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三顾茅庐》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
导学案
设计:陈俊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2.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3.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教学难点
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一探究竟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品味亮点词语】
1.“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
玄德拱立阶下。
”句中加点词语对表现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
2.玄德下拜曰:“汉室末冑、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上句中刘玄德的动作和语言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3.“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
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感悟精彩句子】
1.第三段中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2.“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这句诗与文中哪句话照应,有什么作用?
3.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
这一对比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把握文章主旨】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
本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智慧的旷世奇才。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人物形象鲜明。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
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故事情节曲折。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3.对比效果显著。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
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教学反思教读这篇小说节选,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从《三国演义》大的历史背景下讲起,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有助于理解节选部分的情节。
二是从人物赏析的角度进行。
通过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描写方法、细节刻画等,让学生认知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的魅力。
课堂的两个亮点是吸引学生兴趣之处:让学生自演人物和观看《三国演义》电视视频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