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尽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

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课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讲古时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讲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第三部(第9自然段)讲重阳节的一些习俗。

学情分析
文章故事性强,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2.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
二、深入研读。

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
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

)
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过程补充具体? (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

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

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
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幻灯片。

思考题: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
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简单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
5.交流汇报,理解重点:
(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
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

)
(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桓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学生对桓景为民除害的敬佩之情。

)
三、总结课文。

1.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
()、()、()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2.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

可以用上“因为……所以……”。

3说说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作业。

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课本》中的民间故事。

板书设计:
重阳节的传说
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