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州是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 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 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登幽州台①歌②》 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陈子昂
过去
未来
前③/不见/古人④,后⑤/不见/来者⑥。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 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 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那 样的贤君,向后看不到当今明主。
境遇:“前不见”、“后不见”表示时间无止无休。这两句诗写了时间 的长河无穷无尽,而诗人的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功业未就、空老一生。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孤寂之情。
登临诗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 分。指作者或者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 (山、亭、楼、阁等) 而情思涌动,赋诗 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的诗词。
背景资料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 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他 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代表作有《登幽 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抒情。
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衍生义:不怕困难,勇于进取,
才能登上人生顶峰,成就理想的伟业。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反映了他
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这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的誓言也是诗人攀
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告诉我们应不怕困难、勇攀高峰,激励

们树壮志、立雄心,不怕困难、积极进取。
同—都是在登高望远。 异—前者: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遍,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说明要想 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更加努力,它表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积极探索的精神。 后者: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蕴含站得 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胸怀抱负、不畏艰险的 思想境界。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作品风格沉郁顿挫,现存 诗14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 垂老别》《新婚别》)等。
《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西岳。这是第一首。写这首诗时其父杜闲正在山东做 兖州司马,他作为年轻公子轻歌裘马齐赵间。当时他已有诗名, 才高八斗,结交了高适等人 。作为青年才俊的他仰望泰山,雄心壮志一触即发。
背景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思想家。 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遒劲清新。他的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今有文集《王文公文集》 《临川先生文集》。
本诗写于作者30岁时,皇佑二年(1050年)夏,是作者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 ,途经杭州时所作。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 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浮云:既指眼前漂浮的云,也指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势力以及变 法路上所遇的艰难险阻。
最高层:表面指塔的最高层,实际上指政治决策的最高层。也指诗 人的雄心壮志及其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后两句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题目叫《望岳》,全诗却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都是写“望”并 且角度有别。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远望) 颔联:望到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景象。(近望) 颈联:望到了泰山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林的景象。(细望) 尾联:想象自己登上泰山顶峰,将四周群山看遍之景。(想象)
“割”意为分、划分,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南山北昏晓分明的画 面,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特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3)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即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方 法,认识达到一定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反映了诗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表达了 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思想境界。
《登飞来峰》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 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其异同。
古代诗歌五首 意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己亥杂诗》
授课教师:蔡老师



YU WEN

元部 古编

代版
诗初
歌中
五语
首文



1 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诗歌。
2 整理文学常识,初 步理解诗歌内容。
3 尝试背诵这五首 诗歌。
诗言志, 歌依永。
可见, 古人的诗歌创作主张 就已经很重视 思想感情的表达了。 今天, 我们要学的五首古代诗歌 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领悟吧。
(1)最后两句中的“浮云”和“最高层”有何寓意? (2)后两句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其异同。
《登飞来峰》
(1)最后两句中的“浮云”和“最高层”有何寓意?
材料一:《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材料二:为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担任宰相发动改革、 推行新法,但是触犯保守派的利益因此遭受到极大的阻挠和陷害。
夸张。 诗人睁大眼睛看着归鸟入林,这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当时专注的 神情,也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句诗传达 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和启示?其衍生意是什么?
南水北为阳。
同“层”,层叠 眼眶
心胸震荡 荡胸⑦/生曾⑧云,决眦⑨/入归鸟。
会当⑩/凌⑪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当,终要
登上
2. 《望岳》
(1)题目叫《望岳》,全诗却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都是写“望”并且角度 有别。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二字用得很好,好在 哪?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怆然泪下? (结合写作背景)
时空角度(天、地) 诗意:想到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悲从中来、止不住怅然泪下。 原因:宇宙永恒,个人却渺小、短暂。在无限久远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 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空有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面对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的境遇,不禁心生感慨、怆然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YU WEN


元部 古编

代版
诗初
歌中
五语
首文
课第 五 单 第一部分
提问:这些诗句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点? 登高望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提问:这些诗句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点? 登高望远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 《登飞来峰》
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
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王安石
听闻
飞来①/山上/千寻②塔,闻说③/鸡鸣/见日升。
形容塔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不畏/浮云④/遮望眼⑤,自缘⑥/身在/最高层⑦。
暗喻奸佞的小人
视线
因为
最高处
3. 《登飞来峰》
由远望到近望,再由细望到想象未来登上泰山顶峰远望之景,“望”字是 本诗线索,贯穿全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二字用得很好, 好在哪?
“钟”意为聚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美 丽聚集于泰山,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从侧面体现出泰山的神奇秀 丽。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歌意境: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 感情基调:沉郁悲壮(哀而不伤,悲中有壮) 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苦闷、无奈之情,
也流露出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背景资料
(3)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 情感?
(4)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句诗传达了 怎样的人生哲理和启示?其衍生意是什么?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鲁迅《呐喊·自序》: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 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 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或者也还未能忘 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 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登上幽州台的陈子昂顶天立地,形同北极星 望向宇宙的眼睛,泪光中闪烁的是奋斗与坚持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宙:[ 时间 ] 的无穷无尽 宇:[ 空间 ] 的广大无边
鲁迅《呐喊·自序》: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 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 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 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包括绝句和律诗。
把握文体知识, 明确节奏
五言绝句和律诗基本上是“二三”节奏,
七言绝句和律诗基本上是“二二三”节奏 。 据此划分五首诗歌节奏。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 念⑦/天地/之/悠悠⑧,独/怆然⑨/而/涕⑩下!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眼泪
悲伤的样子。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 “来者”分别指谁?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遇?(结合写作背景)
学 习 目 标
(一)通读诗歌,把握节奏
齐读下列重点字词,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chuànɡ
怆然
dài
岱宗

决眦
tuān
衣冠
cénɡ
曾云
kòu
叩门
把握文体知识, 明确节奏
五言绝句和律诗基本上是“二三”节奏, 七言绝句和律诗基本上是“二二三”节奏 。 据此划分五首诗歌节奏。
古体诗(古风)
“五岳”: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 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闻名世界,各有千秋。而泰山位于山东省 的中部,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
《望岳》
指泰山
杜甫 指山色
不尽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青②未了③。
聚集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
指天地、大自然 造化④/钟⑤神秀,阴阳⑥/割昏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