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衡阳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衡阳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
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
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
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
”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
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
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
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
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又过一年,她把
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
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
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
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
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着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着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
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
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
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 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 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获奖更重要。
D. “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3. 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
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
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行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
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
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
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
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
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
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
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
B.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
C.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
D.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
B.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
C.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
D.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目的决定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B.“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他们对个人的要求。
C.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D.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多年来,网络文学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前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学行业坚定初心、锐意进取,在守正创新中,从内容创作到商业模式全面探索网络文学健康蓬勃发展之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2012年以来,中国网络文学读者规模以年均超过10%的增速不断壮大,用户规模已达4.3亿。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网络文学依托便利的传播条件,内提素质、外树形象,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因此,网络文学行业要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发展方向,通过讲述精彩的故事、展现鲜活的语言、塑造丰满的形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在作品中,让读者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
坚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反映时代精神。
《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在2442万部各类题材网络文学作品中,现实题材作品已超过六成,同比增长24%,一批反映创新创业、社区管理、精准扶贫、物流快递、山村支教的现实题材作品脱颖而出,主题格调、内容质量以及社会效益均有明显提升,并产生了一批既反映现实生活又体现网络文学节奏与特色的优秀作品,实现了表现形式与作品选题的双重突破。
今年,网络文学平台纷纷推出现实题材征文大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现实题材主题征文大赛中,就涌现出《旷世烟火》《无字江山》《天梯》《俗艺大师》等多部优秀作品,此外,网站从推荐位到稿费也都向现实题材作品倾斜,不但将很多网络文学作者引向现实题材作品创作,也吸引了不少传统作家加盟。
(摘编自王小书《守正创新,探索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之路》)材料二:
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切渊源。
在其发轫之初,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就是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的文字,一些早期作者,也是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佳作名篇如浩宇繁星,众多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典范之作,既是文学创作技巧的取法宝库,也是作家灵感的不竭源泉。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这类清新雅丽、古意悠悠的作品,大都直接受益
于经典的熏陶或名作的浸染。
古风小说《绾青丝》大量引用唐宋诗词,颇有“清词丽句必为邻”的意味。
小说中《咏柳》《问刘十九》《水调歌头》《卜算子·咏梅》《一剪梅》等名篇起到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
纵观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追慕和认同。
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轰动一时的作品,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改编都表现突出。
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的人。
他们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爱不释手。
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则着力发掘中国传统哲学、传统神话的现代价值,以全新网络文学形态进行演绎和创新。
(摘编自陈定家《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开掘宝贵资源打造精品力作》)材料三:
近年来,网络文学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盗版行为的侵害。
据有关统计,2018年我国网络文学因盗版造成的损失高达58.3亿元。
打击各种盗版平台花样百出的侵权行为,成为网络文学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
与已经在正版化道路上取得很大进展的网络视频和网络音乐相比,网络文学的盗版难题显得格外突出。
这既与文字作品本身的特性有关,也与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有关。
相比视频和音乐作品,文字作品的存储空间特别小,即使是长达数百万字的作品,也只有几百个千字节(KB)。
文字作品对服务器和带宽的要求也极低,盗版者只需租用一台小型服务器就能下载成千上万部作品。
尤其是随着移动阅读的兴起,盗版网络文学聚合类APP应用的监管难度显著增大。
门槛低、获利大、打击难,网文盗版现象因此比较严重。
行政、司法和社会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是打击侵权盗版的有效途径,其中司法保护尤为重要。
实践中,许多权利人即使赢得了诉讼,所获赔偿也难以填平损失。
按照现行有关法规,在权利人的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情况下,侵犯著作权的最高赔偿金额为50万元。
和权利人的损失相比,与不法分子的违法所得相比,这一赔偿标准明显不够。
打击侵权盗版,需要完善版权保护制度体系。
当前,网络文学已成为诸多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侵杈盗版所造成的损失也水涨船高。
如果不从立法层面加大处罚力度,考虑引入惩罚性赔偿措施,将不足以对不法分子构成威慑。
除此之外,也应从制度上鼓励创新、激发原创动力,推动优秀作品创作生产;创新版权治理模式,建立协同治理联动机制;推动版权信息共享,促进交易平台透明化等。
(摘编自张贺《合力打击网络文学盗版行为》)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在迅速发展中,守正创新,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中国网络文学注重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早期的网络文学作者就是在模仿文学经典中走进网络文学园地的。
C. 网络文学面临盗版行为的侵害,损失严重,目前侵权盜版难题无法破解,网络文学发展遭受重创。
D. 材料一倡导网络文学要凸显时代性,材料二则倡导网络文学要发掘古典资源,二者针锋相对,观点迥然不同。
8.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网络文学拥有不断壮大的读者规模和便利的传播条件,内外兼修,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B. 2018年我国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占比超过半数,优秀作品实现了表现形式与选题的双重突破。
C. 古风小说《绾青丝》大量引用优美的唐诗宋词,既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意味,又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
D. 《琅琊榜》等作品之所以轰动一时,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发掘了中国传统哲学、传统神话的现代价值。
9.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领域的版权问题已经有所改善的时候,网络文学领域却成了盗版的“重灾区”。
B. 在融媒体环境下,侵权主体非常分散,作品被侵权后,往往在各平台上铺天盖地地出现,难以找到侵权源头。
C. 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主要靠行业自律,在网络文学行业内部,建立畅通、健全、良性的沟通环境是关键。
D. 如果盗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那么网络作家著作权会得到很好的保护,网络文学创造的价值也会更加巨大。
10. 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吴潘二子事
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
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
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
”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
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
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
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
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
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
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
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
”遂梓行之。
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
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
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
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
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
”遂谢之荣。
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
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
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
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
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
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
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
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
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
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
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
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
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
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
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B. 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C. 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D. 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
B. 左丘,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相传著有《左传》和《国语》。
C. 及第,指科学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D. 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朝灭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
B. 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广泛搜集材料,埋头写作。
C. 吴炎、潘柽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有了名声,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
D. 吴炎、潘柽章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可谓志同道合。
14. 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柽章二子和庄廷鑨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1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①硕鼠:大老鼠。
这里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
②贯,侍奉。
16.《国风•魏风•硕鼠》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____(风格)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分为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17.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什么形式?这样的形式有何好处?请加以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用行路举动表达与“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相似道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凡事宜多征询侍中侍郎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能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是某校医务室李老师给市二医院张院长的一封邀请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妥,请指出并改正。
我是贵校医务室的小李,正值春季传染病高发期,诚挚邀请您为我校师生开展一场传染病知识讲座。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师生的传染病防疫意识。
您是国内医学界小有名气的传染病专家,如果您能略尽绵薄之力,我校将不胜感激。
拜托您的答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1)苏州沧浪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请根据下面的意境写出下联。
近观水面,绿水荡漾,波光闪烁,心旷情闲;远望青山,峰峦起伏,峻岭绵延,情思邈远。
上联:清风明月本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