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生涯的十大误区】不做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做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
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以此减轻自己的焦虑感、挫败感、得到心理安慰,自己给自己一点面子。
老师总是希望能够得到学生的喜欢,也总是期待能够“择英才而教之”最不济,学生能够听话也好。
当期待落空时,不少老师会将自己的失望和无奈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一不留神,就扮演了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角色---友情提示一下,这里的重点是“吃不到葡萄”,而不是“说葡萄酸”。
1.为吃不到葡萄而焦虑
时常在一些教育日志教育论坛看到同行们这样的求助:“如何才能让学会爱上学习?看着自己班的学生,很聪明,却不肯学习,作为老师,我很着急!”的年轻班主任,因为班里学生状况不断,每个月的班级考核分数远远低于其他班平行班级,也着急上火。
他们为什么焦虑?千万别小看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两个假设。
假设一:这个学校因为布局调整,成为一个临时的教学点,领导交代老师们:撤并之前,只要不出事儿,其他没有要求。
请问这些老师会因为学生不愿学习,调皮捣蛋而深感焦虑吗?这个问题可能不容易回答,因为它关系到对这些老师职业道德的评价。
但如果我说,这些老师的焦虑感将大大降低,估计不会有人反对。
假设二:学校领导因为工作需要,把一位正处于焦虑状态的老师调离了原班级,暂时负责学校某一项目。
你觉得,他还会因那几个不肯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而感到焦虑吗?
这个问题应该简单多了,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得出比较确定的答案:他不会再焦虑。
由此可见,老师们的焦虑和学生的不求上进、调皮鲁莽之间往往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或者说,很多老师并不是因为学生不爱学习,调皮捣蛋而着急上火,而是因为学生的这种状态会影响他在领导和同事面前的面子、影响他的绩效考核,于是焦虑了。
正因为很多老师并不是真的为学生着想,所以才会千方百计地让那些被贴上“后进生”标签的学生转班甚至退学,实在不行去医院弄一份“弱智证明”也好。
只要这些学生和自己没有关系了。
尽管学生身上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老师身上的焦虑就消失了。
做这番推论,不是为了批评同行,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敬业精神。
有时候,这份错误的心理预设会给自己和学生都带来伤害。
比如,有的老师上课时看到学生只顾玩手机甚至不停的小声说话,非常生气,于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这些学生不思进取,没有规矩,结果往往闹的不可收场。
这些教师有必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你生气,真的是因为看不得学生不思进取还是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
我相信,这个问题会让不少老师大吃一惊。
很多时候,我们焦虑,生气,真的不是为了学生好,而是因为感觉自己被冒犯了,因为自己的绩效考核受到了影响了,因为自己要在领导,同事面前没面子。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在学生面前端着、装着了,就不需要唱什么“为了你好”这种高调了吧。
有什么事,找个时间,坐下来好好聊聊,彼此真诚相待,很多时候,不管是女教师的眼泪还是男教师的爽气,只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学生还是非常愿意给老师一些面子的。
我愿意相信生活中会有看到学生不思进取真的很着急的老师。
但这些真心为了学生好的老师,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时,绝不会抱怨、责怪学生,他们更愿意思考: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我能够为这些学生做些什么?当他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还是无法改变学生时,他们仍然不会抱怨、责怪,只会在学生离开时,送上自己诚挚的祝福。
这,才是为学生好!这,才是爱生如子!
如果我们并不太崇高和伟大,那么就不要再学生面前唱高调了吧。
学生最受不了老师的假,明明是心疼自己的奖金,明明是为了面子,还在学生面前道貌岸然、喋喋不休地胡扯什么“我这是为了你们好”。
现在的学生精明多了,能够一眼看清楚老师皮袍下面藏着的那个“小”。
2、将吃不到葡萄怪罪于他人
某婚宴上,丈母娘赠送女婿豪车一辆,众人惊羡。
某男受到刺激,痛哭自己父母太无能,使得自己生活艰难。
某名人之后颇有衙门习气,因和朋友轮奸女孩而被刑拘。
其母救儿心切,一会儿说是女孩勾引了儿子,一会儿又告酒吧拉皮条。
古时也有类似的故事
一男孩偷了邻居家的一条白卷(把鱼剖成对片,用盐腌制,经太阳晒干,需要时上锅清蒸即是可口的下饭菜)带回家,母亲特白卷做成好吃的犒赏儿子。
男孩从此迷上了小偷小摸,长大后成为江洋大盗,终被官府抓获,判处死刑。
行刑那天,儿子对母亲说,希望最后喝一口母亲的奶。
母亲答应了,儿子却一口咬掉了母亲的奶头,愤然表示自己被母亲害了。
一般来说,人们不会如此激烈的怪罪于别人,但有点状况首先抱怨别人几乎是一种本能反应。
比如,学生考试不理想,很多老师马上会抱怨学生不爱学习,基础太差,甚至可能还会暗示其他班级考试作弊;班级比较乱,有的班主任首先想到的是分班不公平,领导不公正,自己运气差。
这些情况都可能属实,所以抱怨并不都是错的,我想说的是,如果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可能就会失去自我反省的能力,最终错过很多自我调整、自我提升的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为失败找原因,不要为错误找借口;要积极地把危机变成转机,不要消极地把纠结变成死结。
3、将吃不到的葡萄变成自证无能的一个论据
有些人承认自己吃不到葡萄怨不得别人,都是自己的错,学习成绩太差,是自己太笨,整天郁郁寡欢,是自己没有快乐基因,没有什么朋友,是自己天生就宅......如果你着急逼问一句,那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他们会淡淡的说:“我就是这样子的,没办法了。
”
心理学上把这种情况叫做“习得性无助”。
这样与一个人过去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有个男生,经常被父亲打骂。
他很愤怒,很伤心,可是没有办法。
有时候,他甚至想,会不会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所以父亲才会这样对他。
直到有一天,他跟父亲回老家。
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偏僻的山村,他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爷爷。
就在那一刻,他突然;理解了父亲。
因为爷爷无论容貌还是神情,和他父亲真的很像很像。
而他的父亲在爷爷面前,和他在父亲面前的表现也如出一辙。
“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这是我们安慰别人时经常用的一句话,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这几年流行的一句励志话语:“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又如,泰戈尔的名句:“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
过去无法修复,很多人就自觉选择了对过去的过滤、屏蔽、封存乃至遗忘。
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选择遗忘过去,那很可能不知何时就会旧戏重演。
因为有些事,真的不容易过去。
就像故事中父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做法,非但没有过去,还代代相传了。
所以,对待充满了遗憾,尴尬、愧疚乃至痛苦的过去,后悔和遗忘都不是最好的办法,重要的是能够勇敢地面对过去,理性的审视过去,过好当下的生活,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如果我们不能面对过去,那过去就不会过去。
有时我们依然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不自知,更多时候,我们必须戴上足够厚实的面具甚至把自己装进套子里去。
不论是一味怪别人,还是将一切归于自己的无能,其实都是拒绝改变自己,进一步来讲,是拒绝成长。
他们给自己颁发了一块免责金牌,为自己打造了一套坚硬外壳,以此掩饰脆弱、维护尊严。
而内心的不安与痛楚,只有他们自己咀嚼品尝了。
接错了骨,打断才可能真正康复。
这很痛,却没有别的选择。
自助者,人助之!前提是要摘下面具,露出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生活,不再扮演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