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统考
高二语文
分值:150分时间是:150分钟
考前须知:
1.本套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
答卷前,所有考生必须将本人的姓名、准
考证号填写上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套本套试卷上无效。
3.在在考试完毕之后以后,将答题卡上交。
第一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一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一共同的追求目的。
刘勰云:“标准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
裁那么芜秽不生,镕那么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
〞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这个原那么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
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
从意象的角度来考虑这种原那么,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假设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者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者多或者少,也就是意象的创作;朱本晓 2022年
密度或者密或者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
可能到达言约意丰的效果。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
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
〞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
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阻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阐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那么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但凡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HY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
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假如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HY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
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
唐诗名篇的意象那么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拟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第1页 (一共10页)
〔〕〔3分〕
创作;朱本晓 2022年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须字斟
句酌,才能到达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那么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
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诗歌意象的密度控制在比拟合理的程度,从而
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D.诗句或者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更能到达言
约意丰的效果。
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哪一项
〔〕〔3分〕
A.“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详细形象。
B.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
首诗也因为在写景时意象过于密集招致了一些非议。
C.意象过密会阻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
而且密度过大甚至是诗的一种缺点。
创作;朱本晓 2022年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但凡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HY的价值,即使把名
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3分〕
A.假如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
对遣词造句也可以不做要求。
B.唐诗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一共同的追求目的,因此唐诗很少有泼墨如
水的长篇巨制。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HY价值的名句,加大
诗歌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
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菊者砚秋
章诒和
〔1〕因家境贫寒,六岁的程砚秋经人介绍,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
他的母亲像送病人上动手术那样签了“关书〞。
送他去荣家的那天,一路叮咛:“说话要慎重,不要占人家的廉价,尤其是钱财上。
〞这句话,程砚秋说:“我一生都牢牢地记着。
〞
创作;朱本晓 2022年
〔2〕程砚秋学戏很苦,荣家所有的生活琐事也都要做,无异于童仆。
荣蝶仙脾气又坏,稍有不欢举鞭就打,常常无端拿他出气。
程砚秋每天要劈柴生火,洗衣做饭,学戏的时间是很少。
在程砚秋出师前,师父把他的腿打伤了,留下很大的血疙瘩。
成名后的程砚秋赴欧洲时,经一位德国医生的手术才把腿治好。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学艺的八年,是我童年时代最惨痛的一页。
〞
〔3〕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重的程砚秋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
年龄稍大些后,多半因为营养不佳,情绪一直也比拟抑郁。
师父认为这个孩子不宜于学花旦,让他专攻青衣。
〔4〕程砚秋学艺可比梅兰芳苦多了,他也不具备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凭着自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第2页 (一共10页)
身条件、勤奋刻苦以及高人指点,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
唱到情感至深处,其声竟细假设游丝。
观众聆听,大气都不敢喘。
这是他声腔艺术最讲究的地方,无人能及。
故而梅、程之间彼此颉颃,关系就颇为微妙了。
〔5〕1923年9月18日,也就是程砚秋结婚后5个月,他与自己的戏班“和声社〞一行赴沪演出。
这次演出,气势极盛,每晚舞台上的花篮都不下五六十个,全场无一空位,另有许多人环立而视。
戏院门口,汽车200余辆,马车不计其数。
程砚秋每日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满了所有的时间是,真可谓无一息之闲,也无一丝之暇,人极劳累。
但他照旧是容颜焕发光泽,嗓音穿云裂石。
对此,罗瘿公喜于心也惊于心,欣慰且忧虑地对他说:“你此行红得可惊,也遭人嫉恨。
有些人正意欲挑拨梅先生与你之间的师生友情呢。
〞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6〕程砚秋是年11月15日返京,梅兰芳赴站迎接。
10天后,梅兰芳带着戏班到演出。
〔7〕此后,一兰一菊,果然就在争起了短长。
他们的竞争最初是微小的,也不明朗,顶多在戏码上争个上下——你唱的戏,我也能演,即“你有我也有〞。
1927 年?顺天时报?
创作;朱本晓 2022年
举办中国旦角名伶竞选活动,经投票选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
也就从这时起,他们的竞争才趋于明显化。
〔8〕梅兰芳有富贵气,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
梅、程之间尽管竞争剧烈,彼此一争高低,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一副温良谦恭。
1933年11月11日,移居的梅兰芳 40 寿辰。
程砚秋特往拜寿,行叩头大礼,见者均叹未尝忘本。
〔9〕有人说,程砚秋太“独〞。
这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
程砚秋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
他说:“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什么‘祖传秘方’‘私藏珍本’等等,不也全是这样‘独’吗?〞其实,他的“独〞是有所针对的。
针对的是未经答应和同意,暗中把剧本及表演偷传出去的人。
〔10〕当时有个女演员,本来是唱梆子的。
1925 年左右,自从和哥哥一起看了程砚秋演的戏以后,兄妹俩一起迷上了程派。
她当即暗下决心:不唱梆子,唱京戏,且一心学程。
每有演出,她和哥哥必去“偷戏〞。
俩人躲在戏院楼上的角落,哥哥专记胡琴、唱腔的工尺谱〔即曲谱〕,她就用心记下全剧的唱、念和身段。
戏散人静后,二人步行回家,一路研究刚刚看戏之所得。
回到家中多困也不敢睡觉,接着练。
没有镜子,就在月亮地里练。
从影子里看自己的身段,非把当天所学熟记在心才行。
〔11〕在梨园行,这叫“偷戏〞。
“偷戏〞是大忌。
几年“偷〞下来,就把程砚秋早期代表剧目都“偷〞到了手。
梅兰芳和齐如山看了她的表演,惊异地说:“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即程砚秋〕呢。
〞就建议她拜程为师。
结果可想而知:被程婉谢。
但她实在是喜欢程派。
既然得不到亲传直授,她就绕着弯子学:一是拜了程砚秋的教师王瑶卿为师;二是向给程配戏的伙伴、伙伴学习。
见她苦心学程,人家也就乐于指点。
有心计的她不仅红了,还和程砚秋叫板,把与程砚秋同台的人,拉到自己的班社中,陪着她唱。
创作;朱本晓 2022年
〔12〕当程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分
裂。
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唱词、念白、唱腔、身段时,他立即把琴师找来,在后台临时变动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
〔选自2021年第9期?读者?,有删节〕4.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哪一项〔〕〔3
分〕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第3页 (一共10页)
A.程砚秋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期间,劈柴生火、洗衣做饭,挨打更是家常便饭,正是这种童
仆般的生活遭遇,使程砚秋少有欢颜,情绪抑郁。
B. 文章详细地介绍了程砚秋与自己的戏班“和声社〞一行赴沪演出极盛的气势,意在突出程
砚秋在的影响力,进而表现他在京剧艺术上获得的成就很大。
C. 文章屡次提到梅兰芳,这对描写程砚秋主要起到比照和衬托的作用,如通过二人学戏生活
和自身条件的比照,更能突出程砚秋学戏的艰辛及其坚强的性格。
D. 程砚秋的“独〞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所针对的是未经答应而暗中把剧本及
表演偷传出去的人,他自己觉得这样做是对的。
5.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哪一项〔〕〔3分〕
A. 程砚秋六岁到荣蝶仙门下学艺,因家境贫寒而受到师父的百般折磨,正如他所说“学艺的
八年,是我童年时代最惨痛的一页〞。
创作;朱本晓 2022年
B. 由于程砚秋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情绪一直比拟抑郁,荣蝶仙就让他学青衣,正是师父
的这一决定使他成了“四大名旦〞之一。
C. 程砚秋的声腔艺术最讲究的地方是唱到情感至深处的声音细假设游丝,观众听了大气不敢喘,
这一点没有人能比得上。
D. 程砚秋在的日子里,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满了他每天的时间是,罗瘿公不得不
提醒他注意梅兰芳的嫉恨。
“独〞,有人认为可取,有人认为不妥。
请结合原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搭台
王春迪
老街有句老话:有钱不显摆,一生算白来。
要说富人显摆,无可厚非,可老街上的穷人也喜欢显摆。
譬如老街人买油条,卖油条的到了自家门前,他不喊,非等人走到街那头了,才出来,罩着手吆喝。
等卖油条的过来了,他们左看看右看看,用一只手捏捏,然后挑一根略微大一点儿的。
转身进屋,把油条扔给孩子。
直等孩子把油条吃得还剩下拇指大了,这边稀粥也喝完了,接过来,擦擦嘴,擦得油光光的,这就出门了!
创作;朱本晓 2022年
海爷号称老街首富,喜欢显摆也是出了名的,经常叫乞丐在他面前排成队伍进展施舍,生怕有人没吃到。
两年前他建宗祠,从初一选到十五,好不容易看上一块地儿,可惜地面不平,不过就是垫点土的事儿,海爷愣是大老远儿地让人拉了几车煤块儿填上!那年月,百姓管煤炭叫“乌金〞,金贵着呢!人家却用来填坑,虽然是煤渣儿,但比泥土不知要金贵多少。
你说这人会显摆不?没想到,那年冬天冷的出奇,那些没有钱取暖的穷人那么挖了这些煤渣烤火取暖,度过了这困难的日子。
过了几年,鲁东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
鲁东南地界,家家院子里都种树。
究其原因,其中一点,就是等闹饥荒时,没东西吃,还能用树皮果腹。
要说这一场灾真的太严重了,这年冬天,还没到腊月,好几户以前穿长衫、吃细粮的体面人家,家里的树都没皮了,更别说普通百姓了。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这样一个节骨眼儿上,海爷竟然还要搭一新戏台子!
大奶奶三番五次劝海爷:“这个戏台子搭不得!外头饿死了那么多人,你这边还想着搭戏台子,老百姓要饭都没地儿要去了,你这边还想着乐和,太不地道了!你一辈子好玩好显摆,可在这节骨眼儿上,你不怕别人骂你?〞
大奶奶嘟囔了几次,海爷就急了,眼一瞪:“饿死人怎么了?外头死了人还不许我痛快了?这台子我还非搭不可了!〞
府里上上下下,对海爷搭新戏台子的事儿,议论纷纷,都觉得海爷这事做得不妥,所以,对于抬砖搬瓦拉料子之类的活儿,个个不太热情,叫谁谁磨洋工。
海爷生气了,吩咐管家:“从明儿起,在门口支几口大锅熬粥,但凡给我搬砖抬泥的,哪怕搬一块,我也管他一顿饭!〞
大奶奶一听,当时就哭了:“老爷,您这是要败家呀,这样值吗……〞
海爷一笑:“不值,但痛快。
〞
更离谱的是,新戏台子眼瞅着快搭完了,海爷又不知在哪儿听了一个HY先生的话,说戏台子方向不对,拆了重搭!
创作;朱本晓 2022年
如此这般,折腾了几个月,海爷府上的人,连个年都没过安生。
不想,直至第二年开春,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海爷突然又不建了,半拉子撂在那儿,几次风吹雨打过后,豁得像是被哪个豁了牙的天神啃过了似的。
大奶奶偷偷把管家喊了过去,捂着心口问管家:“老爷这一回又搭台,又施粥的,总一共花了多少银子?〞
管家皱了皱眉头。
大奶奶说:“你尽管告诉我,话进了我的耳朵里,就烂了。
〞
管家近一步,悄声说:“近三年的生意,算是白赚了。
〞
大奶奶眼泪唰地滚了下来。
管家又说:“大奶奶先别急,老爷有话,没对您讲。
〞管家告诉大奶奶,年前这场灾,让老街上好多光景还不错的人家,都开场啃树皮了。
在这条街上,他们本是有头有脸的人,以往出了门也都显摆得不得了,最好脸面。
如今,突然要端着碗去要饭,他们可能放不下身段,拉不下面子。
这寒冬腊月的,地上连根草都没有,河里也都结了冰,不饿死才怪。
海爷就是想到这一点,才想了这个法子,这样,既帮他们过了冬,又照顾到他们的面子。
大奶奶听罢,眼一亮,骂了海爷一句,转脸怪管家道:“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
管家作揖道:“老爷不让我告诉您。
〞
随后几个月,海爷屡次寻思起那个戏台子,说想把那个半拉子戏台搭完。
海爷这么说,却实在抽不出时间是。
因为开春后,府上的生意不知怎么的,突然比往年忙出好几倍来,每日车水马龙,宾客如流……
不久,一股流窜的土匪听说了老街海爷的富有,想去打劫海爷,可让他们料想不到的是,别说在海爷府上找一个内应了,偌大一条老街,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一听说要打海爷家的主意,无论对方许以什么好处,愣是没有一个愿意给他们当耳目的!
〔选自王春迪?搭台?,有删改〕创作;朱本晓 2022年
7.以下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小说开头描写老街人买油条时的显摆,一是为了引出海爷的“显摆〞,二是让这些人的
“显摆〞与海爷为别人着想的“显摆〞行为形成比照。
B.海爷用煤渣块填平土地、搭新戏台挽救乡亲可以让人理解,但让乞丐排队进展施舍那么确实
令人不可思议,虽然目的是好的,但行为失当。
C.小说中写鲁东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蝗灾,即使以前穿长衫、吃细粮的体面人家也要
吃树皮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第5页 (一共10页)
果腹,其作用主要是交代搭台子的背景,并引出搭台子的情节。
D.海爷对府里上上下下那些不太热情、磨洋工的人非常不满,很痛心,认为他们没有一丁点
儿同情心,也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
E.小说描写人物很到位,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即使是次要人物的管家,也运用了语
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
8.大奶奶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4分〕
9.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完全多余,可以不要,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详细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创作;朱本晓 2022年
阅读下面文言文,答复10-13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者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肢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
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
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沉着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吾府之积假设干?〞曰:“八千缗。
〞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
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
创作;朱本晓 2022年
创作;朱本晓 2022年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HY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假设赦江使讨
方腊/以白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HY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假设赦江/使讨
方腊/以白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HY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假设赦江/使
讨方腊以白赎
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3分〕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
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
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擅长劝谏,挽救大臣。
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
奉劝皇帝,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创作;朱本晓 2022年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
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
相。
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侯蒙却对他无可奈何。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
侯蒙认为宋江等人有过人的才能,就上奏皇帝招降安抚这些
人。
皇帝认为他心中有君,称他是忠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肢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5分〕
(2) 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4~15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第7页 (一共10页)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创作;朱本晓 2022年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此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指写家信。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
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比照,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
目中,故土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C. “日暖南山石。
〞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
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
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创作;朱本晓 2022年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
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15. 晚唐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崔诗中的“书〞指家信,而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而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第二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3分〕
创作;朱本晓 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