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6篇(2003—202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四川宜宾散文阅读6篇(2003—2020)
目录
听香(2020年) (2)
草木结霜(2019年) (4)
回家的花朵(2017年) (6)
美哉,嵇康之死(2015年) (7)
中庸的雪(2014年) (10)
《名人传》序(2013年) (12)
听香(2020年)
白音格力
①第一次知道“听香”这个词,绝不是在开始学着附庸风雅的年代,更不是知道文人雅士书房取名“听香斋”之类的,自然也不是在苏州园林狮子林看过“听香”的题额。

②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

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

事实是,在我还没有记忆、不会说话的小时候,一定就听过“听香”这个词了。

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比如“听听这菜香不香”。

我曾觉得我们的土话太土了,太没有“文化”了,香又没有声音,耳朵怎么能听到呢?我大概在上大学后,就再没说过这句“土话”,只要一回到家乡,“听香”一词就无处不在,顿顿饭都离不开。

③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

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

”说的是每天早晨听当世的事务,夜晚听着卖花声,好似闻到花香,整天喝茶吃瓜,习惯过着迎来送往的生活。

可是不愿意听那些世俗杂事,想用清水洗洗耳朵,却已经没有清涧水,可喜的是卖花声送到家门口。

④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

不论是花香,还是墨香,能让人心悠然从容、不理世事,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之中。

这时的香,一缕缕在飘着,仿佛耳朵能听见一般。

⑤同是清代的李慈铭为其友叙云所画《湖南山桃花小景》题诗:“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

”读来妙不可言,从画中听山气花香,这样的人内在自有乾坤,是在世最美的姿态了。

⑥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为凉亭取名为“听香亭”,题诗云:“人皆待三嗅,余独爱以耳。

”查得此资料时,觉得这样的想法甚是可爱。

这样的亭,人坐其中,听一壶茶香,或一池荷香,该是如何的逍遥自在。

⑦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回目名称诗词,《苏幕遮·其二》中有“水榭听香”句,也是阿朱的居所名称。

多么让人艳羡啊,临水而居,听得水声如乐,缓缓流进心田,于静谧中,自然也听得到花开的声音,闻得到香气。

尽是自在悠闲,一派天真之趣。

⑧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

⑨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

⑩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描述,不管是听到与花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还是花香本声是有声音的,都是非常好的心境。

⑪试想,巷子里突然传来一声卖花声,你枯坐窗前,耳朵里会不会一下子开出花来呢?
⑫试想,那些个夜晚,你案头一枝荷也罢,一枝梅也罢,静静守着你,你在一抬眼间,看到不知什么时候,花已初绽,你是不是仿佛听到花香在屋子里飘着的声音,你是真的能听到香的。

⑬香到骨头里,鼻子能闻见,耳朵能听见,眼睛也能看到,我相信是这样的。

⑭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

⑮从一枝冬窗下的枯枝上,能听到香的梦呓;从初春绽出的第一缕香瓣上,能听到香的私语;从一幅画的山河里,能听到香的浅笑;从一缕墨的走笔里,能听到香的脚步声……
⑯这样的人,心上长着耳朵,细腻而美好。

(选自作者作品集《喜欢你,是一首诗的样子》)12.下面关于“听香”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把“闻香”说成“听香”是比较土气的方音误传。

B.“闻香”侧重体现嗅觉,“听香”侧重体现听觉。

C.“香”可以尝,可以品,可以嗅,可以用心感受。

D.“香”还能够香到你的骨头里,香到你的生活中。

1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笔法灵动且思路清晰,体现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语带夸张,意在突出我听觉很好。

C.文章举清代画家张问陶诗句为例,把“听香”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

D.第⑧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之感悟。

14(6分)
15.结合全文简要作答:“这样的人”是怎样听到香的?(6分)
【参考答案】
【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讲听香。

作者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有误,结合第二段“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可知,作者家乡的人把“闻香”说出“听香”,是土话,并没有提到方音误传。

结合第三段“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

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及后文作者的观点句可知,还有一些人是有意的把“闻香”说成“听香”,不是方音误传,这样一种有意的说法,表现的是他们的一种自在、悠闲的生活态度,故A错误。

BCD.符合文意。

故选:A。

(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鉴赏。

ACD.正确。

B.有误,结合第二段“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

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可知,这里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知道“听香”这个词之早,目的是写“听香”这个词在家乡应用之普遍,进而引发后文自己对这个词情感态度的变化,以及对这个词的深入解析、理解。

不是为了突出听力好,故B错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①文章第三到第七段分别举出了四位作家、诗人在自己诗文里用“听香”这个词语的例子,结合“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等句子可知,突出了“听香”这种说法的深层内涵,一种生活姿态。

第八段总结上文。

结合第八段“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可知,文章第三到第八段举诗文例子展现“听香”韵致。

②结合第九段“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等句子可知,文章第九段到第十四段写出了我对“听香”的理解感悟。

③文章第十五段采用排比的手法,具体举例写出了生活中“听香”的美好;第十六段写能“听香”的人必然是美好的人。

故第十五和第十六段,深化主题,突出了“听香”之美好。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①结合第九段“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可知,“这样的人”运用丰富的联想,通过听到的具体的“声音”去“听香”,可概括为: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

②结合第九段“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可知,这里突出香本身好似有声音能够被心存美好的心灵所听到,可概括为:香好似有声音能让有心者听到。

③结合第十四段“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可知,要想听香,则要让心境“长耳朵”;结合第四段“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可知,“听香”展现了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心存美好、悠然的生活姿态;故这样的人通过拥有美好的、自在悠闲的心境让心上长了“耳朵”,进而感受香的声音。

可概括为:心上长了“耳朵”感受香的声音。

【答案】
(1)A
(2)B
(3)举诗文例子展现“听香”韵致;我对“听香”的理解感悟;深化主题,突出“听香”之美好。

(4)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香好似有声音能让有心者听到;心上长了“耳朵”感受香的声音。

【点评】概括主要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中心。

(2020四川宜宾)
草木结霜(2019年)
鲍尔吉•原野
①草并不知道,秋天,它们要披上白霜的铠甲。

②草出生之后被称为青草,它们身穿绿衫在天涯奔跑。

草给黑色、红色和黄色的泥土打上绿印,绿是植物的命,是无处不在的生长。

天下没有黑草,就像没有绿色的煤炭。

只有绿才可以打通阳光的能量通道。

绿把阳光变成蛋白质,草们吃阳光,喝地下水,草的生活方式至简至净、至广大。

③草在绿里安家,绿色的脉络里有水渠和马路。

草的叶子既是肉身也是房子,自己住在
自己身上,不假外求。

这一点比人强多了,自由从此诞生。

春天起,草一直生长。

它早上长还是夜里长?草什么时候都在长,如同听过“草活一秋”的咒语。

人的一生如果只活三个季节,他一定拼命生长,而不去打麻将喝酒看电视剧。

草所做的只是生长,它只会生长,那就一直生长。

生长很舒服,它觉出自己的腰拔高了。

阳光拢在叶子里,暖暖洋。

草不悲观。

悲观是干什么?是跟自己作对吗?大凡生长者都不悲观。

当你无选择地置身足以悲观的处境里面,先要剔除悲观。

我相信草在短短一生看到的东西比人一生看过的更多。

草看到天鹅绒的黑夜镶满银钻。

草看到雨水在空气中亦疾亦徐地跳舞。

草看到白粉沾满蝴蝶的翅膀。

草看到阳光从天边爬进自己脖子。

甲_____.乙______.丙_____。

④秋天到了,草停止生长。

草长了一生也不过一巴掌高。

它们站立不动,一如等待判决。

它不知是谁、是什么不让它们继续生长,是立秋白露还是欧阳修的《秋声赋》?自然界,不生长就意味着凋亡。

但草不知道什么叫死,太阳照耀它,雨还在下,土地还有许多地方没长草。

草离开此世,世上似乎什么都没少,草没有草的遗产,没有草的车辆和文字。

只不过,没有草的土地露岀了土地。

草站在秋天的驿站张望等待,这时候五谷丰登,果树挂满亮晶晶的水果取悦人类。

草在告别,一身之外一无所有,甚至发不出一声鸟鸣来辞行。

⑤草叶等待霜降。

霜降之前,天要下上几场雨,为霜准备原材料。

土地变成一片烂泥之后,白霜从天而降,于子夜,于星星全体明亮之时,草换了衣装。

它们白衫白冠,凛然发亮。

这是要出征吗?每一根草都像一位士兵,披着亮甲,茎叶犹如银枪。

这是去杀谁呢?草有什么可杀的东西吗?大地沉寂,无物可杀。

阳光转过来,每每融化草的刀枪。

至凌晨,它们再度披霜。

⑥白霜冻不死树木与河流。

它之降临,只为让草退场。

霜让绿色从草的身上飞逸,为每一株草换上黄衫。

阳光从此停止与草的能量交换,草的叶子呈现白金色-人类高档时装的颜色。

从此,大地长出一层迷蒙的金羊毛,曰枯草。

在落日边上,枯草看上去像血流遍地,像炭火暗燃,像鲜艳的毯子。

⑦秋日里,山坡的枯草以黄金的色调显示高雅。

枯掉的不过是草的躯壳,草的绿色灵魂升上天庭牧场与上帝欢聚。

风吹不走草的白金躯壳,它站在它原来站立的地方。

草一生未走半步,却早把种子送往四面八方,换来成千上万条命。

于是,枯萎的草仍然优雅,在冬日越来越近的夜晚,它们披挂白盔白甲,而后在阳光下卸妆。

⑧跑步时,我见到北陵后面结霜的草。

结了霜的草似乎比原来高了。

它们好像刚从西伯利亚回来,好像在卸车,好像张着毛茸茸的睫毛。

我放缓脚步并庆幸我还没结霜--跑过这些草的身旁。

在近于黝黑的松树下面,霜草的模样如同下了半场雪,比夏天在松树脚下环绕的雾气更白,却不像雪那么呆板。

太阳出来的时候,草叶上没有一滴水,依然干净。

(1)文中的“草”具有哪些美好品质?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在落日边上,枯草看上去像血流遍地,像炭火暗燃,像鲜艳的毯子”的表达效果。

(3)文中多次将“草”与“人”对比,有何用意?请简要作答。

(4)请仿照第③段的句子“草看到阳光从天边爬进自己脖子”,结合语境,在横线处续写三句。

【参考答案】
(1)①生活方式简单、质朴;②积极乐观,坚强自立;③朝着理想不懈奋斗;④功成即身退,坦然面对死亡。

(2)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落日边下结霜的枯草比作“遍地的血”“暗燃的炭火”“鲜艳的毯子”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结霜枯草映着红日的情景,渲染出一种壮烈的场景,突出枯草在功成名就后,面对死亡的坦然。

(3)运用对比,以人的行为反衬出草的自强自立、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等高贵的品质。

(4)示例:草看到风伸开透明的手指却抓不住任何东西。

草看到鸟儿在飞翔中相爱。

草看到老鼠的眼珠亮比钻石。

草看到云彩打墙阻挡河流。

草看到月亮的山谷堆满黄金。

草看到波浪在河里回头瞭望。

(写出三句即可)
(2019四川宜宾)
回家的花朵(2017年)
李雪峰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在春天湿漉漉的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开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当漫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

③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

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冒芽,有的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绽开了黄绒绒的一两朵花。

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沿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两个简陋的竹筐里,或是散乱地挤在一个个肮脏得已看不出颜色的蛇皮袋子里,在村庄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一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④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家,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城市的喧嚣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

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就二十余年了。

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

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干的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一层乡间水气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⑥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经历秋
霜变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湿漉漉的泥土,许多的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般大小的青蕾。

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

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竹筛里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根叶间分外耀眼,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色的光泽。

⑦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⑧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⑨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亮自己的乡野或田园。

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⑩灵魂或许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

不管岁月多么苍凉,不管脚步多么遥远,不管回家的路多么漫长,不管生命多么沉浮,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一粒熟悉温热的泥土上,回到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
(有删改)14.本文标题“回家的花朵”有什么含义和作用?(5分)
15.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

(4分)花朵早谢了,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

16.仿照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4分)不管生命多么沉浮,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一粒熟悉温热的泥土上,回到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

17.第⑩段中“灵魂或许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你认为哪些人的灵魂是不会流落的?请举一个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5分)
(2017四川宜宾)
美哉,嵇康之死(2015年)
王明
①翻开《晋书》,跌入一个玄乎晕乎的时代。

那时的太阳,日落比日出更美;那时的生命,死比生更亮。

②公元二百六十二年一个夏日的傍晚,落日的余晖将洛阳东市刑场染成橙色。

风儿轻轻,琴声悠扬,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旁听着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

抚琴人是被司马昭画了红圈的魏晋名士嵇康。

③《魏氏春秋》记载“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晋书》说他“顾视日影,索琴弹之”。

两个记载差不多,《晋书》又多了一个细节,嵇康回过头从容地看了看快要落山的太阳。

就在这一刻,嵇康忽然想起一件事,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曾得《广陵散》于一个隐者,并允诺不再他传,后来袁孝尼等人想学都被回绝。

嵇康活得坦荡,走得潇洒,他没有过多的牵挂,只是想到《广陵散》将要失传感到有点遗憾。

嵇康这极富诗意极具美感的临终一叹,将生命的旗帜插上了人类美学的高山之巅。

④嵇康生得很美。

嵇康无论是身材仪表还是气质风度都美妙绝伦,是一个不用打扮就能倾倒天下的美男子。

嵇康的美不只在外表,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挺如松,劲如竹,坚如石,傲如山,洁如玉,清如水。

⑤嵇康活得很美。

他的诗文书法琴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学者。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他崇尚自然,怡悦山林,追求恬静闲适超然自在。

嵇康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大师,他的诗气峻辞清,立意高远;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深刻犀利。

嵇康精通音律,是当时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和演奏家,他写的《琴赋》,特别是洋洋七千言的《声无哀乐论》,鼓吹自然和谐,呼唤心灵回归,在当时音乐与自然、音乐与情感关系的大论辩中独树一帜。

⑥嵇康“志趣非常”,一身雅好,最怪的是他喜欢俗活儿打铁。

《晋书》说“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

嵇康在锻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的纯青的灵魂铮铮的铁骨!炉火通红,力智交辉,锤声铿锵,汗香四溢,嵇康打铁美得如画如诗。

就在嵇康打铁打得兴高采烈
....的时候,司马昭的宠臣钟会突然来访。

嵇康懒得理他,连头都没抬,钟会尴尬了一会儿动身要走,嵇康问话了,很幽默:“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得也很机巧:“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这件事让钟会耿耿于怀了一辈子。

鲁迅说“这也是嵇康杀身的一条祸根”,祸就祸在嵇康得罪的不是一个君子而是一个小人。

⑦嵇康死得很美,他的死因美得让人羡慕让鬼嫉妒。

⑧嵇康因思想而死。

嵇康玄学思想的核心是“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

这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他的芒刺直指以周公自居的司马昭和被统治者当做幌子的虚伪礼教。

嵇康的社会理想是“不以天下私亲,宁济四海蒸民”。

他向往唐虞社会及其之前的公天下,这就把唐虞之后“宰割天下以奉其私”的罪恶统治都否定了,从而使自己处在了社会批判者的立场上,嵇康的仙山琼阁因有百姓安乐而美丽动人,他的乌托邦理想因超越历史而虚无缥缈。

浪漫在于此,悲剧也在于此。

⑨嵇康因拒绝做官而死。

……
⑩嵇康因替朋友鸣不平讲真话而死。

……
⑾嵇康死得很美,从大牢到刑场直到死后百余年间,在历史的时空留下了迷人的魅力。

⑿嵇康入狱后,人们奔走呼号竞相营救。

《世说新语》说“豪俊皆随康入狱”。

司马昭有点犯傻,他想不通,已是死囚的嵇康怎么还有心思在狱中写诗,更想不通还有那么多人无意于他的官场却很乐意陪嵇康蹲牢房。

司马昭有点心慌有点犹豫,还有点酸溜溜的嫉妒。

就在这时钟会开口了:“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

康、安宜除之,以淳风俗。

”钟会对司马昭的心思摸得很透,短短几句话就结果了曾怠慢过他的打铁佬——嵇康。

⒀据《晋书》记载:“康将临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

”三千学子聚集刑场为嵇康请愿,在中国杀戮史上还是破天荒。

⒁司马昭双手沾满了鲜血,最令人切齿的莫过于杀害嵇康。

《晋书》说“海内之士,莫不痛之”,从朝野之士到闺阁中人都在怀念嵇康。

其中,说得最深刻的是袁宏的妻子李氏《吊嵇中散文》中的一句话:“理极滞其必宣!”写得最美的是向秀的《思旧赋》, 就连还在司马昭身边做官,嵇康与之绝了交的山涛也写文章盛赞嵇康。

人们对嵇康的怀念心祭成为两晋时
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⒂据考,神秘的《广陵散》并未失传,悠扬的琴声依然在天地间回荡。

绝响永恒为不朽,死亡升华为美丽:这是对人生的叩问、对生命的超越!
(本文有删改)
15. 结合全文概括嵇康的美。

(4分)
16. 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就在嵇康打铁打得兴高采烈
....的时候……
17. 面对三千太学生的请愿以及“从朝野之士到闺阁中人”对嵇康的怀念,司马昭会有
怎样的内心活动呢?请结合相关内容作简要描摹
....。

(4分)
18. 请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15.(4分)
①死时很美(美在从容面对死亡或美在“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
②生得很美(美在外表和人格魅力)
③活得很美(美在多才多艺)
④志趣非常(美在喜欢打铁)
⑤死因很美(美在玄学思想和社会理想,美在不与统治者同流,美在敢为朋友讲真话)
⑥死得很美(美在死前人们竞相营救、三千学子“请以为师”)
⑦死后很美(美在人们的怀念心祭)
(答出其中4点才能得分,2分,答出6点即得满分)
16.(4分)①兴高采烈的意思是兴致高、情绪热烈,这里是写嵇康打铁打得专心致志、兴致高昂、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1分)②前文重在描“形”,此处重在绘“神”,这样绘声绘色的描写,嵇康便形神兼备鲜活起来;(1分)③嵇康打铁的兴高采烈与下文懒得理钟会形成对比;(1分)④表现了嵇康的生活之美、志趣之美。

(1分)
17.(4分)(答案略)关键信息提示:
恼怒:本想在光天化日之下处死嵇康吓唬不听话的读书人,却引得太学生请愿、人们怀念,司马昭非常恼怒。

坚决:为了维护统治、礼教、尊严,司马昭杀意坚定,不为所动。

尴尬:面对太学生的请愿,司马昭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不接受民意则逆民心,如果接受无疑是自打耳光。

后悔(悔恨):后悔明目张胆杀嵇康,后悔杀了嵇康落得个坏名声,后悔“以周公自居”却杀害了嵇康这个大名士。

(能结合相关内容合理描摹一种心理且语句通畅可得2分,能从两个方面表现司马昭复杂心理方可得满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均可)
18.(6分)含义:《广陵散》当然已经失传了,“并未失传”“依然在天地间回荡”的是嵇康的精神气质。

(1分)因为他崇尚自然的那份超然自在,他不与统治者同流的名士风度,他“公天下”的社会理想,这些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被传承了下来并深深影响着后人。

(2分)
作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