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
刘兆良;袁忠林;罗兰
【摘要】为明确供试的8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效果,采用含毒介质法、琼脂扩散法和盆栽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抑菌圈大小及保护和治疗效果.结果表明,0.3%四霉素AS、80%乙蒜素EC、5%中
生菌素WP、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20%乙酸铜WP和46%可杀得叁千WG
的MIC分别为20、80、200、400、800 mg/L和2 000 mg/L.当浓度为400
mg/L时,0.3%四霉素AS、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80%乙蒜素EC
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5、1.33、0.93 cm和0.90 cm.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保护作用好于治疗作用,其中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在浓度200~400 mg/L时,保护作用
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9%~82.2%、78.1%~81.0%、69.7%~78.3%、
61.7%~63.1%和57.1%~65.0%.综合考虑,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In order to screen the commercial bactericides for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the MIC, inhibition zone and preventa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8 bactericides were detected by toxic media method and disk diffusion method in laboratory and pot method in greenhous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 of 0.3% tetramycin AS, 80% ethylicin EC, 5% zhongshengmycin WP,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46% kocide 3 000 WG was 20, 80, 200, 400, 800 and 2 000 mg/L, respectively.The inhibition zone width of 0.3% tetramycin AS,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80% ethylicin EC was 1.75, 1.33, 0.93 and 0.90 cm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400 mg/L, respectively.The pot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preventative effect was better than therapeutic effect.The preventative efficacy of 20% thiodiazole-copper SC, 46% kocide 3 000 WG,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was 78.9%~82.2%, 78.1%~81.0%, 69.7%~78.3%, 61.7%~63.1% and 57.1%~65.0%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0~400 mg/L,
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20% thiodiazole-copper SC, 46% kocide 3 000 WG, 5% zhongshengmycin WP, 20% copper acetate WP and 72% streptomycin sulphate SP had effective control effect on cucumber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7(049)006
【总页数】5页(P107-111)
【关键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杀菌剂;MIC;防效
【作者】刘兆良;袁忠林;罗兰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省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重点
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9;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省植物病虫害
综合防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9;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
省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421.1+9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chrymans)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于20世纪初首次被Carsener等[1]报道。

自20世纪50年代该病害在中国就有了发生记载,但后续研究报道较少,直到七八十年代在东北三省和北京郊区的大发生,才引起人们重视[2]。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3]、日本[4]和埃及[5]等地因为细菌性角斑病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随着保护地面积的增大,栽培环境条件有利于细菌性病害的发生流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6]。

该病发病时间短,扩展蔓延速度非常快,在适宜发病条件下,只需7~10天,除顶端嫩叶外,可使黄瓜整株叶片枯死,叶片干枯卷曲脱落,果实腐烂,造成损失达50%以上[7,8],严重威胁黄瓜安全生产。

如何有效控制该病害的蔓延已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面,目前主要采取选种抗病品种[9]、加强栽培管理、化学防治和生态防治[10]等措施,但化学防治仍是目前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手段。

国内防治主要有铜制剂[11-13]、抗生素类及各种复配剂[14,15]的研究报道,另外,还有生物源杀菌剂[16,17]和微生物生防菌[18]的筛选研究。

目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用药较为混乱,且尚缺乏系统研究,为进一步探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化学防治技术,本文选择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等 8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采用琼脂扩散法和抑菌圈法测定其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MIC和抑菌效果,结合温室盆栽试验,筛选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供试药剂:5%中生菌素WP(福建凯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华北制药有限公司);80%乙蒜素EC(德州祥龙生化有限公司);0.3%四霉素AS(辽宁微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噻菌铜SC(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20%叶唑枯WP(一帆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46%可杀得叁千WG(上海杜邦农化有限
公司);20%乙酸铜WP(山东潍坊双星农药有限公司)。

以上药剂均为市售产品。

靶标菌种: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青岛农
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教研室于4℃冰箱保存,试验前接种至King B
培养基上26℃恒温培养,备用。

供试黄瓜品种:鲁黄瓜3号,购于城阳种子市场。

采用基质育苗,待幼苗长至2~3叶期,用于试验。

仪器:GXZ智能光照培养箱,宁波江南仪器厂;LCT-29C-A超净化工作台,济南绿之洁科技有限公司;GI54T立式自动压力蒸汽灭菌器,致微(厦门)仪器有限公司;DHG-9245A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柏欣仪器设备厂;MGC-250BP-2光照
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CD-649WE冰箱,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黄瓜细菌角斑病的分级标准[20]:0级:全叶无病;1级:有很少病斑,占叶面积
1/5 以下;2级:少数小斑,占叶面积的1/5~1/3;3级:许多病斑,占叶面积
1/3~2/3;4级:许多中等大小病斑,占叶面积2/3以上,细菌溢量中度;5级:全叶发病,细菌溢量多,部分病斑干枯形成穿孔。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应级数值)/(调查总叶数×5)×100;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用 SPSS 21.0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不同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效果差异很大。

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剂是0.3%四霉素AS,最小抑制浓度为20 mg/L;80%乙蒜素EC次之,最小抑制浓度为80 mg/L;再次为5%中生菌素WP,最小抑制浓度为200 mg/L;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和20%乙酸铜WP的最小抑制浓度分别为400 mg/L和800 mg/L;46%可杀得叁千WG抑菌效果较差,最小抑菌浓度达到2 000 mg/L;20%叶唑
枯WP和20%噻菌铜SC最小抑制浓度大于2 000 mg/L(表1)。

由表2可见,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制效果差异较大。

当浓度为100 mg/L时,0.3%四霉素AS的抑菌圈最大,为1.27 cm;5%中生菌素WP次之,抑菌圈0.93 cm(见图1);80%乙蒜素EC和20%乙酸铜WP的抑菌圈0.67 cm;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无抑菌圈。

随着浓度增加,抑菌圈增大。

当浓度为800 mg/L时,抑菌顺序为0.3%四霉素AS>5%中生菌素WP>80%乙蒜素
EC>20%乙酸铜WP>72%农用链霉素SP。

46%可杀得叁千WG、20%噻菌铜SC 和20%叶唑枯WP在供试浓度没有抑菌圈(未列出)。

表3盆栽试验结果显示,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均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差异很大。

当浓度为200 mg/L时,20%噻菌铜SC和46%可杀得叁千WG的保护
作用最好,防效分别为78.9%和78.1%;其次为5%中生菌素WP,防效为
69.7%;20%乙酸铜WP和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防效分别为61.7%和57.1%;80%乙蒜素EC和20%叶唑枯WP防效不足50%。

当浓度为400 mg/L时,20%噻菌铜SC和46%可杀得叁千WG的防效在80%以上;5%中生菌素WP的防效
接近80%,其他药剂的防效也有所提高。

0.3%四霉素AS在喷药后产生枯斑症状
的药害(不列出)。

表4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治疗作用效果均不好,46%可杀得叁千WG在浓度为400 mg/L时,防效仅为42.1%。

黄瓜在我国各地普遍种植,是温室主要蔬菜品种之一。

温室环境使黄瓜病害发生较为严重,细菌性角斑病是温室黄瓜主要病害之一,对黄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有关中生菌素、乙蒜素、叶枯唑及噻菌酮等不同类型杀菌剂防治黄瓜角斑病虽有报道,
但在田间药效试验测定药剂适宜使用剂量或浓度时,由于植株个体间差异及发病条件等因素常导致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本研究采用室内离体和温室盆栽测定生产上常用的8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抑菌效果。

结果表明,20%噻菌铜SC、46%可杀得叁千WG、5%中生菌素WP、72%农用硫酸链霉素和20%乙酸铜WP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前喷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部分杀菌剂离体与盆栽试验结果相差较大。

四霉素(tetramycin)是一种新型农用抗生素,具有内吸性,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高的抑制活性,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防治真菌病害的生物农药,目前主要应用于防治水稻及果树病害,防治效果较好[21]。

本研究在室内测定的最小抑制浓度最小,为20 mg/L,但在盆栽试验时对黄瓜有药害,所以不能用于黄瓜,若能进行助剂改善性能,有望在黄瓜上施用。

噻菌铜(龙克菌)和可杀得离体效果较差,但盆栽具有较好防治效果,这与徐森富研究结果相同[12,22],噻菌铜对其他作物的细菌性病害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3]。

叶枯唑(bismerthiazol)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自主创制研发的杀菌剂,主要登记用于水稻白叶枯病、大白菜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防治,具有内吸性,易产生抗药性[24]。

但在本实验中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较差,可能与抗药性有关。

乙蒜素是一种植物仿生农药,系使用大蒜提取物,对细菌性病害有较好防效[25],但本试验中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较差,与张惠淳等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不同[16]。

中生霉素(zhongshengmycin)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制的一种新型农用抗生素,具有触杀、渗透作用,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

本研究表明其对黄瓜细菌性病害有较好的防效,与田间药效结果相同[26]。

本试验结果还显示,农用抗生素如四霉素、中生菌素和农用链霉素的最小抑制浓度均好于铜制剂如噻菌铜和可杀得,但铜制剂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建议抗生素类与铜制剂类交替使用,以防抗药性的产生。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在生产上应加强农业防治、生态防治和栽培管理,根据环境条件在发病之
前用药,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本研究筛选出的部分药剂可用于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