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养殖综合配套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蛙养殖综合配套技术
张建柴秋泉
(吉林省园艺特产管理站)
由于多年来我省养殖技术良莠不齐,各蛙场生产水平差距明显,提高蛙农的养殖技术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我站建立起一批标准化的林蛙养殖基地,推广“林蛙养殖配套技术”。
这项技术较传统养殖技术有许多创新。
一是在蛙场建设上将以往的修建“三池”、“四池”变为修建多功能的“一池”,既节约了土地,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有利于管理;二是采取“全价饲料投喂技术”,在蝌蚪期饲料中按照一定比例加入维生素E、山皮土等微量元素及动植物蛋白,使蝌蚪变态率大大提高;三是采取“围栏保护措施”,减少死亡率,增加产量;四是采取“防控结合、以防为主”的病害防控措施,综合防治“病、虫、蛙、鼠、鱼”五害,保证林蛙的健康生长;五是采取“冰水分离、缓水越冬”措施,提高林蛙的越冬存活率。
1蛙场建设技术
1.1林蛙场的选择
1.1.1地形地势的选择
以自然形成的山沟为单元,也就是“两山夹一沟”或“三夹两沟”的小流域,沟长2~10公里,沟宽200米以上,且溪流的两岸较为平缓,这样的山形地势作养蛙场最合适。
1.1.2植被条件的选择
林蛙必须要在阔叶林或以阔叶为主体的针阔混交林地带,不能选择在大片针叶林或落叶松林为主的林地,同时要考虑林相结构,最好有乔、灌、草三层遮阴的林地,要保证林下光线暗淡、湿度大、盛夏季节温度低,郁蔽度在0.6以上。
林下地表植被要茂盛,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有零星分布的灌木丛,林缘有塔头草甸植被,这样地带能为林蛙提供充足的食物昆虫和小动物,使林蛙有较好的潜伏环境。
1.1.3水源条件的选择
水对于半人工养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离开水,林蛙半人工养殖便无从谈起。
因此在选择蛙场时,即使是其他条件都具
备,但没有水源,这个地方也不能养殖东北林蛙。
这里所说
的水源,是指蛙场内终年流淌的小溪、河流。
如果没有这样
的水源条件,则必须有一个丰水期可用于补水的季节河。
然
后在蛙场的低洼处挖出能常年蓄水的小水库或小塘坝,这
样既可以保证东北林蛙生存空间的足够湿度,又能保证林
蛙安全越冬。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蛙场内环境湿度不能始终
保持在一定的水平(60%~70%),则林蛙很难成活。
1.2养蛙场的建设
由于半人工养殖东北林蛙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此
因地制宜地建设蛙场的养蛙池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蛙场的
养蛙池提出如下建设方案:合四为一式建设。
只建越冬池,用越冬池来代替孵化池、饲养池以及变态池。
对于有修建越冬池条件的蛙场来说,这种建设方案是最佳的。
这要求越冬池一要大,二要有深有浅,三要有适中的进水流。
更确切地说,这种四池合一的设施多为在蛙场内每隔200~1000米建设起的一个小水库。
这个小水库应能完全放干水,以保证林蛙越冬时水体中没有杂鱼,用这种水库来孵化和饲养蝌蚪也是很理想的。
1.3看护房的建设
在符合蛙场所在地林业管理部门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在蛙场内的主要关口和作业区内每隔2~4公里建一处看护房。
1.4蛙场内的道路建设
蛙场内道路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蛙场的生产和管理。
因此要求蛙场内有畅通的道路。
但是不一定要求建设质量较好的水泥路,可以建成简易土路,适当垫高一些路基,防止下雨后泥泞不堪,无法行走。
定期除去路上的杂草,保证道路能够适应养殖场的日常管理和操作即可。
2蝌蚪繁育技术
蝌蚪的饲养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养蛙的成败。
当前蝌蚪期饲养技术不过关,造成蝌蚪大量死亡,有的全场毁灭。
主要原因是食物严重不足,供水污染,水中溶氧缺泛,放养密度过大,病害严重。
2.1蝌蚪的全价饲料
蝌蚪属杂食性动物,它几乎可以毫无选择地采食任何一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如鲜肉、鲜鱼、腐肉、臭鱼、烂虾等动物性食物,各种粮食、蔬菜、水果、山野菜等植物性食物,枯枝落叶、烂树根、树皮、腐殖土、畜禽粪便等腐殖质。
蝌蚪最喜欢吃的是动物性饲料,其次是粮食类精料。
有很多养殖户无限量地喂动物性饲料或粮食类精料,这是很不科学的。
就类似牛羊更喜欢吃玉米、黄豆,我们不能因此就只喂玉米和黄豆的道理相同。
蝌蚪养殖要做到科
林
蛙繁育基地孵化池
10.16627/22-1215/s.2017.01.037
·59·
只有合作,才会成功。
吉林蔬菜杂志,圆您致富之梦!
ghts Reserved.
学喂养、荤素搭配、粗精比例分理、适当添加微量元素及动植物蛋白。
2.2投喂
有条件的蛙场可以每天喂两次,即早晚各一次。
如果蛙场较大,蝌蚪池较多,也可以一天或二天喂一次,要遵循的原则是要保证蝌蚪池内“不缺食、不剩食”。
要把食投在水较浅、蝌蚪最喜欢聚堆的地方。
2.3蝌蚪的管理
2.3.1密度的管理
整个蝌蚪期,蝌蚪密度是否合理至关重要。
蝌蚪密度过大,往往会导致蝌蚪生病死亡。
多数蛙场都存在着蝌蚪密度过大的问题。
蝌蚪吃开口食之前,最大放养密度不要超过每立方米水5万只,也就是初始蛙卵投放密度约为每立方米水30~50团。
随着蝌蚪一天天长大,要逐渐降低蝌蚪的密度。
活水饲养池,最大密度为每立方米水1000只;而死水饲养池则不能超过200只。
在蝌蚪养殖过程中,发现蝌蚪密度过大,要立即分池,以免分池过晚而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
2.3.2孵化的管理
水温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
孵化池的水温既不要过低也不要过高。
实践证明,东北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最理想温度为15~18℃。
蛙卵孵化阶段应当保证孵化池水位稳定,尽量少向池内加水。
将孵化池的水深控制在20~50厘米。
当蛙卵孵化结束后便可以加大进水量。
蝌蚪吃完卵胶膜以后,应当渐渐地实现蝌蚪池有进有出长流水。
2.3.3林蛙的性别控制
林蛙性别比例的高低,对蛙场的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提高母蛙比例对蛙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母蛙的价格要比公蛙高出10倍左右。
因此尽可能提高母蛙比例应该是林蛙养殖的重要内容。
3放养保护技术
林蛙放回山林后,多数被天敌捕食,为提高林蛙成活率,应在蛙场周围建起防护围栏,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天敌,减少死亡率。
爬行类天敌有蛇类、甲鱼、乌龟等,用竹竿、铁叉将蛇打死,用猪肝、蚯蚓将甲鱼、乌龟诱钓出来。
鸟类天敌有苍鹭、翠鸟等,可扎草人吓之。
哺乳类天敌主要是老鼠,可用鼠药、鼠夹、电子捕鼠器清除。
4防控结合、以防为主技术
林蛙的养殖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病害,所以应在前
期建厂、修建“一池”、清洁水源、蝌蚪饲喂、越冬管理等
方面做到准备在前、防控结合、以防为主来控制林蛙的“病、虫、蛙、鼠、鱼”五害。
5冰水分离、缓水越冬技术
5.1越冬池使用前的准备
经多年循环使用的越冬池。
池底淤泥较厚,影响蓄
水量,并积累有大量的林蛙致病菌和天敌虫害,因此在
越冬期来临之前要认真修整处理。
一是清淤将池水放
开,清除池底淤泥,恢复到原池底层。
二是晒底清除淤
泥后,要控制进水,让池底在阳光下暴晒20~30天,能
杀灭部分病菌和虫害。
三是杀虫灭菌注水前20~30天,
向池底和四周池壁撒生石灰进行消毒,此法能有效杀
灭林蛙致病菌和、水蛭、寄生虫等天敌虫害。
四是铺设
隐蔽物灌水前先在池底铺一层厚约5厘米的阔叶树树叶或是用禾本科杂草捆成的草把,再用碎石和泥沙稍作覆盖,这些隐蔽物有利于林蛙在水下潜伏冬眠。
5.2提高越冬存活率
林蛙在9月中旬,当气温降到10℃以下,开始向山下水源地迁移。
首先进入浅水区域潜伏,11月初至11月中旬,气温降至5℃以下,林蛙进入深水区冬眠,直到翌年3月末至4月初结束。
5.2.1散居冬眠期管理9月中旬至11月初,45~50天。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林蛙多数单独分散潜伏于浅水区域,处于不稳定冬眠状态,夜间仍可到陆地活动。
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是:把捕捉到的林蛙按商品蛙、种蛙和一年生幼蛙分离,种蛙和幼蛙分别送往贮蛙池存放。
如果蛙场内河水充足,也可暂用越冬池代替,即保持越冬池水深50~80厘米。
放入越冬蛙,到11月上旬林蛙进入冬眠前,再将越冬池水及时补充至2~2.5米深。
贮蛙池周围要用塑料布围成高50~60厘米的栅栏,底部用工压实,防止林蛙逃逸。
由于林蛙集中潜伏于浅水区域,管护中要防止人为偷盗和各种食肉动物的捕食危害。
5.2.2集中冬眠期管理11月上旬至翌年3月末,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林蛙集中到深水区域,相互拥挤在一起,不食不动,处于深度冬眠状态。
这一时期的管理要点是:
越冬池放蛙密度为种蛙80~100只/平方米,幼蛙200~300只/平方米,保持活水越冬。
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很多养殖场内的河、溪进入冬季后会出现冰冻断流现象,这样的越冬池林蛙越冬密度应适当减半。
解决越冬池溶解氧不足的问题,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一是越冬池蓄水量要充足,水深不低于2.5米。
二是清除淤泥及杂草,以减少耗氧量,防止有害气体产生。
三整个越冬期要精心管理、定时观察林蛙的越冬情况。
打开冰眼,如果水生昆虫上游,则表示水中缺氧。
严重缺氧时,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水补氧。
抽取附近水源注入到越冬池中;二是打冰眼补氧,1亩水面打一个宽1.5米、长3米的冰孔。
顺着主风向排开,借风力的作用形成水浪,加速氧气向水中溶解,以提高补氧效果。
为防止冰眼重新结冰,夜间可用草帘子遮盖起来。
落雪后,要及时清理冰面积雪或扫出雪道,增强池水透光性。
在越冬
池周围定点投放鼠夹和鼠药,防止鼠类等肉食性天敌危害。
秋天的林间小溪是林蛙归来越冬的路
·60·展示新形象,创新发展!服务新农村,致富百姓!
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