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千里江山图》:天才少年“孤篇横绝”背后的赤子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秘《千⾥江⼭图》:天才少年“孤篇横绝”背后的⾚⼦之⼼
韦羲在《照夜⽩》中这样描述:“初唐诗⼈张若虚只留下⼀⾸《春江花⽉夜》,清代王闿运评为‘孤篇横绝,竟
为⼤家’。
现代闻⼀多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卷《千⾥江⼭图》可⽐《春江
花⽉夜》,孤篇压倒两宋,⽽论设⾊之明艳,布局之宏远,说前⽆古⼈,后⽆来者,也不为过。
”
《千⾥江⼭图》局部
00
引⾔
《千⾥江⼭图》可以说是这两年最⽕的国宝之⼀,随着故宫特展和《国家宝藏》的播出,让这个被雪藏多年的旷世名作得以与⼤众见⾯。
这幅画与以往常见的⽔墨画有所不同,打破了⼤众对于传统中国画只有⿊⽩两⾊的刻板印象,《千⾥江⼭图》是⼀幅绢本设⾊青绿⼭⽔长卷,长度是《清明上河图》的两倍之多,⽴起来有4层楼⾼,绝对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鸿篇巨制。
《千⾥江⼭图》创作于北宋徽宗年间,画中⼭峦叠嶂、树⽊葱郁,即融合了北⽅⼭川的宏伟辽阔,⼜兼顾了南⽅⽔乡的蜿蜒秀丽,景致繁⽽不乱、饱满有序。
每⼀帧截下来都能⾃成景别,每⼀个景别⼜有很多详尽⽽动⼈的细节。
它的⼀⽣,从诞⽣到⾯世,都充满了传奇⾊彩。
今天,就让我们掀开这幅千年古画的神秘⾯纱,体悟蕴藏在⼤好河⼭下的隐秘内涵。
01⾝世之谜
⾃古英雄出少年:年仅18岁,如何凭⼀幅画便名垂青史?
“在《千⾥江⼭图》中,我分明看见⼀位美少年,他不可能⽼,他正好18岁,长⼏岁,⼩⼏岁都不会有《千⾥
江⼭图》”,著名艺术家、评论家陈丹青如是评价。
《千⾥江⼭图》⾃⾯世之⽇起,⼏乎每个朝代都有⼈对它顶礼膜拜,⽽这幅代表着中国青绿⼭⽔最⾼成就的画作,竟然出⾃⼀位18岁的天才少年,各种史论材料,对于这幅画的赞美从来不惜笔墨,但对于作者的介绍却寥寥⽆⼏,后⼈也只有在蔡京为《千⾥江⼭图》所作的跋⽂中窥视这位翩翩少年的⾝影。
《千⾥江⼭图》卷尾蔡京跋⽂
“政和三年闰四⽉⼀⽇赐。
希孟年⼗⼋岁,昔在画学为⽣徒,召⼊禁中⽂书库,数以画献,未甚⼯,上知其性可教,逐诲谕之,亲授其法。
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京,谓天下⼠在作之⽽已。
”——蔡京卷尾跋⽂。
跋⽂的⼤意是说:作者希孟,⼗⼋岁,曾经是“画学”(画学是中国历史上唯⼀出现的皇家绘画学校)的学⽣,后来被召⼊⽂书库,数次向皇上献画,都未得到认可,但徽宗皇帝觉得“其性可教”,就留在⾝边亲⾃调教,不出半年,画出了这幅《千⾥江⼭图》,皇上⾮常喜欢。
18岁,对于《千⾥江⼭图》意味着什么?
中国⼭⽔画,⼀直有种“⽼年符号”,⽐如⿍⿍⼤名的《富春⼭居图》,创作它的时候,黄公望已是80岁的⾼龄,再⽐如同时代的《清明上河图》,成图之时,作者张择端也已经是个50多岁的⽼⼈了。
这也不难理解,若没有丰富的⽣活阅历、经
年累⽉的练习,没有⼀定的眼界⼜怎么能将这世间的⼈⽣百态凝练在⽅⼨之间呢?
《千⾥江⼭图》细节
⽽《千⾥江⼭图》却胜在年轻,不世故,不拖沓,⼀⽓呵成,从不矫揉造作。
因为年轻,他⼼⽆杂念,眼神清澈,对世界保有最初始的好奇⼼,画出的场景才如此⽣动,拥有如此丰富的细节,图中⼈物众多,纤毫必现,⼤不超过绿⾖⼤⼩,⼩不及⽶粒,这是只有少年才有的专注和精细,这是只有少年才能绘出的质朴清秀和纯真美好,使它成为⼀幅充满理想主义的伟⼤作品。
02题材之谜
是普罗⼤众眼⾥的江⼭还是帝王的梦⾥⼭河?
1) 青绿⼭⽔是当时宫廷画师⽤来体现“现世美好”的官⽅画卷
众所周知,北宋是⽂⼈⼭⽔画的巅峰时期,⽽⽂⼈⼭⽔是极少上⾊的,喜欢⽤⽔墨的⿊⽩形成清⽩之感,表现“萧条淡
泊”的审美观,⽐如苏轼的《枯⽊⽵⽯图》、⽂同的《墨⽵图》。
⽽这个时期的青绿⼭⽔,因其⾊彩华丽,有富贵之感,主要是宫廷画师⽤来表现主旋律题材的。
这幅《千⾥江⼭图》也不
例外,有着浓郁的政治⾊彩。
作为皇帝“亲授”的弟⼦,这是宋徽宗留给王希孟的“命题作⽂”。
当时的北宋,已是风⾬飘摇、亡国在即,⼈民⽣活在⽔深⽕热之中,⽽王希孟却将想象加诸在写实的基础上,在他笔下呈现出天下⼀派祥和,⼈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幅画承载了⼀个少年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英年早逝的王希孟,没有看到⼏年之后的亡国之态,何其幸也。
2) ⽤“江⼭”隐喻“国家”
⽤江⼭借代完整的国家概念,在中国画中已成定律,《千⾥江⼭图》与众不同之处就在对于江⼭⽽⾔,不再只是赏析,⽽是重在体验,⾝份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王希孟以⼀种“游览者”的视⾓绘制《千⾥江⼭图》,仿佛有种亲临⼭⽔的感觉,以游⾛观看的⽅式将时间融合在⼤⼭⼤河之中。
⼀个18岁的少年,在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是不可能见过多少⼭河景象的,他是将⾃⼰有限的见闻,以及在书画学院所见的前⼈描绘的江⼭,以⼀种崇⾼的、带有诗意的⽅式统⼀在⾃⼰的想象空间⾥。
将⼭⽔位置按照君⾂等级进⾏布局;主峰明显,云峰依次两侧展开,⽔域以及亭台楼阁以降序依附的构图⽅式,来体现理想的政治秩序。
随着游览视线的移动,步移景异,向世⼈展现⼀个⽓势恢宏、国泰民安的盛世江⼭,在当时⽓数已尽的北宋,也许是⼀个少年,借⽤笔下的⼤国理想,激励那些看到它的君⾂们,励精图治,为百姓营建⼀个安居乐业的江⼭世界。
《千⾥江⼭图》细节纤毫必现
03珍贵的选材⽤料
为何《千⾥江⼭图》有排队⼏⼩时,看画5分钟的传
⾔?
“《千⾥江⼭图》在故宫展出的时候,我去看,脑袋抵在玻璃上,看的像个傻⼦⼀样,实在是太辉煌”——陈丹
青
2017年9⽉份,故宫做了⼀次青绿⼭⽔的特展,其中最引⼈关注的就是这幅《千⾥江⼭图》,这是它建国以来的第5次与⼤众见⾯,上世纪80年代公开展出之后,⼀度沉寂了近30年。
进⼊20世纪之后,只有在2009年,《千⾥江⼭图》曾有过⼀次短暂的展出且只是局部参展。
2013年,“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六期在武英殿书画馆开幕,这是它本世纪⾸次全卷展出。
时隔数年之后的2017年,再度全卷展出,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度引起了“故宫跑”的观看热潮。
何以排队三⼩时,看图5分钟?⾸先是颜料,其次是绢。
看过《国家宝藏》的观众⼤概都记得,《千⾥江⼭图》的作画颜料是⾮常稀缺且珍贵的天然矿物质颜料,就连作画⽤的绢,也是上等蚕丝,在当时,⼀匹这样的绢,堪⽐普通官员半年的俸禄,这也是为什么青绿⼭⽔只受到皇家青睐的原因了。
先说颜料,图中的蓝⾊,学名“⽯青”⾊,它的原料是⾮常稀有的蓝铜矿;绿⾊学名叫“⽯绿”,其原料是著名宝⽯:孔雀⽯;还有点缀其中的⼈物,据说使⽤的原料为砗磲,要知道,砗磲科全部物种已被世界⾃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名录列⼊易危级别,可见它的珍贵性。
⽽且,这些矿物质颜料,经过画家王希孟之⼿,通过五层渲染,造就了《千⾥江⼭图》今天叹为观⽌的⾊彩氛围,但也同时增加了它的厚度,所以每次开卷,都会带来颜⾊剥落的风险。
再说作画⽤的绢,它是由上等蚕丝做成的,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蛋⽩质会氧化,每次开卷都会有蚕丝断裂。
因此,为了保护这幅千年“国宝”,每次展览的时间⼗分有限,也就形成了排队限时观看的场⾯。
04“桥”在画中影藏的⼼理学意义
象征派⼈类学家道格拉斯曾指出,桥的象征意义存在着相互⽭盾的双重性,即可以象征着促使连接与转换顺利完成的⼒量,同时⼜是需要防范的危险之处,代表了对“对岸事物”既充满美好想象⼜⼼存忧虑的双重含义。
纵览《千⾥江⼭图》,在很多场景的起承转合之处,都是⽤桥来过度的,王希孟作为18岁的少年,对于⾃⼰画中桥的使⽤是不⾃知的,也正是这份不⾃知,真实反映了他的内⼼世界:他期待有⼀种⼒量能够改变现实,挽救摇摇欲坠的天下,同时⼜对充满未知的未来世界隐隐担忧。
这种⽭盾的内⼼恰恰折射出⼀个执笔⽽⽴的少年,将对祖国和⼈民满腔的热爱,挥
毫泼墨,展现在世⼈眼前。
《千⾥江⼭图》中的桥
05谜⼀样的⾝世
在《千⾥江⼭图》之后没⼏年,北宋灭亡,国宝从此颠沛流离,直到现在,对于他的“前世今⽣”依然众说纷纭,颇有争议。
⾄今能被⼤多数⼈接受的说法是宋徽宗将画作赐给第⼀任收藏者蔡京,这个从蔡京的题跋中可以看出;之后⼜被⾦朝⼤⾂⾼汝砺收藏;⼏经辗转⼜回到南宋宫廷,宋理宗将其重新装裱;后来被元代⾼僧、书法家李溥光收藏并题跋赞赏;再由乾隆经⼿,题跋盖章;⼜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出故宫,直到1953年,在外流落30年的《千⾥江⼭图》终于回到祖国,并收藏⾄故宫博物院。
我们也终于有机会领略到这跨越千年的名作,所传递出的富⼒江⼭背后,⼀位深情款款的少年⾯对家国存亡时的悠悠⾚⼦⼼。
06
结语:
世上再也不会有《千⾥江⼭图》这样的伟⼤作品了,它的成就堪称奇迹,⼀位18岁的天才少年,刚好⽣在北宋那个⼭⽔画的黄⾦时代,⼜刚好被宋徽宗这样⼀个艺术皇帝慧眼识珠,那样的天时地利⼈和,成就了完美的“千⾥江⼭”。
王希孟亦不负所望,⽤⼀⽣的才情,谱写了⼤宋江⼭的挽歌,再没有⼈,如他那般激愤和忘我:通篇贵⽓袭来,清秀逼⼈,“致⼴⼤⽽尽精微”,于万⽔千⼭之下隐藏的是⼀颗对家国未来充满美好期待的⾚⼦之⼼。
《千⾥江⼭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