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黄酒文化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黄酒
(一)课题由来
世界上三大古酒——黄酒、啤酒、葡萄酒,惟黄酒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可称独树一帜。
中国黄酒产地较广,品种很多,然绍兴黄酒以卓越精湛的酿酒工艺伴随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其幽雅馥郁的醇厚风味,洋溢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被中国黄酒界公认为能代表中国黄酒总体特色的珍品。
黄酒是绍兴的著名特产之一,绍兴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这一块具有优越文化传统的土地上,长期以来,民俗淳朴,礼教崇隆,学源绵远,文风鼎盛,所以名酒出于名城,于事绝非偶然。
酒以城而名闻遐迩,城因酒而风望倍增。
绍兴酒文化渊源久远而又深厚,宏博而高雅。
(二)组员分工(黄晓晴、蒋越乐、凌玲、徐士琴、李佳杰、万雪晨、王恺漪、刘亦诗)黄晓晴、蒋越乐:制定课题的前期计划;分配组员各项任务,组织组员完成各项任务;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总结课题内容。
凌玲、刘亦诗:寻找课题资料(黄酒馆资料,地图等),讨论课题制定形式、内容、中心等。
万雪晨、王恺漪、李佳杰:在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走访时拍照作为课题资料之一。
徐士琴:ppt总负责,将大家收集的资料剪辑融合,在大家的辅助下制作精美的ppt课题报告。
(三)活动内容:小组根据所选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
活动方式: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
活动步骤:
1、各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分头或上网搜索或文献查阅,搜集所选内容的相关资料。
2、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访问等活动。
3、小组内成员及时汇报交流,同时共同商讨下一步的活动方向。
(下一步还要去哪里,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应怎样活动。
)
主要过程:
(1)考察咸亨酒店
漫步绍兴街巷、常可闻酒香四溢,百年老店——咸亨酒店,更是宾客满座,能在咸亨酒
店浅酌豪饮,已成了许多外地游客旅游绍兴的一大快事。
“咸亨”二字最早见于《易经·坤卦》“品物咸亨”句中,“咸亨”的“咸”,是都、皆
的意思,“亨”是通达的意思,会意就是万事吉
利,财运亨通。
咸亨酒店于清光绪甲午年间
(1894年)初建,它坐南朝北,店内的一副对
联“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
”特别引人注目。
鲁迅以“孟夫子”为生活原型,溶入了鲁迅所熟悉的旧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塑造了“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
咸亨,是一家名店,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文化,“咸亨”的与众不同,正在于她有着鲁迅作品的影响和魅力,有着鲜明的传统风格,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
咸亨酒店是独具特色的越都旧颜和源远流长的绍兴酒文化的典型代表。
(2)去兰亭亲自体验“曲水流觞”
在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文人
雅客多么悠闲潇洒,流觞亭前,是一处
修竹环抱宽阔平地,一条“之”字形小
溪蜿蜒曲折于其中。
显现王羲之《兰亭
集序》所描绘的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
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曲水流觞处,初具规
模于1698年,近300年来,几经湮灭,现在规模的曲水流觞系
1980年改建,总长78m,宽0.8m。
每年都要接待几十批中外书
法家、书法爱好者来这里仿效王羲之当年的曲水流觞雅事。
右
图左下角白色小碟即为古代的“觞”。
觞停在谁面前,即由谁喝觞中酒,并即兴赋诗。
与曲水流觞处相应的是流觞亭,始建于康熙年间。
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单檐歇山顶建筑,飞檐回廊,古朴深沉。
亭正面上悬一木匾额,上书“流觞亭”三个
大字,清代光绪年间江夏太守李树棠题。
流觞亭内有一屏,上悬一
匾“曲水邀欢处”,无款,楷书。
屏风中间是一扇形“兰亭修禊图”。
修禊图描绘了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二名士于永和九年在兰亭
曲水流觞的情景。
画中人物形态各异,或举杯畅饮,或低头沉吟,
或援笔而书,在惠风和畅、茂林修竹之间,或袒胸露臂,或醉意朦胧,将魏晋名士笑洒山林,旷达萧散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前往绍兴博物馆了解酿酒器具和饮酒器具,酒具,酒俗。
从门前广场到室内展厅,从浮雕壁画到酒道表演;品酒、酿酒、酒俗、酒趣……中国黄酒博物馆再现了一个千年的黄酒之旅,述说了一个千年的黄酒故事,也憧憬了一个千年的黄酒之梦。
“中国黄酒天下一绝,黄酒博物馆的建设,不仅是对黄酒这一国粹的发掘和提升,也是绍兴从酒乡到酒城再到酒都这一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笔。
”参与黄酒博物馆设计的花雕工艺美术大师徐复沛说。
从1993年徐复沛向八届全国人大会议提交建设黄酒博物馆的提案以来,历时十多年,徐复沛为之耗尽心血的黄酒博物馆,终于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黄酒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礼仪,是一种文明。
”徐复沛说。
因此,黄酒博物馆的设计处处体现了“壶酒兴国”、“酒成礼仪”的含义,展现了中国黄酒千年人文风采。
门前广场的正前方,是一件“品”字形花岗岩石雕,上面刻着一些原始酒器的图案。
品酒、品史、品人生,绍兴文化便如一坛回味悠长的老酒。
五十年陈青瓷瓶、传统木榨机分列广场东西,正门两侧陈列着“酒器六礼”,酒文化的传统精粹无处不在。
在序厅,有两幅面积共100平方米的锻铜浮雕壁画,画上200个人物和场景,记录了从原始社会到民国时期,数千年黄酒发展史上的50个片段和故事,气势磅礴,形象生动。
黄酒博物馆的设计不仅继承了优秀的传统,而且也吸纳了现代的时尚元素。
在酒艺厅,有一处非常有意思的所在,用三维幻影展示民间黄酒的酿造过程。
探寻悠久的黄酒历史,了解独特的酿造方法,欣赏精美的花雕工艺;在这里,你一不小心,就会“醉”倒在博大精深的黄酒文化中。
(4)到府山公园越王台青藤书屋,贺秘监祠,秋瑾故居,蔡元培故居,鲁迅故居、等处去了解这些名士与酒有关的佳典趣话。
(四) 信息资料研究
除了实践研究之外,信息资料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小组主要进行了多方面的的信息资料研究。
(1)绍兴黄酒历史的研究
绍兴酿酒,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从考古发掘和一些古代传说来推论,绍兴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有正式文字记载,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是从春秋时期越国起计算,因为有绍兴城乡各地出土大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印纹陶酒器如杯皿等,在吴越之战时,越王句践出师伐吴前,以酒赏士,留下“一壶解遣三军醉”的千古美谈。
在南北朝时期,黄酒已被列为贡品“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
(2)绍兴黄酒的获奖史
绍兴酿酒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较为普遍。
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经久不衰,并逐步发展成为绍兴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绍兴黄酒历来著名,不乏朝廷贡品。
明代,开始远销海外。
时山阴叶万源酒坊所产之酒,以其质特优,专销日本和南洋群岛。
1915年,绍兴酒云集记和谦豫萃、方柏鹿酒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分别获金牌和银牌奖章,产品远销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等地。
1929年,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金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元红酒、加饭酒、香雪酒、善酿酒、花雕酒先后获国际金奖7个、国家金奖5个、省部级优秀奖30个。
1988年起,加饭酒、花雕酒被列为国宴专用酒。
近年来,又在黄酒制曲工艺上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并注重品牌。
“女儿红”“古越龙山”“会稽山”都是中国驰名商标。
(3)探究附于黄酒这一物质之上的种种文化现象
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绍兴的民情风俗、地名、酒店,酒的诗词曲赋,文化名人等均与酒有关,无论是历史记述的还是笔记记载的,还是民间口传的,无一不生动而有深意。
①、酒与文人
酒与文人的关系,一直是酒文化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刘亦冰先生的《绍兴名士与绍兴老酒》一文,从“劳军犒士,激励斗志”、“以文会友,借酒助兴”、“壮志未酬,以酒遣愁”、“修身养性,颐养天年”、“酒德若人,饮而有节”等5个方面历数了绍兴名士的酒典故,并总结说:“名士之成就,并非仰赖于老酒坛子;而酒之积极功能,在其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钱茂竹副教授在《试论兰亭流觞的历史影响》一文中,对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的兰亭之会作了三个方面的探讨,认为这次活动除了在中国书法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客观上还起到了交流学术思想观点的作用,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重大意义。
这一观点,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
邹志方教授的《镜湖之畔两酒仙》一文,以材料取长,搜集了贺知章和陆游在镜湖之畔创作的大量酒诗,从而凸现出他们作为“酒仙”的身份,受到与会学者的好评。
王致涌的《文人尚酒深层原因剖析》一文,既深入探讨了文人活动在中国酒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详细地叙述了中国酒文化对文人生活的各种影响,并认为:“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正是中国的酒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酒文化,而且内涵尤其丰富深广的原因之所在。
”
②、千古酒事
著名诗人如贺知章、宋之问、李白、杜甫、崔颖、孟浩然、刘长卿、秦系、严维、白居易、元稹、方干、张乔等等,或者是绍兴人,或者在绍兴作过官,或曾慕名来游,他们和绍兴酒都有过不解之缘。
张乔《越中赠别》一首有句云:“东越相逢几醉眠,满楼明月镜湖边。
”“酒中八仙”之首的贺知章,晚年从长安回到故乡,寓居“鉴湖一曲”,饮酒作诗自娱。
李白当时还是布衣诗人,贺知章览《蜀道难》后称赞李白是“太白星”下凡,两人相见恨晚,遂成莫逆。
贺知章邀请李白对酒共饮,但不巧,这天身边没有带钱,于是便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带的金龟(当时官员的佩饰物)换酒,与李白开怀畅饮。
一醉方休。
“金龟换酒”的由此而来。
历史上,文风和酒事总是相关联,因此在绍兴生发出不少千载传诵的佳话。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共42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盛会,“一觞一咏”乘着酒兴写下了千古流传《兰亭集序》,可以说是绍兴酒史中熠熠生辉的一页。
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据《世语新说》载,有一日,夜里下大雪,王徽之睡醒后命家人开门酌酒。
他边喝酒,边展视远处一片雪白,“四望皎然”,“因起彷徨”。
于是咏起左思《招隐》诗,忽然想到了当世名贤戴逵。
戴逵居会稽剡县(今嵊县),离王徽之所居山阴溯江而上有100多里,王徽之连夜乘小船而去,过了一天才到了戴逵家门。
但这时他却突然停住了,不但不进门。
反而折身转回。
有人问他,你趁雪远道来访,为何临门而不入呢?王徽之坦然道:“我本是乘酒兴而来,现在酒兴尽了,没有兴致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这就是千秋传颂的“雪夜访戴”的故事。
历史上的骚人墨客总是特别青睐绍兴酒,这无疑也是绍兴酒的得天独厚的无形资产。
在酒文化得到推崇的今天,绍兴酒更无须臆造,千古传承的美酒文化和纷纭酒事更使得绍兴酒凭添几分神秘色彩,绍兴酒因此而得以长存。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而绍兴黄酒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无法复制的酒文化使绍兴酒在
历史的长河中永生。
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余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绍兴黄酒历久而不衰,芬芳隽永,回味无穷。
③名士酒典佳话
绍兴酒文化是个深邃的课题,它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绍兴地方文化的一大特色。
有人说,绍兴人的性格如绍兴酒。
它是淳厚温和的,又是刚烈坚韧的。
绍兴酒要慢慢品尝才能品出美的滋味;绍兴酒后劲十足,能壮胆添力,威奋精神。
这温柔与强劲的统一,精细与奋进的统一,是绍兴人性格和气质的主要特点,也是绍兴酒影响的人性格和气质的最集中表现。
绍兴的文学艺术各个方面都有酒的分量、酒的气氛,民俗风情中有相当一部分与酒发生了关系。
绍兴城乡地名也有与酒有关,联语和谚语则更是举不胜举,最有意义的还是名士与酒的故事和酒的诗词曲赋,我们从中了解到绍兴酒文化的无比丰富性和生动性。
毛泽东同志在《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中,称赞绍兴是“鉴湖越台名士乡”自古至今,绍兴名士辈出这些名士是民族的精英,国家功臣,著之竹帛而流传后世,而这些名士大都与绍兴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以人传,人得酒助,似乎在这些名士的不世功勋中都散发着绍兴酒的芳香。
越王勾践:投醪劳师
公元前492年,勾践伐吴兵败,屈服求和,率夫人和大夫范蠡入吴为质。
入吴三年,受尽耻辱,回越后,酒成了他生聚教训的工具,政治斗争的手段。
《国语·越语上》记载:当时实行生聚教训计策,生丈夫(男孩),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把酒作为生育子女的奖品,如此明确记载的以酒奖励生育的政策,在中国历史绝无仅有。
同时勾践为了麻痹吴王,没有忘记国家政事这个前提下,时常装出胸无大志,与大夫们举杯饮酒,且经常向吴国大量送酒,吴军喝完越国送的酒后,酒瓶扔在一处,时间久了,堆得好像小山一般,据说现在嘉兴“瓶山”一地,就是当年酒瓶堆积处的遗址。
《吴氏春秋·顺民篇》记载:越王勾践出师伐吴时,父老乡亲向他敬酒,他把酒倒在河的上流,与将士们一起迎流共饮,于是士卒感奋,战气百倍,历史上称“投醪劳师”,又称“箪醪劳师”。
据《会稽志》载,此河就是绍兴市区的投醪河。
从生育的奖励酒,宫中的韬略酒,出师的投醪酒,构成了一部越国奋发图强,由败转胜的慷慨乐章,黄酒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
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
历史上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位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曾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阴历三月初三,邀请挚友谢安、孙绰等共42人,在四周环山的秀谷兰亭举行了一次修禊活动,名曰“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挥毫成轴。
正如名誉千古的《兰亭集序》中所描绘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岭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在他微醉之后,乘着酒兴,秉笔立就的,这不仅表现他的旷世逸才,也表明了绍兴酒的神力和作用。
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也曾写过几十本字帖,但都没有《兰亭集序》这本乘醉写下的字玲珑剔透。
“曲水流觞”饮酒咏诗的雅俗一直流传至今,建国后,书法艺术大为发展。
1984年,绍兴市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书法节,书法节期间,中外书法家到兰亭聚会,进行“曲水流觞”活动,泼墨挥毫,咏诗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曲水流觞”习俗东传日本。
早在958年,日本福冈县大宰府天满宫就仿效中国兰亭“曲水流觞”举办了首次“曲水宴”活动,流觞,饮酒,作诗、写字,“曲水宴”雅风在日本一直流传至今,“曲水流觞”活动成了中日友谊的桥梁。
徐渭:醉酒人生
徐渭是明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全才,水墨大写意画恣肆狂放,独具风格;书法笔姿纵横跌宕;诗词与戏剧高华爽俊,但成就最高,对后人影响最大的却是他的绘画,被公认为青藤画派的创始人,以后的陈洪绶,郑板桥、任伯年、吴昌硕等无不师从于他。
徐渭是个落魄才子,世称“玩世诗仙,敬群酒侠”,性好嗜酒,又诙谐放纵。
徐渭与酒的民间故事在绍兴流传不少,徐渭常常醉中作画,杯不离手,手不停笔,边喝边画,酒醉画成。
“奇人奇才,人称‘狂生’”。
翻阅《徐渭集》,可以看到他许许多多醉中作画诗,如《初春未雷而笋有穿篱者,醉中狂扫大幅》、《大醉为道士抹画于卧龙山顶》等,这里的醉作、醉抹,特别是“醉中狂扫大幅”可以想见当时乘着酒兴醉意作画的情状。
在《十日赋·有序》中说:“予寄居马家,饮中烛蚀一寸而成十章”。
他还喜欢醉中品画、赏画,他的许多题画诗往往是醉后命笔的。
我们发现酒醉中的徐渭才思何等敏捷而奔放。
女侠秋瑾:貂裘换酒
被孙中山誉为“巾帼英雄”的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杰出的女诗人。
秋瑾对绍兴酒情有独钟。
在她短暂而又壮烈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酒诗和以酒结伴的佳话,她在《对酒》一文中说:“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酒去犹能化碧涛。
”她的“貂裘换酒”的豪举,抒发自己的革命豪情。
她现存的诗词作品中以酒入诗的有16篇,词5篇,歌数首。
我们从多处资料中发现她还常与革命友人聚会,举杯互勉,抒发豪情。
蔡元培:每饭必酒
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间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
在蔡元培的一生中,对故乡绍兴的情结尤深,在他漫长的72年生涯中,有29年在绍兴度过,即使在外地,也乡思不断,乡情尤切。
1934年,他在《越州名胜图》中赋诗,内有:“故乡尽有好湖山,八载常萦魂梦间”之句。
这种爱乡之情渗透到了他平素的生活习惯之中,“每饭必酒”就是其中之一。
1977年8月,蔡元培的老同事程沧波在台湾《传记文学》31卷2期上刊文《宁粤和谈追随蔡先生的经过》文中回忆了40多年前,即1931年前后与蔡元培先生一起生活的情况,他说,(蔡先生)酒是不可少的,每一顿都是这样,他说“蔡先生每饭必酒”。
1939年3月,蔡元培夫人周养洁女士50华诞,先生吟诗祝贺,最后两句为“一尊介寿山阴酒,万壑千岩在眼前。
”举杯贺亲人,品酒思故乡,我们认为,在蔡元培先生的生活中,散发着绍兴酒的清冽与芳香。
鲁迅:把酒论世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爱国,爱民,也爱喝绍兴黄酒,并将酒写入他的诗歌杂文、小说里,但他不是狂饮滥喝,而是慢饮小酌,以酒会友,以酒寄托着他的爱与憎。
1910年在绍兴府中学堂任学监(绍兴一中前身,教务长)兼生物教员,课后他常在上大路泰生生酒店小酌,他与范爱农常在一起喝酒。
鲁迅不仅有许多饮酒诗,更有不少饮酒文,在他的杂文中常常谈到酒,至于鲁迅的小说,十之八九都写到绍兴酒,写到绍兴酒俗,无论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在酒楼上》还是《故乡》、《祝福》,无不以酒写人写事,小说中多次写到咸亨酒店,茂源酒店等,这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准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喝酒的人常常“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
这正是绍兴最典型的里巷酒肆,鲁迅熟悉酒,熟悉酒店,才能写出如此生动逼真的酒乡风情图。
④绍兴黄酒节
始于1991年的绍兴黄酒节,旨在宏扬绍兴黄酒文化,扩大黄酒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并以绍兴黄酒为载体,开展一系列的经贸洽谈、招商引资、技术人才引进、旅游项目推介等活动,展示绍兴改革开放新形象,促进绍兴与外界在经贸、科技、人才、旅游的全方位合作。
(五)总结感想
说及绍兴,很多人会联想到书有《钗头凤》的沈园,并吟颂放翁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唐琬儿的纤纤红酥手已被红尘湮灭,惟有黄藤酒飘香依旧。
关于黄藤酒的记载不多,而它却是真正的绍兴物产之魁——赫赫有名的绍兴黄酒。
在名菜“佛跳墙”的制作中,炖制原料所用的瓦罐必须是装过绍兴酒的陈年瓦罐,用此容器炖出的“佛跳墙"那可真的能让人垂涎三尺……
绍兴,作为酒乡,它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吴越时期,就留下过“一壶解遗三军醉”的千古美谈。
自古以来无处不酿酒,无处没酒家,不论山区和平原,不论城镇与乡村,在旧时,无论官宦之家、缙绅达士,还是市井小民、贫困百姓,都与酒结缘,与酒为朋;尽管其主观愿望、规模大小有别,但都没有离开酒。
酒成了绍兴人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之物。
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酒俗与酒习。
漫步绍兴街巷、常可闻酒香四溢,而一些临街临河曲尺柜台的小酒店,更是宾客满座,一杯在手,浅酌豪饮,这些场景,也许也只有绍兴才能看到。
绍兴是著名酒乡,因此以酒为纳彩之礼,以酒为陪嫁之物,就成了绍兴男婚女嫁中的习俗。
这里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就是“女儿红”。
“女儿红”是女儿出世后就着手酿制的,贮藏在干燥的地窖中,或埋在泥土之下,也有打入夹墙之内的,直到女儿长大出嫁时,才挖出来请客或做陪嫁之用。
此习俗后来又演化到生男孩时也酿酒,并在酒坛上涂以朱红,着意彩绘,并名之为“状元红”,意谓儿子具状元之材。
在绍兴酒文化中,诗意盎然、情趣浓郁的酒联,也堪称为一朵奇葩。
绍兴酒家店堂十分讲究酒联的撰拟和装潢,许多文人学士也喜欢为酒家书撰酒联。
在绍兴市区,酒店密布,酒香阵阵,一副副妙趣横生的酒联为酒客引豪助兴。
咸亨酒店,有两副联引人注目。
其一曰:“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
另一联云:“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满座;化三千,七十二,玉壶生香”。
百年老店荣禄春酒楼,有一联很幽雅:“矮墙披藤隔闹市,小桥流水连酒家”,兰香馆酒家的“兰亭共流觞,香肴集斯厨”的对联,也风雅有味。
绍兴黄酒,以其醇正的入味,深厚的文化内涵,至始至终对我产生着影响。
(一)礼仪规范——黄酒之本
黄酒是作用于精神的东西,可使人为善,也可使人为恶。
酒虽有利弊,但适度把握,裨益颇多,酒功能有三:一可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二可药用治病,滋补健身;三可成礼。
中国儒家主张的礼治与黄酒的温文而雅可谓是一脉相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君王向臣民推行礼治的示范,它体现出来的是上下尊卑的等级名分,直到今天,酒宴席位的尊卑有别,仍然是以礼为核心的。
经过千百年的洗礼、沉淀,酒礼约
定俗成,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各个阶层人士的一种行为规范,渗透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扎根形成了古朴厚重、生生不息的酒礼文化。
(二)胆剑精神——黄酒之魂
正如俄罗斯人与伏特加,法国人与白兰地,黄酒也正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写照。
儒家主张人们应该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努力方向,要有为社会大众贡献才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不怕艰险、百折不挠的胆剑精神。
从古到今,儒家思想的探求者努力进取、一往无前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从黄酒得以见证,借黄酒得以升华。
2500年前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投醪劳师,一举灭吴,报仇血耻。
在称霸中原后,勾践置酒文台,举酒庆功。
“鉴湖女侠”秋瑾把酒拔剑,“吾辈爱自由,勉励一杯酒”,与黑暗势力决斗,不愧为一代女豪杰。
徐渭才华横溢,倔强不驯,不畏权贵,杯不离手,醉中作画,留下不朽之作。
与徐渭一样,当时绍兴一大批文人进入官府当官,他们作为儒生这样一个特定的知识群体,“学而优则仕”,抱负“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他们有智有谋,刚柔并济,如同黄酒之秉性,不会轻易为五斗米折腰,道不同不相为谋,和则用,不和则去。
正如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赞美:“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
”袁老夫子把黄酒比作廉吏,不仅是对黄酒的由衷赞叹,更是对黄酒之魂的精辟提炼。
(三)文学艺术——黄酒之韵
浓浓的黄酒中渗透着无数名人趣事美谈,黄酒史其实是一部人文史,具有强大的文化张力。
在绍兴,饮酒者并不都是文人,但文人大多都嗜酒,绍兴黄酒的美味陶醉了诸多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等千古风流的人物,演绎了无数人文佳话。
东晋永和九年,“曲水流觞”这一千古风雅酒会。
书圣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四十二人在会稽(今绍兴)兰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会,曲水流觞,即兴赋诗。
王羲之更是乘着酒兴写下名震千古之《兰亭集序》,传说王羲之后来多次书写都不能达到原来的境界,不仅表明艺术珍品需在天人合一的环境下造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酒的神力。
然,说到文人,不能不提近代的大文豪鲁迅,现在凡来绍兴的游客,都要光顾他笔下的咸亨酒店,学一学孔乙己模样,买一碗绍兴黄酒、一碟茴香豆,慢慢体会一下其中的意境。
酒以城而名,城以酒而扬,绍兴黄酒已经成为绍兴一张金灿灿的名片。
(四)一种文化与一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