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语文要从培养习惯开始(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好语文要从培养习惯开始
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画清楚,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存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
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进展。
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
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
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
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
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
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4、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制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制造。
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存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进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
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6、读书看报的习惯
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猎取智慧的能力。
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猎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7、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
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列宁读书,都要写详细的读书笔记,在研究帝国主义问题时,光读书笔记就写了60多万字;鲁迅写作《ZG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
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8、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
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9、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存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
”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10、广泛搜集、汲取信息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汲取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汲取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XX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