕,所花的时间不多,效果也相对较好。
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的思路。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几个学生主动的举手答复,说得一般,主要问题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想说的话而不知道怎样表达。
心里想得有,而说不出来。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们说,这就是平时读书不够和锻炼较少的原因。
只要大家积极阅读,主动锻炼,我们都回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
所以,当时机来临的时候,不能放弃,要积极的去适应,克服心理的害怕和恐惧。
之后,我谈到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健康的躯体和高尚的灵魂的有机组合。
健康的身体一般情况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积极的锻炼可以得到。
而高尚的灵魂那么需要知识和文化的武装,知识和文化就是从读书所获得的,主动的阅读和求知是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主要途径。
用高尚的灵魂去指挥健康的身体,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在教学中顺应课堂的流程我给孩子们讲了三国演义》里董卓、吕布和貂蝉的〞美人计“的故事,大家听的很认真。
所以,有时又感觉有些本末倒置,主题被冲淡了。
但是,不管怎样,我相信学习就会进步,不停的往前走就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4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以前在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现在改到七年级语文第一篇。
文章我讲过两三遍,总觉得没有把握住要点。
我听了第一课时的讲解,觉得没有表达出文章所具有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我负责讲第二课时,就改变了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着重在创设情境,回忆课文内容;第二个环节着重在朗读课文,赏析语言;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提出问题,深化理解;第四个环节是仿写几个句子。
预设的前两个情境都完成得比拟好,学生的兴趣也比拟浓。
赏析句子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好的见解,当没有人举手时,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不要急于说话,要给学生时间。
在这种沉静的气氛里,学生的思考就比拟充分了,对文章一些句子的赏析也比拟深刻。
我感觉到自己最大的进步是,忍住了,少说话,不再追求课堂外表的热闹。
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赏析时间太长,应该把第四段和最后一段背下来。
最后一段的赏析还没有突破,应该点明一下。
仿写句子没有时间读,应该把这个环节去掉。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5
对于七年级xxxx年语文新教材的教学,早已经过了半个学期了,七年级新生也渐习惯了这部新的教材。
对于自己来说,作为新的教师,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也渐习惯了这部新的教材〔其实是无选择地以之教学,因而也就无所谓什么新老教材教学过程中的矛盾问题了〕。
然而,不得不成认的是,对于这部新教材的教学实施过后所获得的反思,却也值得自己一再深究。
有鉴于这部教材是一部国家级课程教材,其编写自然也是以我国初中学生的整体水平为着眼点,无法考虑到各地区的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距,倒也无可厚非。
然而一旦施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国家的课程纲要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现实的学生素质所决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度可就有些两样了,而且往往表现为前者目标过高或后者完成度过低。
且就课本中本人已教过的莫怀戚的《散步》为例。
新教材的预习目标如下:
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似比拟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
你的身边一定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回忆一下,感受其中的温情。
这所谓“温情〞也者,即强调学生关注本课文的人文性,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味。
这是本课文在人文性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度提出的初级要求。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似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于是乎,学生也不得不随着老师去深究其中的“深层意蕴〞,而其本身却只能
到达“品味温情〞的地步。
于是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陷入了为难境地。
这为难便来自教学目标在理念与实践中的反差。
教学目标的设立当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同时却又不得不深以教学大纲为根底,使得教学工作处于两难的境地。
更何况当现实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意外地偏低时,这其间的反差就更加的明显,因而也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上游刃有余。
这对于一个职初教师来说,如何尽量解决这反差带来的诸多问题甚是重要。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6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根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表达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
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
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
文内容的根底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
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
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
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
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似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
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
“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
抚养下一代的责任。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表达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
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那么。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
这篇散文,虽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
《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
会美德。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
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
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
给予友情提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表达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
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
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气氛,谈论亲情。
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
有效沟通的桥梁。
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表达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开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
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
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
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
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
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表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
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
的亲情而美好。
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
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
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反思7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
或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内蕴丰富的
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题为重点,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
教学本课原本是这样设计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读课文;三是品味语言。
后来一想,这样安排是不是太陈旧了、太呆板了些?于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简,去难存易〞呢?于是采用新的形式:由文学评论之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切入,让学生谈阅读感悟,放开条条框框;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结束课堂。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篇幅虽短小,情节虽简单却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
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
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那么更难得。
因此,对于这节课,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
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
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
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中年人,正处于生命长河的中间,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老人和孩子,还是过去和将来,他们责无旁贷地承当着家庭的重担。
而一个“背〞字,背出了责任,背出了
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担子以及神圣感。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衰老的生命,还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亲情去呵护,用责任来维护,这样,才能让生命之河源远流长!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我设计这节课以“情〞贯穿全文,通过景与情的交融,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亲情的价值、生命的可贵。
但情境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的,尤其是教师要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
对文章的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而,我不想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指挥学生,不想让他们成为游离于“情〞之外的观众,而是想让大家共同成为课堂这个小舞台中的一员,演绎出最真实、最精彩的一幕。
所以,我注重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浓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利用学生生活体验,感受亲情。
尊重语言教学规律,朗读贯穿了教学始终,由易而难,培养学生语感,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明确了我们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课文内容不难,指导学生在理解深刻的内涵根底上拓展延伸,注重文本解读又不拘于文本,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训练。
当然,由于课时及师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学环节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读指导中缺乏做适当的示范朗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不明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这一环节不连贯;小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
这都是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