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天地》里南阳故事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纬天地》里南阳故事多
摘茧(老照片)
晒茧(老照片)
巢丝(老照片)
□本报记者李宾
通讯员余修师杨巧
根据南阳籍著名作家周大新长篇小说《第二十幕》改编的49集电视剧《经纬天地》已在央视8套播出过半,并大受欢迎,收视率节节攀升,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经纬天地》以南阳柞绸织造业为背景,讲述了镇平“石佛镇”一个柞绸作坊“尚吉利”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走进南阳城成为南阳柞绸制造业一面旗帜的成长经历。
写南阳人、南阳事、南阳商业文化,讲述宛商曾经的传奇故事,让一千多万南阳老乡倍感亲切,在南阳的各大门户网站及其论坛上,《经纬天地》也成为网民最关心的热门话题……
昨日,镇平县召开“《经纬天地》座谈会”,镇平县史志专家张新会在座谈会上解秘了《经纬天地》中“石佛镇”与现实中的“石佛寺镇”的种种关联等剧中的南阳元素,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尚吉利”……
“尚吉利”“石佛镇”
一个个故事就在身边
张新会说,“《经纬天地》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南阳和作为‘中国
丝绸之乡’的镇平的柞绸业兴衰史。
剧中一开始就出现了‘镇平县署’、‘石佛镇’以及镇平人爱吃的‘芝麻叶面条’。
且主人公姓‘尚’,现今石佛寺镇附近仍有一个尚姓的村庄——‘尚营’,石佛寺镇一带也曾是远近闻名的‘丝绸之乡’,这都有‘史’可寻。
《经纬天地》就像在讲述镇平的一个个故事,而且事件、地点都在身边,让我们倍感亲切。
”
家家有机房孺妇会络经
民初南阳城绸庄林立
清末,南阳柞绸业进入鼎盛期,宛城一度出现“孺妇会络经,处处梭子声”的景象。
南召、镇平、方城三县商贾成群,店铺林立,柞绸业尤为繁荣昌盛。
民国初年,南阳绸庄林立,整个南阳城好像一个大丝织厂,仅南关、小东关、小西关三处就有900多户从事丝绸生产;杨家后坑、赵家花园、外号街等处几乎家家有机房,户户能纺织;镇平县经营丝绸的商户就有1000多家,成为河南柞绸的主要集散地,贸易盛极一时……
桑林密布缫丝甚广
唐代镇平丝产量可观
五垛山是镇平县境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自南召猿人时期始,即“为其生存而探采麻丝、取茧作线、系皮作衣”。
后“蚕丝之利,广为人知”,东周之丝织品已有疏密之分和“绿兮丝兮、女所治兮”的染色之术。
柞蚕始于夏代,后历代均有发展。
《宋书·符瑞志》载:“汉光武帝建武初,野茧、谷充给百姓。
其后,耕蚕稍广……”汉代,刘秀十分重视发展柞蚕业,并把种茧发给百姓生产,让“耕”与“蚕”相提并论。
镇平地处东汉帝乡,也首受其利。
唐代,镇平绢和丝产量已相当可观,并有贡赋;明代,镇平柞蚕业和柞丝绸的生产日益兴盛,五垛山之南麓,东西横亘约七八十里,尽系柞林。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绸分山丝绸、家丝绸两种,家丝绸以南阳为最,近以衰落。
山丝绸则南召、镇平、内乡、方城、泌阳、桐柏、舞阳、叶县俱有所出,而南召、镇平最盛……石佛寺为丝绸聚处,贸易极盛。
”
明末清初,植柞养蚕成为镇平山区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光绪初年,镇平县“平原地区桑林密布,养蚕缫丝甚广”,五垛山柞林茂盛,柞茧丰收,柞绸畅销,年产蚕茧4.5万斤;清光绪三十四年,柞蚕持续丰收,蚕农赖以养蚕生活,镇平民间有“筐坡十亩田”、“一季蚕,全年粮”之说……出现“家家机杼声,户户刷经忙”的景象。
“二六长绸”镇平特产
柞绸参展“万国博览会”
“剧中尚吉利织出的丝绸带有蓝色边线,可以肯定是镇平产的‘二六长绸’。
”张新会说,1912年,沪商庞藻、姜绍兰、申子差等人专程到豫西考察柞绸,建机房百余间,晾茧大楼一座,确定织幅宽2.6尺、疋长13丈,挂蓝丝细边的“二六长绸”,并引进上海漂染技术,使“生绸”变“熟绸”后装箱发沪,直接与外商洽谈出口。
1915年,镇平柞绸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市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被抢购一空,镇平柞绸从此享誉海内外。
“镇平所产柞蚕茧,含胶量少,丝束匀松,解舒性好,织出的‘二六长绸’光泽独特,吸湿耐洗,胀伸力和保湿性能出众。
”张新会说,沪商在石佛寺经营的第一个柞绸商号是“久成”,后陆续发展有“大丰”、“恒信德”、“恒记”、“春记”、“隆记”等七八家。
这些商号不仅收购本地柞蚕茧,还大量派人到外地采购,发给群众织“包机”,每机每年给柞丝20斤左右,包织两疋长绸,并给报酬10元银洋(当时小麦50斤为1斗,价值0.9至1元)。
“石佛寺的农民将此作为副业,农忙种地,农暇织绸,织绸的年收入远远高于农耕的
收入”。
沪商云集柞绸业盛极
石佛寺更名“新民市”
1913年,石佛寺周围十余里村落大部分都是沪商的机户,镇平全县约有1.5万户农民以织“包机”为生,织机2万张左右。
机工集中的村庄,出现了“卯人不卯户,昼夜机杼响”的景象。
镇平本地的“和合德”、“宝庆元”、“合义聚”、“全盛长”等20余家知名丝行及近百家小丝行破土而生,采购足迹也遍及全国。
“早时,绸商发货是由马车从石佛寺运至许昌,再转火车到上海。
后因运输途中经常受到土匪骚扰,改为了邮包发货。
”张新会说,为使邮包发货更便利,沪商集中的石佛寺改名“新民市”,石佛寺邮政代办所升格为二等邮局,拥有可以直接发送邮包的权利,而同一时期的镇平县城的则是三等邮局。
满眼都是咱南阳
南阳网友话“经纬”
在百度搜索“经纬天地”,可找到相关网页26.7万个。
在南阳的各大门户网站及论坛上,更震撼火热。
网友“阿明原创”说:“鲜明的人物,曲折的故事,跌宕的传奇,辛辣的讽刺,沧桑的厚重,诚挚的礼赞……一幕幕荡气回肠的演绎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观众,这是继《大宅门》、《乔家大院》后又一部热遍全国的商战大片!作为一部电视剧来说,《经纬天地》更具文学性、沧桑感、穿透力和厚重度,也一定会更震撼、更火热。
”
网友“夏天不开空调”说:“看《经纬天地》满眼都是南阳人,南阳事儿,一会儿南阳府,一会儿镇平石佛镇,一会儿赊旗,感觉很亲切。
”
网友“宝树堂”说:“这是又一部南阳人创作的长篇大作,说的
都是南阳的往事,令人鼓舞,对南阳是一次很好的宣传和推广。
”④8
“尚吉利”、“石佛镇”、参展“万国博览会”……筐坡十亩田,家家机杼声,一部电视剧掀开一页页尘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