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单元综合提升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提升
专题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1.由空想到科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3.由理想到现实:《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
5.由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挫折,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专题二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1.初步建设: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构建完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特别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新中国政治制度构建的完成。
3.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停止活动。
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4.发展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改革政治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法制化的新时期。
深化理解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1)从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来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曲折的重要原因。
民主法制遭破坏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民主法制的破坏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
(2)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另外,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显得更加必要。
专题三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十月革命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直接援助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促进和加强了中国革命与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联合,使中国革命有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援助。
特别是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对被压迫民族采取了和平、友好的政策,它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2.十月革命促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启准备了条件。
3.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先进分子创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进程的发展方向。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
专题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
(2018·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2分)
“变化”的答题思路应当是“由……到……”从乡约制度的内容和组织两个方面概括。
“作用”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注意联系材料的主旨“基层社会治理”和教材所学知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9分)
“历史背景”要考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注意材料关键信息“救亡”“1909年”,据此联系所学内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分)
注意体会本道大题的主旨——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家治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展等宏观的视野看“村民自治”的意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②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