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备课教案—11周 (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通案主备人:周金成
八年级语文科课题(学习内容):诗五首(11)周(3)课时审核人:李祖海
学习目标(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
1.背诵诗歌。
五、背诵诗歌
问题补充(个性设计)
作
业
1、背诵全文。2、完成《同步精练》相应练习题。
板
书
课后反思
讲解后及时让学生背诵,学生能当堂消化知识,讲少点,多给学生时间背诵。
1.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或哪些词语用得精当)?谈谈自己的理解。
2.本诗有何艺术特色?
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示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想像奇特,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形象地描写出来了;同时,把满树的白雪比喻成梨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教学设计
示例2:“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掣”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了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另外,在满眼洁白的世界中,出现了一面红旗,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出了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远去,依依不舍的情形。(可引导学生联想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表达相似的诗句)
2.通过赏析语言及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考。
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奇特、丰富,色彩绚丽,充满了乐观进取精神。
四、拓展延伸
1.你还学过哪些描写雪景的诗文?请说出其描写精彩的句子。请再找几首表达离别主题的诗歌。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畅,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思考讨论:
1.示例:描写雪景的诗歌如《湖心亭看雪》《江雪》等;表达送别主题的诗歌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2.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布衾多年冷似铁”写得好,写出了被子又冷、又硬、又潮、又旧。
3.怎样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思想以及“三吏”“三别”等,以利于学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四、竞背诗歌
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送别诗导入。
2.由描写雪景的诗歌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诗歌,学生听读,正音,注意句子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诗歌。
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明确:
a.咏雪、送别两方面的内容。
b.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
3.自由朗读诗歌,争取背熟。
三、研讨赏析
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的济世情怀。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当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认识。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中“怒号”用得好,写出了秋风的肆虐,声响宏大。
“卷我屋上三重茅”中“卷”用得好,写出了风势之大。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主要设想、措施
(学法、教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及其它
三课时
导
学
过
程
第二课时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春望》《石壕吏》导入。
2.由介绍杜甫在成都建成草堂及草堂被风吹毁的背景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句的节奏、轻重音的处理,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思考问题:
八年级语文科课题(学习内容):诗五首(11)周(3)课时审核人:李祖海
学习目标(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
1.背诵诗歌。
五、背诵诗歌
问题补充(个性设计)
作
业
1、背诵全文。2、完成《同步精练》相应练习题。
板
书
课后反思
讲解后及时让学生背诵,学生能当堂消化知识,讲少点,多给学生时间背诵。
1.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或哪些词语用得精当)?谈谈自己的理解。
2.本诗有何艺术特色?
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示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想像奇特,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形象地描写出来了;同时,把满树的白雪比喻成梨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教学设计
示例2:“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掣”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了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另外,在满眼洁白的世界中,出现了一面红旗,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出了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远去,依依不舍的情形。(可引导学生联想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表达相似的诗句)
2.通过赏析语言及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考。
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奇特、丰富,色彩绚丽,充满了乐观进取精神。
四、拓展延伸
1.你还学过哪些描写雪景的诗文?请说出其描写精彩的句子。请再找几首表达离别主题的诗歌。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畅,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思考讨论:
1.示例:描写雪景的诗歌如《湖心亭看雪》《江雪》等;表达送别主题的诗歌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2.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不同之处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布衾多年冷似铁”写得好,写出了被子又冷、又硬、又潮、又旧。
3.怎样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思想以及“三吏”“三别”等,以利于学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四、竞背诗歌
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送别诗导入。
2.由描写雪景的诗歌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诗歌,学生听读,正音,注意句子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诗歌。
思考下列问题:
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明确:
a.咏雪、送别两方面的内容。
b.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
3.自由朗读诗歌,争取背熟。
三、研讨赏析
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的济世情怀。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当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认识。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中“怒号”用得好,写出了秋风的肆虐,声响宏大。
“卷我屋上三重茅”中“卷”用得好,写出了风势之大。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主要设想、措施
(学法、教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及其它
三课时
导
学
过
程
第二课时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新课
1.由学过的《春望》《石壕吏》导入。
2.由介绍杜甫在成都建成草堂及草堂被风吹毁的背景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句的节奏、轻重音的处理,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